Reddit创始人亚伦·斯沃茨:为他人抱薪者冻毙于漫天风雪 | 人物志019
2022-1-28 18:0:0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1 收藏

这是2011年1月4日的麻省理工16号楼。16号楼看上去平平无奇,外墙挂着斑驳的白漆。此时并非上课时段,楼内人影寥寥。
空旷的走廊突然响起脚步声。一位年轻人身着黑色外套,背着双肩包,推开了通往地下机房的门。
进入机房,他放下手里抱着的自行车头盔,从包里拿出了一块硬盘,走到墙角的纸盒后鼓弄起来。机房内空调的轰鸣盖过了他淅淅索索的声响。
八分钟后,他转过身背起包,离开机房,空旷走廊再次响起脚步声。
脚步声渐行渐远。年轻人没有注意到,在头顶的墙角,一台摄像机微微转动,有红光闪烁其中。
1
天才成为天才
亚伦·斯沃茨19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身为软件公司老板的父亲为他提供了优渥的家庭环境。小斯沃茨活泼好动,6岁就开始教自己的两个弟弟识字,给他们讲《十二圆桌骑士》。
父亲对儿子的天赋喜不自胜。在斯沃茨3岁时,父亲便为他配置了一台电脑,“编程要从娃娃抓起”,希望小斯沃茨继承自己的衣钵。
斯沃茨没让父亲失望。13岁,他写出一个名为“The Info Network”的网站,一举夺得某个少年编程大赛的大奖。如果我们现在登录网站页面,会发现这网站和维基百科惊人的相似,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知识,编辑学术条目。
只不过,这网站的出现比维基百科要早5年。
他的弟弟接受采访时,笑着对记者说,维基百科确实不错,但我们5年前就有类似的网站了。
天才通常不走平凡路线。进入高中,斯沃茨发现自己没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同学们大多喜欢聚在一起踢足球打棒球,但他对此毫无兴趣。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这里并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大多数时候,学校不教数学:他们教的是计算、符号处理等等。这些只是数学的一小部分,也是最无趣的部分,因为它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或者电脑完成。

在斯沃茨心中,数学实际是模式的学习和理论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抽象美的世界,里面无数的谜题都在哲学和艺术上有无与伦比的美感。
于是,仅仅高一,他便决定退学。退学后的他并未荒废青春,斯沃茨参与制定了RSS1.0规则,后来又加入了万维网联盟的RDF工作组。工作组由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领导(详情可见:蒂姆·伯纳斯·李:互联网之父拒绝成为比尔盖茨),致力于研发和推广数据共享的标准。
工作组常线上沟通。和他共事的人,在线下见面的时候,才诧异发现他只是个14岁的小男孩。
在伯纳斯·李的推荐下,他前往斯坦福大学深造。然而天才通常特立独行,他本希望能在传说中“人人都是天才”的斯坦福找到同道中人,但结果却令他有些失望。
他的状态和高中大差不差,一个人吃早饭,独自阅读,不与其他人交谈。有人委婉地指出他这样“不合群”,他同样委婉回应“也许不正常的是你们”。
一年后,他受到美国著名孵化器创始人的邀请后退学,着手进行一个网站创建工具的制作。成果是Infogami网站。由于人手不足,网站问世不久便与一个社交新闻网站合并,这社交网站名为Reddit,斯沃茨为其重构了代码。
如今,这个网站仍是美国最大的在线社区之一,市值超过200亿人民币。
即使斯沃茨不能未卜先知,加入Reddit这件事本身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意味着走在正确的路上。没人能忽视公司的广阔未来。
但对于斯沃茨而言,大公司的条条框框像是一根根钢筋,它们合力铸成了一个铁笼,斯沃茨甚至无法展开翅膀。无论笼子是否镀金,对鹰而言,笼子就是笼子。

我第一天到哪里,便无法忍受。到午饭时间,我把自己锁进卫生间,等我意识到自己在哭,我早已泪流满面。

终于,在一个周一早晨,斯沃茨收到了一封批准自己辞职的邮件。他抱着自己的个人物品走出公司,一位高挑得体的女士把他送到门口。
旭日初升,远处的旧金山金门大桥直耸入云,阳光把桥影投在湖面,微风又用波纹打散。斯沃茨深吸一口气,整个人松弛下来。
他知道,自己又重新属于蓝天了。
2
盗火者
在前往斯坦福就读前的那个暑假,斯沃茨读到了一本名为《理解权力》的书。这本书探讨了美国过去30年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策。
这本书颠覆了斯沃茨。

