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收入百强榜揭晓
2022-10-9 18:2:6 Author: 谈思实验室(查看原文) 阅读量:11 收藏

点击上方蓝字谈思实验室

获取更多汽车网络安全资讯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缓和、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以及创新业务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零部件企业营收规模及盈利水平有所恢复。2019-2021年,中国零部件企业连续三年实现量利齐增,并在电气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和轻量化“新五化”的趋势下,抓住赛道轮换机遇,为行业打造转型标杆。

近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联合《中国汽车报》发布《2022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通过回顾过往发展趋势并识别亮点企业成功要素,旨在为零部件企业制胜下一个时代提供重要参考。
以下是《2022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部分内容:
 

全球汽车零部件发展概览及趋势

全球零部件行业在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之后,呈现出了良好的修复状态。不论是收入、盈利还是业务结构,都实现了良性发展,美国、中国等国家的企业展现出了尤为强劲的韧性和跃升力。 
趋势一:全球零部件企业盈利水平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显著回升 
2021年,随着疫情的缓和,全球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应对举措逐步构建,总体盈利性大幅反弹,恢复至略高于2019年的水平,总利润达到3,272亿元,利润率达到6.1%。伴随零部件企业逐步恢复生产,产能和销量明显提升;而在成本端, 尽管全球供应链依然承压,但整体航运和物流成本有所回落,结合头部玩家强化供应链成本管控举措,如提早锁定上游成本或投资上游产业链等,实现了有效的成本控制。此外,在排放标准趋严与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轻量化、新能源、智能化升级、软件定义汽车及系统化解决方案业务等的兴起,为零部件企业释放更广阔的增长及盈利空间。

趋势二:中美企业增长势头强劲,日系企业承压收缩
受各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汽车市场及技术发展状态差异等影响,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的国别占比变化显著。其中,美系、中系零部件企业在录数量增加, 如美国的德州仪器、中国的万丰奥特福耀集团等均新晋上榜。2020年至2021年,全球百强企业中美系、 中系的总营收增幅分别达到1,062亿元和976亿元。相较之下,日本在录企业减少三家,百强企业总营收缩水严重,减少734亿元。

受汽车销售恢复、技术转型加速、货币相对坚挺等影响,中国及美国汽车市场整体向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显著提升,催生新能源零部件需求,也同步推动零部件价值提升。与此同时,零部件企业把握下游电动化、智能化等“新五化”需求,积极开展产品线转型升级,领先布局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硬件系统级别解决方案,提供电气化创新产品以拉升自身的营收空间。
日系企业主要受日元贬值和下游主机厂产业链转型压力等影响,导致规模缩水。上游原材料成本因日元贬值而急剧上涨,供应链体系相对内化、闭环的日系零部件企业因而受挫较大。下游主机厂为转嫁经济压力及推进供应链变革,进一步压缩采购价格,同步剥离低价值、低盈利、非“新五化”相关业务至相关零部件企业,导致日系零部件企业经营压力大,业绩冲击显著。
趋势三:“新五化”业务转型落地强势驱动企业收入增长 
当前,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新五化”的转型变革是为数不多的确定性趋势,也是竞逐下一个时代的必由之路。脱碳降碳更是逐步成为各个国家政府的政策抓手之一,中国、美国及欧洲各国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持续推动零部件企业布局电动化、氢燃料等新能源技术与产品。此外,信息安全保护法、道路安全法规等不断完善并施行,头部主机厂 和零部件企业对软件、智能化研发等加大投入。各个国家纷纷发布“自动驾驶试点”政策,头部主机厂愈发注重新车型的自动驾驶软硬件配备。头部零部件企业也纷纷积极推动软硬件解决方案升级,全方位驱动电气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和轻量化“新五化” 加速落地。基于“新五化”开展创新业务转型的核心举措不仅助力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较高的营收增长, 也支持新在录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态势及趋势
中国零部件企业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之下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突围之势。借助新能源、智能化在中国的加速渗透,零部件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赛道轮换态势,新能源、轻量化、软件定义汽车等领域的零部件企业快速成长,实现销量和利润的双升,并引领中国零部件行业在上游成本压力和下游降本压力之下实现了稳定的盈利。
趋势一:中国零部件企业规模及利润总额持续上升 
2019年至2021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保持营收规模上升,尤其是2021年收入增长加速。国内商乘市场平缓发展,而出口市场大幅增长,为零部件企业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伴随智能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电气化、轻量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高价值需求不断增加,相关零部件企业发展势头更为强劲。

在盈利性方面,主要受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中国零部件企业净利润虽整体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相较2019年至2020年36%的增长, 2020年至2021年的增速放缓为约18%,而利润率则保持相对平稳。此外,中国零部件企业为支持创新转型, 研发投入显著增加,并积极开展国内外投资并购和布局国际业务扩张,长期盈利性仍承受较大压力。 
趋势二:中国零部件企业持续创新驱动,新能源、轻量化、软件定义汽车等赛道表现亮眼 

