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获取到内容产出,这是一位新闻传媒学生的「数字文具盒」
2022-9-26 11:29:45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1 收藏

从信息获取到内容产出,这是一位新闻传媒学生的「数字文具盒」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背景

成为少数派 Matrix 作者已经两年有余。回想起在少数派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因为征文活动「无限桌面」有感而发,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身在国内,日夜颠倒网课学习时的桌面布置。两年过去了,我已经回到了美国,也从当时的学校毕业,进入到新的学校,开启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新闻传媒,英文名叫做「Journalism」,是一门专门学习新闻报道和写作的学科。而除了学校里开设的各类理论和实践课之外,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平时的阅读积累。在我将新闻传媒定为自己学习的方向之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内容,加深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同时也学习职业记者们的写作风格。几年下来,我也有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系统。这次少数派的征文主题是「数字文具盒」,那我也趁这个机会,聊一聊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传媒系的学生,是如何使用数字工具来搭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系统的。

按照工具和媒体的性质,我把自己的「数字文具盒」简单分为四个步骤:获取内容,收集内容,处理内容,以及产出内容。

我的阅读与写作系统的简单流程图

获取内容

阅读理解新闻的第一步,当然是要找到优质的信息渠道。我目前常用的渠道主要有四个:传统媒体,播客,书籍,以及社交媒体。

传统媒体,指的就是规模大,存在时间久,以报道新闻为主要目的的媒体。我订阅的传统媒体有三家: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以及大西洋杂志 The Atlantic。 纽约时报作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文章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并且汇集了许多美国最知名的专栏作家。我每天都会阅读它的早间资讯 Morning Briefing 和 On Politics 两份 newsletter。但因为它的受众主要是美国的自由派人士,文章导向非常明显。而华尔街日报专注于商务人士,文章也偏向保守。大西洋杂志则主要刊登一些中长篇文章,深度分析政治和社会问题。我非常敬重的几位作者,比如历史学家 Anne Applebaum,现在就就职于大西洋杂志。在了解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时,我会尽量结合多方的报道,以便于更加公正地看待这些问题。除了这几份老牌出版物之外,我还会定期查看 Vox,Politico, The Intercept, FiveThirtyEight 等几个新兴媒体,看看是否有我感兴趣的内容。

听播客是我养成了五六年的一个习惯。在吃饭,运动,通勤,或者是做家务时,我会习惯性地点开一集播客,通过声音来获取信息,又不干扰手头上的事情。我常听的播客包括科技类的 Accidental Tech Podcast,Connected,Cortex 和新闻类的 Political Gabfest,The Ezra Klein Show,Amicus 等等。这其中我最推荐的是 The Ezra Klein Show。主播 Ezra Klein 每周都会采访一位作家,记者,政府官员,或者其他领域的名人。我很喜欢 Ezra 的采访风格,尖锐但又不失风趣,经常能引出一些令人深思的对话。

虽然数字媒体和播客基本涵盖了所有我想要了解的内容,我还是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对我来说,新闻更加注重的是时效性。记者们往往需要在速度和深度之间取舍,而书籍却没有这样的问题。一本好书并不需要在第一章的第一页就牢牢地抓住读者的眼球,也有足够长的篇幅来深入和拓展。除了教授或同学推荐和逛书店之外,我还会时不时查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读书专栏,看看它们的作者最近都在阅读什么书籍。

社交媒体是一个有趣的内容来源。我关注的大多数记者都有自己的推特账号。他们会在上面更新自己的动态和转发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当然,因为社交媒体的特性,我会特别注意自己在上面花费的时间,一般浏览五到十分钟就会离开,防止自己淹没在信息流之中。同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我都会动动手搜索一下相关内容,看看是否有对应的文章或者研究作为支撑。

收集内容

在选定了内容渠道之后,下一步自然是将这些内容汇总并储存,方便随时访问。

对于文字类内容,我使用的是 Matter。作为一款比较新的阅读类产品,Matter 整合了 newsletter,RSS,稍后读等多个功能。通过邮件转发功能,我将所有订阅的 newsletter 都转发到了 Matter 提供的专属邮箱地址上。这些文章都会自动出现在 Matter 的订阅列表(Subscriptions)里。我每天会花五到十分钟查看这个列表,选择感兴趣的文章加入到自己的阅读列表(Queue)中。在网站或者社交媒体中看到有趣的文章,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 Matter 的 Share Extension 添加。