他所说的都是令人震惊的,和所有你所知的都不同,颠覆你看事情的方式。

读着这本书,我感觉我的脑子爆炸了。有时候那些观点信息量太大我不得不躺下来......我记得很清楚我紧抓着我房间的门,试着想抓住什么,因为世界天旋地转。

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斯沃茨渐渐发现,自己身边的所有事,那些所谓本来如此、注定如此的所有事,其实并不是非此不可。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是,对他而言,有些事情既然错了,那就该做出改变。
这也正是他为什么甘愿放弃Reddit的美好前景的原因。他问自己,对于一位黑客而言,最能取悦自己的事情是什么?是做出一款伟大的产品?还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亦或是,改变世界?
想通一切的斯沃茨从计算机学家摇身一变,成为了社会学家。2007年,他创办了“开放图书馆”,希望能把世界上所有已经出版的书籍通通搬到网站上。
受到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的启发,斯沃茨成为了网络信息自由的忠实信徒。他常常想,如果当初万维网申请专利,世界又会怎样?如果为信息束上绳索并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那限制信息自由的意义何在?
带着这些拷问,2008年,斯沃茨向美国政府发起了挑战。PACER是储存美国联邦司法卷宗的数据库,用户查看一页需要付款10美分。斯沃茨认为,政府文件属于公共领域,没有版权,每位纳税人都理应免费观看。
当局自然不予理会。但大多数人忽视了斯沃茨的黑客才华。他编写了一个小程序,从PACER的数据库中批量下载了270万份司法卷宗,放在了公共的资源网站上,供人们免费取用。
2010年,斯沃茨又创立了“求进会”,旨在促进公民自由、民权和政府改革,保护并争取信息公开。组织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反对《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这个法案可以任意断绝网站资金流,甚至让谷歌直接删除链接。
斯沃茨发明了一个工具,让人们可以直接把网络电话打到国会反应意见。2012年1月8日,在“互联网审查日”中,国会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接听工作人员的汗水湿透了衬衫。
最终,这项草案未能通过。
这是改变世界的一枚虽小但甜美的果实。可斯沃茨此刻无心品尝。此刻的他,可能正面临牢狱之灾。
2010年9月25日,一个叫做JSTOR的网站流量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激增。服务器频繁告警。
工作人员查看后,发现有人正利用麻省理工的校园网络,批量下载网站数据。
这个网站是美国的一家学术期刊图书馆,1995年建立,内含超过两千种期刊以及近五千万页学术论文。组织机构需购买许可,个人只能付费阅读。
工作人员尝试封禁IP,但收效甚微。半个月内,类似的异常下载频繁发生,且下载速度更快、到了10月中旬,这名访客已经下载了超过45万篇学术论文。
JSTOR不得已封禁了来自麻省理工的访问请求。他们请求校方协助。商议后,双方决定引入身份认证机制——需要通过唯一身份ID登录,才可以访问数据库。
12月底,JSTOR发现这名访客并未收手。2011年1月初,下载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480万,是数据库馆藏总量的80%。
工作人员震惊不已。难道他是要把数据库内所有资料都下载到自己电脑上吗?
下载者正是斯沃茨。斯沃茨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他认为这些资料应该全人类共享,所有人都有免费观看的权利。
“大公司和高校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许可,可哪些第三世界的人呢?哪些付不起钱的人和机构呢?他们难道就没有获取知识的权利吗?更何况这些费用不会流入作者的口袋,那我们为什么不让这些知识自由呼吸呢?”
斯沃茨将一台宏碁笔记本藏在机房的纸盒后面,放在麻省理工16号楼一间狭小的地下机房中。他为电脑连接交换机和外接硬盘,写了一个下载脚本,硬盘满了脚本才会停止运行。
但身份认证机制让斯沃茨吃了亏。在2011年1月5日,麻省理工锁定了斯沃茨的电脑。他们本可以自己没收电脑,随后查明下载人,让一切不会失去掌控。但他们选择直接报警。
当天中午,美国特勤局特工带着计算机犯罪专家抵达现场。为避免打草惊蛇,他们没去碰那台电脑,只是为机房安装了一台隐秘的监控摄像头。
空旷的走廊传来了脚步声。很快,斯沃茨身着一袭黑衣,出现在了镜头中。8分钟后,他关掉电灯,离开了机房。
两天后,或许是察觉到了异常,斯沃茨戴着自行车头盔走进机房,抱起电脑直接离去。
当天下午,校警和特勤局特工在街上将斯沃茨逮捕。警方在斯沃茨的硬盘内找到了480万份来自JSTOR的期刊论文,人“赃”俱获。
在确保这些论文不会被公开传播后,JSTOR放弃追究斯沃茨的法律责任。但是美国联邦政府不依不饶。
负责起诉的马萨诸塞州地区检察官卡门·奥蒂兹义正辞严:“偷窃就是偷窃,无论你用的是计算机指令还是一根撬棍,也无论你偷的是文件、数据还是钱财。”
斯沃茨缴纳保释金后被释放。检察官向他提供了一个认罪协议,只要承认一项重罪罪名,就可以免于起诉,只需要坐牢3个月,外加一年不可使用网络的居家监禁。
但斯沃茨不想成为重罪犯。他还有从政的理想。走过白宫,斯沃茨望着大门轻声说,他们不会让重罪犯在这里工作的,
他拒绝了这个认罪协议。
2011年7月,检查部门以网络欺诈、非法获取信息等13项重罪罪名,对斯沃茨提起诉讼。斯沃茨面临最高35年监禁及100万美元罚款。
没人想得到,走进一间不上锁、满是涂鸦的机房,通过合法渠道取得的账号,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在数据库中批量下载论文,会演变为35年刑期的重罪。
检察官坚称,斯沃茨窃取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数字资产,他会把这些资产拿去卖钱。
斯沃茨的父亲听到后怒极反笑。他永远想不出斯沃茨拿着这些知识卖钱的样子。
“政府不过是想杀鸡儆猴。”
如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斯沃茨被无法挣断的锁链绑在了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胸口的钉痕渗出血迹,头顶有秃鹫伺机而动。肝脏白天被吃掉,到了夜晚又重新长出来。
3
最后的反抗
斯沃茨罹患抑郁症多年。两年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每次提起审判,斯沃茨都显得精疲力竭。