从业务板块来看,新能源板块在2020年至2021年的整体年收入增幅达837亿元,净利润增幅达103亿元,利润率为11.4%,均位列所有业务板块首位。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浪潮持续深化,2021年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约达16%,而商用车新能源也成为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唯一的增长亮点。三电系统、充换电、梯次利用等相关产业链需求蓬勃。尽管2019年至2021年新能源板块仅有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两家企业,但整体营 收和盈利表现均远高于其他板块,且新能源板块在百强中的重要程度有所增加,板块收入占比从2020年约4%上升至2021年约9%。

与此同时,新能源赛道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技术迭代加速。以领头羊宁德时代为例,其技术焕新速度不断加速,如化学体系的迭代、集成结构的优化和智能系统的创新等。其中,宁德时代的CTP技术已经迭代至 第三代,并将进一步发展发电机N合1、CTC技术等。此外,头部新能源企业也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通过补链强链实现供应端的稳定性和成本保障,并通过下游产业链的布局进一步实现技术的集成化和终端体验优化。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头部企业对产品的技术升级及稳定供应也与新能源渗透率相辅相成,发挥着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纵观2022年新上榜的十家中国企业,新兴板块企业因受赛道轮换影响而兴起,新上榜企业中近50%与轻量化、软件定义汽车密切相关。

受新能源驱动,轻量化可进一步支持车辆提升续驶里程和动力表现,推动轻量化产品覆盖拓宽,如铝制轮毂、内饰、铝合金压铸结构件等应用逐渐提升,且车型覆盖延展,从新推出车型到改款车型全面应用。由于轻量化板块的业务创新性较强,对整车性能及竞争力提升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产品附加值较高,盈利性达到5.9%,在各板块中列居第二。 
通过分析轻量化头部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我们发现把握关键材料(如铝、镁等)供应链、培养创新研发制造能力、提供定制化及系统化的产品等至关重要。诸多领先企业均积极布局铝制一体化压铸技术、铝制部件等轻量化技术创新。例如,中信集团旗下某领先铝制部件企业积极进行轻量化转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轻量化的轮毂相关系统集成方案;某全球领先铝轮生产商向上整合原材料供应链及合金研发能力,进行轻量化部件的全产业链布局。

伴随智能电动车的增长,软件定义汽车持续渗透。预计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超过34%,而智能座舱市场将以11%的速度增长至逾500亿元,新车ADAS渗透率约达到65%,而自动驾驶创新技术将通过新型商业模式在无人驾驶物流车场景逐步落地,推动软件定义汽车板块强劲发展。众多领先玩家在持续研发及保持技术领先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如云SaaS(软件即服务),推动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实现营收和盈利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竞争力分析

在传统零部件市场发展较缓、赛道快速轮换、创新技术迅速迭新等市场背景下,罗兰贝格认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聚焦“制胜三力”——研发力、组织力和资本力的提升,以实现长足发展。 

中国零部件企业应准确识别“新五化”需求,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引入,把握前瞻技术,正向研发,以获得技术“护城河”优势。再者,零部件企业通过内部组 织优化,建立与业务架构相匹配的组织架构、管控模式及人才激励体系,为业务拓展搭建牢固平台。同时,积极借助资本力量,在稳固供应链、海外投资、产能扩张和研发补强等方面进一步引入多元化资本和产业资本,打造自身差异化综合竞争力。
1.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制胜三力”——研发力 
中国头部零部件企业对于技术创新高度重视,在相关领域倾斜大量资源支持,研发投入及占比稳步提升。2021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总研发投入额达508亿元,研发占收入比约为4%,2019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18.5%。从业务板块来看,新能源板块和轻量化板块研发投入金额增速保持在高位。新能源板块主要由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龙头企业带动,研发投入以55.9%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而轻量化板块作为中国零部件行业的新晋板块,尽管研发投入体量尚小,但提升潜力巨大。发动机业务为传统板块核心业务,在新能源趋势下,头部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1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14亿元,头部企业基于节能低排技术路径持续投入研发,缩小与海外竞品的技术差距。 

