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一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其中,社交媒体如何为用户精准推送内容,让人沉迷其中引起许多共鸣和警惕。看到很多评论说自己一边看这部纪录片,一边删除手机里的社交软件和视频软件。我周围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尝试了关闭朋友圈、删除各种软件,但其中很多人在删除没多久又安装回来了,因为他们发现离开了一些平台便失去了一些信息来源,虽然没有各种流量推送的干扰,也不会看到一些高质量的 po 主的文章和视频。可是一旦装回来,很快又会陷入之前的境遇。
为了摆脱这样的死循环,有些人推荐使用 RSS,通过自主订阅保证内容选择上的自主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瀑布流」式无穷无尽的信息更新。除了 RSS 订阅各个平台、网站等等信息之外,我们想特别推荐一下邮箱订阅 Newsletter 的形式。Newsletter 里的内容通常是发布者整合过的内容定期、规律性地发送到我们的邮箱里。与我们直接订阅平台信息相比,通过 Newsletter 一次性可以阅览的内容可能相对更加集中。
Newsletter 在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仅从形式上,通过邮件形式分发给订阅者的 Newsletter 常常包括就职单位的周期性纪要,或是品牌、超市或百货公司推送的商品或促销信息。比如下图就是我之前订阅的 Nespresso 的推广 Newsletter,我通过订阅了解他们出的新款咖啡口味,或者打折信息等等。
在内容创作领域,创作者将内容以 Newsletter 推送给订阅者在国内兴起于 2010 年前后。那段时期可以看作 Newsletter 的第一次浪潮,主要是由内容创作者对主流、权威媒体对话语权控制和垄断的反抗推动,一部分知名记者开始发行自己独立的「发行物」,当时的主要途径就是 Newsletter 或者个人博客(blog)。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兴起,内容创作者可以选择的途径更加丰富多样,而且更加即时有效,互动性也更强。因此,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转向各类社交媒体发布内容。
但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也渐渐开始困扰内容创作者。他们不再和读者有直接的联系,所有的关注和内容的发布都必须依托于某个平台,如果发生任何问题,创作者和读者就失联了。同时,在流量竞争和算法干扰的推波助澜之下,有时候即使读者关注了某个创作者,也未必能读到相应的内容。如果你回忆一下微信里订阅的公众号,是不是看到更新的总是某几个号,有些关注的账号更新的内容却几乎没有再推送过来,甚至渐渐要被自己忘记了。
因此,近期又出现了一波 Newsletter 的浪潮,Newsletter 创作和订阅平台 Substack 获得了 6500 万美元的融资。这一回,创作者们的诉求回到和读者建立直接的联系,摆脱平台的绑定,摆脱流量竞争和算法的干扰,实现「粉丝自有」。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他们掌握了订阅者的邮箱地址,不必依托某个平台,即便借助平台,也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平台切换。同时,部分 Newsletter 采取付费会员订阅制,创作者可以通过内容直接变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追赶流量拉广告的压力。从读者的角度看,读者掌握了更多主动选择权,他们只会看到自己主动选择订阅的 Newsletter 里的内容,不必受到其他精准推送内容的干扰。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作为读者订阅 Newsletter 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纸媒时代,订阅日报、周报、月刊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换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即时通讯似乎成为了主流,按期阅读的体验越来越边缘。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我们选择订阅 Newsletter 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摆脱瀑布流式的算法推送,掌握订阅主动权;二是摆脱碎片阅读,创造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场景。
Newsletter 的订阅模式是你主动给发行方留下联系方式。通常来说,发行方会有一个或依托某个平台,或自主搭建的主页,我们在指定区域填写自己的邮箱后完成订阅。此后,就会定期收到 Newsletter,而且通常也不需要时常浏览发行方的平台了。
这样,读者在信息接受上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只有那些我们主动订阅的 Newsletter 才能触及我们的邮箱。我们和 Newsletter 的发行方产生了一对一的订阅关系,不受其他平台的干扰,因此,我们所接收的每一封 Newsletter 内容更加纯粹,不会伴随着其他由算法产生的相关推送。
同时,内容的发送和接收只存在于 Newsletter 发行方和订阅者之间,安全性更高。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收藏的视频再看的时候不见了,收藏的微博作者设置了仅半年可见。但 Newsletter 订阅基本没有这样的担忧,我们一旦收到了邮件,在邮箱服务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就可以长期浏览,不用担心平台方下架等原因而无法再次阅览这些资源。
