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意 098|少数派的作者们最近买了啥?
2022-3-17 16:57:54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5 收藏

关于栏目

为了满足读者们对于《新玩意》栏目加更的需求,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作者们也来聊聊自己近期购买的新奇产品。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嚣张:领臣迷你 MagSafe 小冰磁

早先在知乎上找到了邢益涛先生的分离式磁吸无线充专利,一直希望能拿到 c 端产品体验,结过很快又有了迷你 MagSafe 的专利,半年之后终于等到产品在 pdd 上架之后,立即下单购买,但是目前产品并没有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水平。

首先是产品形态,整体仙贝形的形态非常迷你,比正常 MagSafe 的接触面积减少了 50% 左右,整体长条形为白色塑料外壳,底部为单独塑料板,顶部透明,不清楚是有机玻璃材质还是玻璃材质,产品两端镶嵌磁铁,磁力个人认为比较满意,可以吊起带磁吸壳的 12 不掉,日常使用是没问题的,并且由于接触面比较光滑,充电器可以在吸住的同时旋转,使用更为自由。

然后就到了充电体验,在专利介绍中,这款无线充电器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减少接触面积,让手机接收端线圈有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利于降温。同时充电器采用分离式设计,电路转换全部集成在 Type-C 端子部分,磁吸部分只有线圈和磁铁。照理说这种设计会进一步降低磁吸无线充电的温度。

然鹅在实际体验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是兼容性,该充电器只能兼容 iPhone 12 系列以后的原生 MagSafe。而其他大部分品牌(包括 Apple)的 MagSafe 充电器并没有此现象。而在充电过程中,磁吸端发热依然达到了比手机接收端更高的温度,依旧属于烫手的范畴,应该是过小的外形减少了磁吸端的散热面积并提高了线圈密度,最终效果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美好。而分离式的设计会导致一部分电源 ic 发热转移到端子部分,日常使用不易感知。在充电过程中,端子发热同样严重,说明分离式的设计其实已经缓解了一部分磁吸端的温度了。

而在充电速度上,在手机 50% 的状态下,Type-C 输入可以稳 15w 输入。无线充电可以在 10w 保持 10 分钟左右,之后因为升温逐步降功率,在 5-6w 时温度较为正常,手机和磁吸端都处于温热的触感。但是这个功率想要边充边玩还是不大现实。

总结一下,这款磁吸无线充电器,无论在外观还是机制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创新。但是产品尚不成熟,如果想要尝鲜,可以去 pdd 购买,好价能到 85 左右。但是该无线充对磁吸兼容性要求较高,非原生 MagSafe 机型均无法使用,非 1213 不要购买。

@洛世:Surface Laptop 3 灰钴蓝  

  • 入手渠道:微软中国商城
  • 入手价格: 4447 元

由于最近工作需要经常携带电脑和使用 Windows 软件,自己原有的 Macbook Pro 15 寸(2015 款)便不能满足使用,于是更换一台便携的 Windows 笔记本电脑便成为了我迫切的需求。

在一开始,我计划购入联想小新、YOGA 系列,但上手同事的真机后,我觉得除了配置不错,其它方面都很一般。于是我准备提高预算进入微软中国商城选购 Surface 系列时,网站就弹出认证翻新机促销的活动(赠送新客礼券 100 元),眼看美丽的 Surface Laptop 3 灰钴蓝折算完仅需 4888 元后,便毫不犹豫下单了。

让我没想到的时,微软认证翻新还能使用教育优惠,最终 Surface Laptop 3 13.5 英寸 i5/8GB/256GB 成交价格是 4447 元。

先来看看微软认证翻新包装,和苹果公司类似,都换上了更简洁并正面标识认证翻新说明的包装盒。

简洁包装

这台 Surface Laptop 3 认证翻新的机器成色几乎与全新机没差别,整体做工都很精良,挑不出毛病。让我略感意外的是,Surface Laptop 第三代的灰钴蓝颜色十分漂亮且耐看,在不同光线和角度时还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

漂亮的灰钴蓝

采用 Alcantara 材质的 B 面,也是我选购它的理由之一。Alcantara 是以一种合成材料来提供真皮的质感,能带来舒适且柔和的触感。这对最近遭受寒潮湿冷的广东人来说,实在太友好了!(南方冬天双手放在金属机身键盘上的感觉 ......😭)

Alcantara 材质

在开机后的体验方面,有 3 点深得我心:

  1. 屏幕:13.5 寸 2K 分辨率的屏幕在亮度、对比度上表现出色, 3:2 比例的长宽比让办公体验更为舒适,处理办公需求方便不少。另外屏幕支持触控(也支持 Surface Pen),如果要与同事围在一起看屏幕讨论问题时,直接在屏幕上缩放也挺方便的。
  2. 触控板:这应该是同尺寸笔记本里最大的触控板了,除了面积大,按下的反馈和滑动的顺畅让我改变了「Windows 笔记本触控板无用论」的观点。目前我日常使用时都是通过触控板完成手势操作,不需要外接鼠标。
  3. Windows Hello:人脸录入成功后,单手打开电脑的过程中它就能完成解锁,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无感,完全不需要任何其他动作。(新款 Macbook Pro 的刘海,肯定会补上人脸识别的吧?)

至于槽点,有两个,都和充电有关。

首先是原厂充电器体积过大,虽然 65W 磁吸充电足够快,但日常外出携带十分不便。另外一个则是磁吸的充电口,它虽然和苹果磁吸充电口一样可以不担心充电时被绊倒,但它的充电口狭长,拿着充电线靠近虽然能吸附,但却并没有吸附在充电口上,还是存在插入的过程。

原厂充电器携带很不方便

也许有部分人会觉得「它的价格不划算,配置寒酸」,我不否认,但对我来说,它能方便携带、能轻度使用 Windows 软件办公就已经实现了价值,况且它还长得那么好看呢!

@老林还年少:ORIGAMI 咖啡滤杯  

  • 购入渠道:淘宝 EnergyCoffee
  • 购入价格:滤杯 144.76 元、蛋糕滤纸 20.36 元

ORIGAMI 是日本的一个陶瓷制造品牌,旗下不止有咖啡器具,还有很多不同的瓷器制品,每个单一品类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颜色需求。「Origami」 翻译过来有「折纸」的意思,所以国内也称这只滤杯为折纸滤杯。

ORIGAMI 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国咖啡圈的视野并大放异彩,我个人觉得应该归功于 2019 年 WBrC 的中国选手杜佳宁通过这套设备夺得了冠军,这是中国大陆在咖啡行业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意义非凡,所以 Origami 滤杯也跟着冠军的头衔开始风靡。

ORIGAMI 也分为 S、M 两个型号,S 是小号适合 1-2 人;M 是中号适合 1-4 人。我这次购入的是 S 号粉色,每个男人都应该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粉色。

从滤杯形状上可以看到 Origami 滤杯有 20 条棱骨,而这些棱骨的作用,可以让滤杯与滤纸之间有充分的空间,从而保证稳定的萃取速度。

其次是 Origami 滤杯与 v60 滤杯相似拥有一个大孔径的过滤孔,过滤速度快,可以表面新手因失误产生的过度萃取,同时大孔径的过滤孔可以提供更广的过滤速度的控制范围,即咖啡师或者爱好者在冲煮的时候可以自己控制过滤速度,小孔的滤杯则比较难实现这一点。 Origami 滤杯是陶瓷材质,提供了良好的导热性以及保温性能。

最近 Origami 也推出了自己的树脂版本,树脂版本的价格大幅降低,但是在国内可能还是要上百,但比陶瓷的要便宜不少。

新款树脂材质

入手以后,我发现滤杯非常轻巧,杯壁整体厚度控制的很好,不是很厚,要比我手里的 V60 陶瓷版薄一些,我也用过拼夕夕上 20 元的折纸滤杯,不论是釉面、切口面的光滑程度,还是杯壁厚度,都要好出一大节。还是推荐各位购买原版,一分钱一分货在咖啡设备上是体现最明显的。

再说功能性,这款滤杯虽然借鉴了 V60 的杯体角度与大孔设计,但是在棱骨设计上,采用了类似纸张正反折叠后的效果作为滤杯的导流槽,这样的设计,就可以很巧妙的兼容传统 V60 滤纸,以及蛋糕杯滤纸。我认为这才是这款滤杯的亮点。

关于对照试验,主要是去验证冠军在比赛时候说的是否是对的,虽然无法做到比赛冲煮那么的严谨,豆子用的也不同,但如果整体是这个趋势的话,一起做对比,应该会有明显的区别。目前折纸滤杯的特点其实已经很透明了:

  • 使用蛋糕纸

相比锥形滤纸,相同粉量下分层更薄,展开面积更大,理论上可以使萃取更加均匀。而大孔洞加上较深的沟槽,配合蛋糕纸,减弱了滤杯导流槽的导流作用,增加了储水的能力,咖啡粉可以浸泡在水里,萃取的更为均匀。