Matter 的阅读列表(左)阅读器(中)和编辑推荐界面(右)

Matter 的阅读器界面是我一直使用这款软件的主要原因。现代简约的页面设计搭配丰富的功能,让人一看就很有阅读的欲望。在阅读时长按就可以高亮内容,点击高亮还可以添加笔记或者生成分享图片。这个功能对我来说非常实用,我会在下一节「处理内容」中再次提到。

Matter 的 iPadOS 版本阅读器和高亮功能

我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是 Overcast。它的开发者 Marco Arment 也是我很喜欢的播客 Accidental Tech Podcast 的主播之一。选择 Overcast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纯粹是因为界面清爽,使用趁手,支持多设备同步进度,在手机上听到一半的节目可以在 iPad 上随时继续。我需要的变速,章节支持等功能都没有缺失,也没有臃肿的评论,社区,推荐榜等模块。Overcast 在几个月前刚刚经历了一次大更新。新的 UI 界面相较于老版更加简洁,启动应用之后只需要一次点击就可以开始播放。

Overcast 经过 UI 更新后的新界面

对于传统书籍,我主要使用的阅读工具是 Kindle。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纸质书的人,白纸黑字和纸张的质感可以大大提升阅读的体验。但使用 Kindle 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平时住在学校寝室,并没有太多空间,并且经常需要搬迁,储存纸质书实在不太方便。二是因为纸质书的价格实在昂贵,在亚马逊上购买电子书可以省下不小一笔钱。Kindle 的大小与重量都和手机相似,平时携带也非常方便,最新一代也终于抛弃了原先的接口,换上了 Type-C。有空时就可以拿出来翻阅几下,睡前再读上一小时,不经意间就读了不少书。

处理内容

对于阅读,特别是阅读新闻,单纯的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受成百上千条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每一条都有用途,我们也不可能每一条都记住,所以在阅读之后,对内容的提炼是不可获取的一步。在处理内容这一步骤中,我主要用到的是 Obsidian 和 Readwise 这两个应用。

Obsidian 这款笔记软件相信大家都已经不陌生了。我使用它已经一年有余。卡片笔记法的形式和双向链接功能,对于收集和提炼碎片化的内容非常合适。当然,Obsidian 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极高的可自定义化程度,通过不同的主题和插件,我可以让它完全符合我的使用习惯。同时,我平时上课的笔记也都储存在 Obsidian 当中,方便我将课上所学和平时阅读的内容进行连接。

我的 Obsidian 界面设置

关于 Obsidian 的介绍和教程少数派上已有很多,我这里就不在赘述了。简单推荐几个我平时经常使用的插件。一是 Note Refactor。平时记笔记或是写作时,我常常会一口气写下很多内容,在之后阅读中则会发现把两个并不相关联的话题记录在了一起。这时候就可以用 Note Refactor 将一篇笔记拆成两个文档,再通过双向链接进行连接,既保持了两个话题的独立性,又能够保留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 Wikipedia,这个插件可以通过指令搜索词条并且将其插入在笔记当中。如果我在记笔记或者写作时需要查询一个词语的准确定义,或者是一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时,通过这个插件,不用离开 Obsidian 就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Obsidian 的 Wikipedia 插件

我在处理内容时,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应用是 Readwise。这个应用可以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高亮。之前我提到的 Matter,就可以将文章中的高亮同步到 Readwise。在 Kindle 上阅读时划下的高亮,也可以通过亚马逊账号绑定 Readwise,或者上传 Kindle 中的 My Clippings 文件同步。除了我常用的这些服务,像是苹果自带的 Books,稍后读软件 Pocket 和 Instapaper, RSS 阅读器 Feedly 和 Inoreader 等等,都可以连接 Readwise。而 Readwise 里的高亮,也可以同步到 Roam 和 Notion 这样的笔记软件中。通过安装 Readwise 的官方插件,我选择将自己的高亮同步到 Obsidian 里,第一是保证了这些高亮不会轻易丢失,二是可以在没有网络的写作环境下查看。