另外,订阅和阅读都成为一种更私人的选择。Newsletter 的订阅不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我的订阅关注、赞赏和评论都不用考虑其他人是否会看到,不用考虑我是否过多地表露了自己的想法,不用担心如果我的观点与好友冲突会不会让他不喜欢我。Newsletter 让阅读独立于社交,然而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亲密度。Newsletter 以邮件的形式投送至你的邮箱,而且内容也通常以信的形式展开,读者也可通过邮件直接回复,仿佛是一种笔友式的亲切交流。
除了订阅的主动选择权外,Newsletter 阅读可能会对应一个更加深度的阅读和思考的场景。首先,从阅读内容上看,Newsletter 的创作者会更加关注内容本身的吸引力。由于 Newsletter 的创作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平台算法和流量的竞争,通常也回避了平台严苛的审查条件,因而在内容选择、篇幅长短、表达处理等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创作的内容也相应地会更自由、更真实,质量通常也会更高。
Newsletter 创作在关注内容方面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通常有深度长篇的创作,另一个是可以更好地做主题式推行。首先,阅读碎片化在社交媒体尤甚,长篇创作越来越不受欢迎。一方面,140 个字很难完全陈述一个问题,深度创作很难在这类平台推进。另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不断削弱了我们的注意力,短视频和图文并茂的短文章成为绝对宠儿,这又促使创作者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和观众,使得内容不断下沉,进入恶性循环。
Newsletter 则可以打破这个循环,创作者不必受到篇幅限制,写多写少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和读者探讨。对于读者来说,若再次培养起阅读长篇内容的习惯,那么不会一直沉迷于短视频短文章,长篇作品也会受到欢迎。
主题式阅读是很多人喜欢并推荐的阅读方式。同一主题或相关主题的书籍、文章等集中阅读更利于我们加深对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对于创作者来说,Newsletter 是一个很好地集中推送某一主题相关内容的方式,可以包含不同的呈现形式,比如文章、视频、播客等,也可以包括看问题的多个角度。
比如我们曾计划过一期关于新年愿望的 Newsletter,就可以包括对为什么我们会列新年愿望的讨论、怎样更好地做计划、怎样完成自己的计划、有什么好用的方法和软件等,不同的内容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但是读者可以一次性接收到我们对这个问题当下所有的想法。读者不仅仅是种草了一个又一个软件,或者美丽的手账本和周边,而可以完整地去看待新年愿望和计划这件事情。
从阅读状态来看,我们在阅读 Newsletter 的时候会在一个相对单一和封闭的状态中,注意力不会被不同性质的内容来回牵制。试想,我们点开朋友圈或者微博,上面有我们喜欢的优秀内容创作者,有各大新闻媒体,也有存在现实联接的同学、朋友和同事。上一条是长篇博文,下一条是时事新闻,再下一秒是朋友周末自拍。在这个阅读和社交交杂的场景里,我们的视域和关注点在世界各地、不同议题、不同关系上来回切换,对使用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适合深度阅读的场域。
但 Newsletter 阅读不同,尽管大部分 Newsletter 并不会每期都是主题式的,但内容总是创作者精心挑选和准备的,在形式上有较高的同质性,不至于对某个问题的深思和无关的美食自拍同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的注意力不需要在并不那么相关的内容间来回切换,我们的思维状态也会更加专注。
虽然刚刚说到订阅 Newsletter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刷不完的信息瀑布,但试想如果我们订了较多份 Newsletter,加上里面内容较长,可能每一份读起来花的时间会比较多。我们可能一会儿就刷完了所有的微博更新,可用同样的时间可能只能看完一份 Newsletter 里的一两篇长文。长此以往,可能很快邮箱里就会堆满各种各样未读的 Newsletter,这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 Newsletter 积攒的原因。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来读深入的长文章,看十几分钟半小时的视频,那可能 Newsletter 里的文章读几段注意力就丢了,总是旧的还没读多少,而新的又来了。这时候其实需要从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开始做起,一点一点改变,相信习惯的力量。你可以试着每天或者每周留出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很多人都发现,无论是阅读、学习还是写作,留出固定的时间版块都是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和养成固定习惯的最佳保障。
在阅读时间之前,你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浏览自己订阅的目录,标记一些想深入阅读的内容。到了自己设定的阅读时间,就不要做其他事情,泡好茶打好灯光,安安静静坐下来,打开邮箱找到标记内容,相比于打开社交软件找到标记内容,所经历的干扰和诱惑要少得多,也更容易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当然,可能第一次没读太多就读不下去了,不要放弃,订个小目标,下一次再多读一些,当习惯慢慢培养起来就好了。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订了,而且读了。