  • 使用锥形滤纸

锥形滤纸从侧面看,往下慢慢收窄,所以在中的粉层最后,而四周比较薄,上宽下窄,水流从注入开始到最后都汇入中间一个点,上部萃取少而底部萃取多导致萃取不均匀,冲煮时咖啡粉的排气可以比较顺畅,在冲煮的时候如果水位高的话会很容易从滤纸滤杯中间的空隙流走。 锥形滤纸形成的锥形粉床厚且上宽下窄的特点,导致过滤速度更快,咖啡的香气层次更多。

因此,我就进行两组冲煮试验,一组使用 V60 滤纸,一组使用蛋糕滤纸。看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滤纸会得到一个什么结果,本次冲煮参数如下:

第一组:V60 滤纸第二组:蛋糕滤纸
咖啡豆埃塞俄比亚 耶加雪菲 日晒 果丁丁咖啡豆埃塞俄比亚 耶加雪菲 日晒 果丁丁
豆量15g豆量15g
研磨度海勒 101 4.5 圈研磨度海勒 101 4.5 圈
粉水比1:15粉水比1:15
水温92℃水温92℃
冲泡时间1′55″冲泡时间1′55″
水质 TDS45水质 TDS45

冲泡均采用三段式萃取:

  1. 闷蒸:30g 水,20 秒
  2. 第一段注水:120g
  3. 第二段注水:190g
  4. 第三段注水:225g

总萃取时间控制在 1′50-1′55 秒左右

简单的评价一下两种滤纸冲出来的感官

第一组:V60 滤纸第二组:蛋糕滤纸
风味花香明显,柑橘酸质柔和风味花香不太明显,口感更扎实,酸更低调柔顺
酸质★★★★☆酸质★★★★
甜感★★☆甜感★★★
醇厚度★★☆醇厚度★★★☆
余韵★★★★余韵★★★★
平衡感★★★★平衡感★★★★
干净度★★★★☆干净度★★★★

简单对比下来,确实跟冠军比赛时描述的感觉差不多,蛋糕纸流速低,但各项更平衡,萃取更均匀,口感更扎实。

锥形滤纸,流速较快,酸质更明亮、活泼;香气更明显,口感更清爽,偏向果汁的感觉。

传统滤杯的设计理念,基本上是一种滤杯配一种滤纸,而折纸杯可以一杯两用,通过使用不同的滤纸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萃取结果。再加上不错的颜值,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增加可玩性。花里胡哨的配色,也让很多收集癖的用户有了新的收集动力。总体而言,这是一款值得入手,长期使用性价比颇高的滤杯。

@Vio:富士 X-T4 

  • 入手渠道:闲鱼
  • 入手价格:8700

去年过年的时候,入手了富士 X-T3 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一年过去之后,我把 X-T3 换成了 X-T4,所以着重分享一下二者使用体验上的区别吧。由于两款是同一块 CMOS,所以平心而论,X-T4 在画质上并没有比上一代提升多少。但是在其他方面,X-T4 做了很多优化。

最明显的几项改进(翻转屏、容量几乎翻倍的电池、6.5 档机身防抖)就不赘述了,在网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测评。其实除此之外,富士 X-T4 比前代也打磨了很多细节 。

色彩配方支持储存白平衡设置。「自定义色彩配方」功能比 X-T3 多了「自定义白平衡」的选项,也就是说,白平衡参数也可以随着「高光、阴影」等保存在每一款色彩配方里,而不用像 X-T3 一样每次选择完色彩配方之后,还得手动设置一下对应的白平衡。之前我甚至为了防止自己忘记,都会把白平衡参数命名在配方的名字里。

色彩配方菜单更完整。 前代的 X-T3 虽然用的是第四代传感器,但是色彩配方的菜单与 X-T30 等使用第三代传感器的相机一样,并不完整。而 X-T4 则和 X-Pro3 等机型一样,增加了「彩色 FX 蓝色」选项。当然了,刀法精准的富士也在 X-T4 上提供了完整的 18 种胶片模拟,包括「经典负片」和「跳漂」风格。

独立的视频模式拨盘。X-T4 把视频和平面摄影的模式切换直接做在了拨盘上,取代了原先使用率较低的「测光模式」拨盘。并且当拨到视频模式时,可以发现它拥有和平面摄影互相独立的色彩配方。