有时候你会感到悲伤。也许是爱人离你而去,也许是计划全盘出错。……你觉得自己活得毫无价值。你怀疑是否值得继续下去。所有的一切变得黯淡无光,你曾经做过的一切,你希望做的一切,你周围的人。

你只想躺在床上,关掉灯。沮丧的心情,没有任何理由,而且挥之不去。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或是拥抱自己所爱的人,并不会感到丝毫好转,只会觉得更加不安,体会不到其他人所能体会到的快乐。悲伤浸染了一切。


2013年1月9日,斯沃茨的律师再次联系检察官,希望避免开庭,以免“毁了亚伦的一生”。但检察官坚持,斯沃茨必须承认所有13项罪名,才有可能将刑期减至六个月。
1月11日,斯沃茨女友打开公寓房门,看见斯沃茨孤零零地悬在窗边。他衣衫一尘不染,只是裤子略显松垮,本应穿在裤腰上的皮带牢牢勒在了斯沃茨的脖子上。
女友尖声惊叫,窗边身体冰凉。
26岁,没有遗言,一位天才黑客的乐章在最激昂处戛然而止。
斯沃茨的父亲在葬礼上老泪纵横。
“他只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他从没想过牟利赚钱。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没人能回答。
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同样悲痛万分。他在第二天便发出邮件悼念。
“亚伦死了。世界上的流浪者,我们失去了一位智者。为权利而奋斗的黑客们,我们中的一个人倒下了。所有的父母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让我们哭泣吧。”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些在知识自由的坐标系中为改变世界投下的锚点,像极了一出黑色幽默舞台剧,最终失焦于所谓的“正义”和“审判”。
斯沃茨死后,人们找到他的观点,试图拼凑高贵灵魂。

我深深地觉得,光安生与当下这世界是不够的,我觉得你应该总持有质疑,我觉得从科学的角度看,你所学的一切都知识暂时性的,任何所学都有改口、驳斥、质疑的余地。

我觉得这情况对社会也适用。当我意识到社会上有着我能尽份力去解决的真正严重的、基础性的问题时,我没法去遗忘它、回避它。


2013年3月,亚伦·斯沃茨被追授“詹姆斯·麦迪逊奖”。不久后,他入选了互联网名人堂。
电影《V字仇杀队》中,面对着极权与邪恶统治,戴着面具的V从容道:
“人可能失败,可能会被捕,被杀死,被遗忘,思想却不会流血,不会感到痛苦,且会以其洞穿时空的力量暗流涌动。”
住在马萨诸塞的时候,斯沃茨喜欢参加MIT组织的解谜比赛,斯沃茨去世一星期后,为了纪念斯沃茨,在联谊中,他的朋友们在横幅上写满了一长串回忆。有趣的回忆。
夜幕降临,人群散去。有一个身着浅色运动衫的瘦削年轻男孩走到桌前。他看着那些留言,聚精会神。许久,他取出一支笔,在那些或欢笑、或悲伤的难忘回忆下,轻轻写下一句话:
“你的事业,定将延续。我保证。”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YxNzc1OA==&mid=2247498288&idx=1&sn=3d7c7fcbb209ee836865d54f0052c3aa&chksm=9b3adc81ac4d55978b5bee6a829ce5b062596796da82329b4c6c2a6c2f146a3744d219896727#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