Readwise 的高亮库

当然,将高亮整合到 Readwise 并不是这个步骤的最后一步。如果只是将高亮储存起来,它们永远也无法发挥出全部的作用。这时候,Readwise 里面的 Daily Review 和 Mastery 两个功能就能派上用场了。Daily Review 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每天自动推荐十条高亮(数量可以自定义),帮助我温故知新。而通过 Mastery 则能将高亮制成闪卡,通过隐去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帮助回忆。这基本上成为了我写作前的第一步。每天在电脑前坐下后,我会先打开 Readwise 查看推送的高亮,回忆当时划下内容的背景,如果对它们有了新的思考,也会简单记下。久而久之,许多高亮已经成为了我记忆的一部分,可以轻松地在写作时参考和引用。而看到之前的自己在高亮下记的笔记,偶尔也会让我迸发新的灵感。

Readwise 的每日复习和 Mastery 闪卡功能 

产出内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带来很多帮助,但阅读阅读,读的终究是他人的作品。如果只是埋头苦读,而没有产出的话,输入的内容很难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尤其是新闻传媒这样一个非常依赖分析理解的学科。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去年年中开始撰写自己的博客。在经过一年的试验之后,产出内容也成为了我的系统的最后一步。

在产出内容的过程中,我主要使用的是 Ulysses 和 Notion 这两款软件。Ulysses 也算是 macOS 上鼎鼎有名的写作软件了。在开启编辑器聚焦 Editor Focus 和打字机模式 Typewriter Mode 之后,界面中其他所有的元素都会被隐去,只留下白色的背景和上面的文字,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一样。搭配上 Markdown 语法,让我手不用离开键盘就可以完成写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外界事物的干扰,减少写作的阻力。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天至少写作三十分钟,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不离开编辑器,也不修改之前写的内容,专注于将脑海里的想法转化成页面上的文字。

Ulysses 开启编辑器聚焦和打字机模式后的界面

这里顺便分享一个 Obsidian 和 Ulysses 配合的用法。在 Ulysses 的侧栏中,可以选择读取外置文件夹,如果在这里选中 iCloud 中 Obsidian 的文件夹,因为 Obsidian 也基于 Markdown 格式的纯文档,则可以正常读取和修改。我的个人习惯在 Obsidian 里记录灵感并且创建最初的大纲,等到打开 Ulysses 就专注于写作。而且这样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因为我订阅的教育优惠版的 Setapp,其中并不包括 iOS 版的 Ulysses,如果想要使用还需要额外付费。而使用我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通过 Obsidian 移动端来满足 iPhone 和 iPad 上写作的需求了。

Ulysses 和 Obsidian 读取同一文档

在写作过程结束之后,我会通过 Notion 和 Nobelium 将文章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上。我最开始创建博客使用的是 WordPress。转到 Nobelium 也是某天在少数派上看到了介绍,跟着教程将博客中的内容转到了 Notion 上。

与博客相连的 Notion 数据库

相较于 WordPress,Nobelium 的好处在于简单易用,渲染出的页面也很美观。在 Ulysses 里写好的文章,只要直接将 Markdown 文本复制到 Notion 中的数据库里,修改一下各项信息就可以在我的博客网页上显示。

使用 Nobelium 的博客主页面

写在最后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是抱着介绍 Matter, Readwise 等几个软件的想法的,但真正写到总结时,我发现其实这套系统中重要的并不是单一的软件,而是各个步骤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把这个「文具盒」中的 Obsidian 换成 Logseq,或者把 Ulysses 换成 iA Writer,整个系统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将四个步骤中的一个抽掉,那整个系统就会像叠叠乐一样倒塌。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统治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和服务时时刻刻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收集着海量的数据。它们对我们的了解,可能比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要深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算法「推荐」的内容左右,或是被放大的谣言,噪音,或是所谓的「alternative facts」所吞没,所以独立阅读,思考和写作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过度追求数字工具,则有可能本末倒置,失掉了建造整个系统的本质。只有专注于这些工具的目的,也就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拓宽自己的眼界,将阅读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理解,最终输出能为他人带来价值的内容,才能最大化发挥这个「数字文具盒」的作用。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Caseeey

一个喜欢折腾的普通人 博客:caseyhe.com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539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