F-Log 查看助手。X-T4 增加了 Log 监看助手的功能,拍摄 Log 视频时打开这个功能,可以直接在相机屏幕上监看到还原成 BT.709 色彩空间的画面,给我拍视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定制 Q 菜单数量。X-T4 可以定制 Q 菜单中的选项个数和背景,我一般会指定 8 个,隐藏掉其他不需要的选项。

总之,X-T4 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台「X-T3 二代」,加入翻转屏、大电池、机身防抖等三大项,变成了一台能「真刀真枪下地干活」的水桶机。除此之外,也提升了如上这些细微的功能,带来了更完整的使用体验。对我来说,这些加在一起还是值得三千元的差价的。

@JamesHopbourn:Belkin 108W 四口快充电源

过年期间在群里看见群友提了一下,谈到了贝尔金去年推出的四口电源:贝尔金 108W 2C2A GaN 电源。其实在以前第一次买多口电源的时候,就考虑过贝尔金,但是当时没有合适的产品购买,最后还是入手了 HyperJuice,可见往期文章: 新玩意|HyperJuice 100w 快充头 。但是如今贝尔金推出了合适的四口电源,自然也想买一个来对比看看,HyperJuice 和 Belkin 谁更好一些。

基本外观

外包装沿袭了贝尔金一贯的白盒 + 绿边的设计,下方标明了该电源的基本参数:GaN 充电器、2C2A、总功率 108W,内置 2m 长的电源线,背面有使用情景的示意图。快递是京东物流承运的,但是没有做什么缓冲包装,导致外包装已经扁了一个角了。对于我这样的包装收集爱好者不太友好。

打开包装里面就三大件:充电器、电源线和缓冲纸板,可以看出这个缓冲纸板的设计,颇有点像之前在 2021 蘋果 M1 iMac 開箱!蘋果工程師來講解蘋果包裝的設計有多變態! 这部视频里看到的,iMac 的包装盒缓冲使用的也是这样的设计。缓冲纸板采用顶部和底部全包裹的折叠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充电器在运输过程中,即使遇到了暴力分拣,也可以保证不会砸伤。电源线配的是两米长度,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使用情景,再也不用担心电源线不够长而充不到电了。

去掉缓冲纸板,就可以看到充电器的庐山真面目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比我之前介绍过的 HyperJuice 整整大了一圈。正面是非常简洁的 Belkin logo,底面则是相关的输出功率。底部有四个脚垫,可以避免放在桌面上当桌面电源的时候,与桌上的细小杂物摩擦,产生划痕。充电器的四周有做圆弧的过渡处理,对于把握的手感来说是一个加分项。

两个侧面,一边是双口电源输入,一边是四个输出,做工非常精致,这一点是比较满意的。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和常用的 GaN 充电器不同,Belkin 这款电源不支持盲插。第一个口是 96W,第二个口是 30W,如果把电脑和手机的 C 口插错位置了。就会导致电脑分到 30W 吃不饱,手机分到 96W 用不到的情况。这个隐藏的注意事项确实坑到了我,当时刚买回来的时候,没注意看就直接把电脑的线插在第二个 C 口,看一下电脑连接功率:30W,一时还以为买到了个有问题的充电器。

在下方的配图中,Belkin 也把每个端口的最大功率标注在端口旁边了,只是对于我这种没认真看的人来说,可能会给忽略掉,所以在此特别提醒一下。

输出功率

底面不同场景下的输出功率看起来比较麻烦,不如直接参考官方的示意图。我目前使用的电子产品有 MacBook Pro、iPhone、AirPods Pro 和 Apple Watch。最后两个充电速度比较无所谓,只要能保证电脑和手机的速度就可以了。

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即使是 4 口全部负载的情况下,电脑也可以分到 65W 的功率,而 MacBook Pro 2021 的原装充电器也不过就是 67W 的功率,所以 65W 对它来说完全就够用的。如果是电脑单载输出,96W 的功率也是非常可观的,还省去了一个买 140W 苹果官方快充头的钱。(注:14 寸的 MacBook Pro 2021 附带的 67W 电源没有快充功能,只有 16 寸的 140W 电源才支持快充)

如果是电脑和手机同时供电,手机也可以分到 30W,轻松达到 iPhone 的最高充电功率。如果只是很平常的一天,也没有外出计划,电脑 65W,手机 22W 左右,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共享 12W,功率分配恰到好处,既不多余也不浪费。官方宣传说它的苹果设备的灵魂伴侣,实至名归。