更多的时候还是我们订阅的内容量超出了我们可以阅读的量,这时候要舍得放弃。首先,不一定每篇文章都要精读,甚至不是每篇文章都要读,我们需要精读和浏览相结合。对 Newsletter 有了「长内容」「高质量」的期待之后,订阅者或许会产生「每篇必读」「篇篇精读」的阅读负担,但事实上大可不必。即使我们订阅的是自己喜欢的、认可的优质创作者,也并不意味着每篇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也并非每篇对我们都是有用的。
而且,Newsletter 也并不会是我们唯一的信息源,即使错过了一两篇优质内容,也不代表错过了全世界。想想读报纸的经历,无论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占据多大版面,标题多么醒目,我们也只会选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大部分内容我们也只是浏览、跳读。Newsletter 也是一样,当我们打开一封 Newsletter,先大致浏览一下,看是否包含我们感兴趣的、想要进一步精读的内容,如果没有,那就放宽心、跳过去,如果有再精读,或标记留给单独的阅读时间。
其次,订阅的时候不要贪心,精心选择订阅的内容。确实,Newsletter 订阅是操作起来非常容易,看到 Newsletter 的订阅信息或推荐,只需要输入邮箱地址就可实现订阅,如此很容易不知不觉就订阅了一大堆。随着时间推移,增加的或许只有邮箱中的未读邮件,而非脑子里的阅读量。过多的订阅量,往往会带来突增的未读邮件,可能短期内会带来兴奋感,但一段时间之后就只剩收件麻木和阅读焦虑。尤其是对于一些无法忍受未读信息的朋友来说,堆积的数字就是抓心挠肺的折磨,每次收到 Newsletter 也只是仓促地点开。因此,我们在订阅前可以先花点时间浏览一下创作者的个人网站,以及订阅平台上提供的往期内容,帮助我们做出筛选。
当然,如果往期内容我们都很喜欢,也并不代表之后内容也会一直符合我们的兴趣和口味,这时候就要舍得放弃。如果某个订阅连续多期没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考虑取关,或者至少舍得在浏览完目录后删除,而不是继续留在收件箱里,妄图之后什么时候会读。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不错过,如果我们不去试图追赶信息更新的速度,不强求看到每一条消息,我们可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已经看的东西。
订阅本身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能够分配给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且十分珍贵的,那么让我们付出时间阅读(哪怕是浏览)的 Newsletter 也一定是我们需要的。在订阅一段时间后,我们需要想一想,我近期的关注领域是否发生了转移,我订阅的创作者内容和观点是否太过趋同,我是否陷入了信息茧房,我订阅的 Newsletter 质量是否有下降,我的阅读时间是否充裕或者可以再延长一点,审视这些问题,然后根据需求和时间,调整订阅列表。
前面提到了多次订阅 Newsletter 拥有自主性的好处,但自主性通常会对应着一些额外的自主操作。我们不想让平台直接给我们推送信息,那就需要我们自己花费额外的心力去寻找。通常来说,如果我们日常关注的博主、up 主、播客主播等在筹备 Newsletter,他们通常会发出通知,我们可以注意一下。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常用的 Newsletter 聚合平台:
在少数派,你可以通过专栏订阅你感兴趣的 Newsletter,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喜爱的 Newsletter 和订阅源。
关于 Newsletter 订阅的未来,我们其实有一些担忧,我们前面一直在说 Newsletter 订阅的自主性,但是我们到底如何知道有哪些 Newsletter?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 Newsletter 可能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小时候,每年年底要订下一年的报纸杂志,我都会去邮局看长长的清单,也会去路边报刊亭翻阅样刊、找老板推荐。那到如今,在线上订阅 Newsletter,除了上面那样的网友总结之外,我们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比较集中地看到订阅信息?如果 Newsletter 的创作者越来越多,我们如何知道新的 Newsletter 是不是又需要通过平台算法或流量推荐?
我想起自己听播客的经历,开始用苹果播客和 Pocket Cast 的时候,通常是知道了别人推荐的好频道直接订阅,有时也会用关键词检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刚刚开始用「小宇宙」的时候,我也沿用了这样的方式,但我同时也非常喜欢它的推荐功能,通过首页和关联内容让我了解到了更多有意思的频道。但当频道越来越多呢,当人工推荐工作量超载之后呢,我们会不会又回到了平台精准推送的状态。播客如此,Newsletter 会不会也是如此?事实上,也有人曾对 RSS 的使用提出过类似的担忧,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论 RSS 的「复兴」》。
或许,说到底还是我们如何面对当今过载的信息,如何阅读,如何平衡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祝你不要焦虑,阅读愉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 B 站账号,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