产品对比

手上正好有一个 HyperJuice 的 100W 快充电源,拿来比较一下体积,大了非常地多。所以它给我的第二印象就是:便携性一般,只适合在固定的环境下使用,比如在学校宿舍。如果真的要带出门的话,我还是会选择 HyperJuice,而不是 Belkin。

使用体验

在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我觉得这应该是目前买到的体验最好的充电器了。因为在过去,使用 HyperJuice 的时候,每次手机或者手表连接进来充电的时候,充电器需要对所有的设备都重新握手确认协议。于是每次连接或者断开设备的时候,就会听到好几声的 beng beng beng,甚是恼人。

但是自从换了 Belkin 之后,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每次连接设备,只有新连接的设备才会发出充电提示音,其他的设备依旧是安安静静地在充电。就凭这一点,就足够打动我了。而且实际情况也确实是 ThomasTeng 跟我说了 Belkin 充电器有这么个特性之后,才决定入手试试的。经过这段时间的体验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额外配件

官方虽然附带了两米的电源线,但是对于我的实际使用场景来说,这个长度还是太长了一些,于是在淘宝上花了 5.8¥ 另外买了条 0.5m 的双口电源线。把充电器放在 PDU 上面,后面的电源口通过 0.5 米的短线直接接上 PDU,长度刚刚好,可以免去捆线所带来的麻烦。

至于 HyperJuice 我就留在了家里使用,每周末回家的话,只需要带一条 MagSafe 3 线即可,其他的 C、A 口 Lightning 线家里已经配好了。如果以后再买一条 USB-C to USB-C 的全功能线,甚至可以只带电脑回去就可以了。既能充电,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来传输数据,一线两用。如下图所示,是家里的电源配置,HyperJuice 主要提供电脑和手机的供电,下方公牛魔方插座上的三个 5W USB-A 接口负责小用电器的电源,例如 Screenbar Halo 和树莓派。

价格

京东零售价 435¥,预估到手 395¥,淘宝旗舰店上也是这个价格。

@bluefish:PPW 四分区坐垫  

  • 入手渠道:京东自营
  • 参考价格:秒杀价 69 元

年前工作上一点小意外伤到了小腿胫骨,时光飞逝两月有余,办公椅坐久了总会导致臀部酸痛,思考两三多方对比入了此款四分区坐垫。

四分区,顾名思义,两条大腿 + 两个屁股瓣儿。经过两天的试用,整体感觉还不错,分区比较明显,而且大腿承托舒适,包裹性相对较好。

看标签数据,坐垫的三围是 425*395*105mm,净重 660g 左右,在我普通的办公椅上大小还算适中,稍稍偏小。高度初看有点过厚,实际用手按压略偏硬, 看了资料说这个属于记忆棉类产品,温感性比较强,软硬度会随着气温、室温及体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最重要的是,温度越低,硬度越硬。虽然以前略有耳闻,但是真正用上之后那种感觉还是比较喜欢的。

坐垫正面是透气的深色网眼布,背面有浅灰色凸点,中间的孔我原以为仅作装饰用,原来还可以用来透气😆。使用两天来看防滑作用不错,能够很好地固定在办公椅上,不会随便产生位移。底部还有拉链设计,方便拆洗,而且更加干净卫生,这个不错。

背面的防滑点点和拉链设计

我个人体重 90Kg+,这个坐垫厚度初坐上去会感觉稍高,一天测试下来,正常承托体重后高度会至一半左右,相比未使用坐垫确实能够比较好地释放臀部的压力。四分区的设计也不会像普通的平面坐垫那样把整个重量集中在一点,而是可以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坐垫四周,所以坐得时间长了也不会感到肌肉紧绷,支撑力还是很不错的。

坐垫厚度及侧面形状

因为腿伤导致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活动量偏少,坐在办公椅的持续时间过长,客观上也难以短时间内恢复运动量。如此一来肛周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购入此款坐垫的最直接原因。通过这几天的使用,官方所称的这个「沉浸式包裹坐垫」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坐着的不适感,对我个人解决实际问题及臀部承压的情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多说一句,刚买来第一天试坐完毕,外观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塌陷?心中正颇有微词时,过了 20 分钟左右自动恢复了。这点比较惊喜😄。

关于购买建议:对于日常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说,此款坐垫能够较好地缓解办公时下半身劳累的问题,软硬适中坐感舒适,价格通常情况下在百元左右,有需要的话建议趁秒杀时入手。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2116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