领先零部件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强化自主专利,持续攻坚“卡脖子”技术,为自身创建新时代“护城河”。国轩高科作为动力能源企业,其研发投入在2015年至2021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42%,研发的营收占比连续三年超过10%,持续攻克电池技术, 实现高能量密度。潍柴作为传统发动机企业,近两年研发投入累计达100亿元,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0%,在传统内燃机领域,继续夯实技术实力及市场地位,完成全系列、全领域柴油机布局,且本体热效率大幅提升至51.09%;同时,开展三大新能源技术路径布局,加速新兴领域业务布局,尤其在燃料电池领域积极投入,牵头承建了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推动2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在潍坊正式投 产,并实现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港口、园区、高速等多场景的应用。
2.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制胜三力”——组织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面临业务转型、国际经营、运营压力等多重冲击,企业需基于前瞻业务结构需求,合理优化组织架构,并迭代管控模式,提升组织效能。
例如,某领先电子板块企业以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为重点业务战略方向,通过任命新事业部CEO、全球范围重组减员、提升自动化水平等举措,有效提高人效 和毛利率,使得部分区域扭亏为盈。此外,企业在组织变革的同时,同步设立新能源研究院、智能汽车技术 研究院等新组织机构以支持创新业务发展,并通过投资搭建智能制造管理体系,实现工艺自动化、平台柔性化、驱动信息化和业务智能化,迭代管控模式,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2021年,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研发人员平均占比为16%,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27%。尽管当前头部零部件企业均已认识到“人才乃研发重中之重”,但目前中国整体智能化相关人才仍然紧缺,因而企业需设立差异化激励机制,针对性补强创新高端人才缺口。当前,众多领先零部件企业正积极建立更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例如某领先新能源企业为吸引并保留电池pack工程师、BMS电子数据工程师、电芯研发项目工程师等高端人才,累计向上万名员工授予超过5,000万股限制性股票及期权;某领先传统零部件企业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启动“军令状”项目,推行公开竞标“解绑挂帅”机制,总激励额达1.6亿元,有效调动竞岗积极性,共招募47名项目负责人,其中18名为 一般科技人员。

3.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制胜三力”——资本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头部企业在管控运营风险的前提下,正通过资本化运作以拥有更强的资本支持,有效保障供应链稳定性、加速海外投资和产能扩张、积极补强研发短板等,综合性利用资本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近两年,中国零部件头部企业在资本市场愈发活跃,整体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50%。 

举例而言,某领先新能源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投资~75家企业,合计投资金额达~155亿元,在稳固供应链的同时保持对产业前沿科技的嗅觉;某领先轮胎企业在泰国建立新工厂,并同时探索在美国、欧洲或中东建厂机会,通过海外投资加速全球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某领先电子企业在国内积极拓展产能,2021年投资了第六个汽车安全工厂,总投资额达20亿元,通过资本性产能扩展,有力保障中国市场占有率提升;某领先传统板块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补强专业化人才,总计投资30亿元用于建立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计划引入2,000余名研发人才,年均研发投入5亿元以上,以期在快速的市场迭代中打造自身技术“护城河”。
4. 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竞争力提升方向 
面对全球与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及产业链竞争力的持续变革,罗兰贝格提出,零部件企业需重点关注三方面:韧性供应链打造、业务模式转型与产 业链竞争力提升。 
韧性供应链打造 
在多起“灰犀牛”事件的影响下,传统供应链管理方式受到挑战,打造有韧性的供应链成为保障企业有效运转的第一道防线,应考虑加强区域本地化、国产替 代和风险管理。 
本地采购: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原本全球化的供应链、JIT的供应模式面临缺货、断供等风险,主机厂已积极寻求本地化供应链拓展,而零部件供应商需考虑跟随主机厂的全球布局,进行全球的制造生产基地布局,尤其伴随自主品牌的又一次出海浪潮,需考虑共同出海。
国产替代:由于原料成本不断上升,国产替代依然是降本的核心手段之一,而加速对更深层级的国产替代的要求也将有效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应对国产替代愈发重视,国产化比例已经成 为部分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的硬性指标。此外,国产化要求也呈下沉化趋势,部分主机厂的国产化要求深入Tier 2甚至Tier 3,从而促使Tier 1推动全供应链的国产化。 
风险管理: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巨大,如何规避、转嫁、吸收原料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稳定的影响成为零部件企业的挑战之一。金融工具的应用成为常态化要求,对原材料的套期保值、期货等应用成为制造企业 的新必修课。此外,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长期性,领先零部件企业普遍与主机厂在合同中约定了对应的价格调整机制,以实现风险共担和透明化。 
业务模式转型 
随着汽车产业的颠覆发展,零部件企业的业务转型也势在必行。面对变革,企业需积极思考下一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发挥能力优势,积极把握新机遇。 
罗兰贝格通过总结经验,提出四个核心维度的业务转型思考方向,包括现有客户延展服务、价值链覆盖延伸、工艺技术挖掘和后市场服务延展。其中,客户延伸服务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客户需求,为其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如部分铝饰件厂商围绕已有客户,提供从单一脚踏板、铝饰件到更复杂的座舱功能性铝饰板产品;价值链覆盖延伸主要依托价值链上下游经验、网络、能力等,在业务拓展上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如领先电池类企业纷纷布局产业链上游,锁定产能和价格,进行工艺共同研发;工艺技术挖掘需依托自身工艺优势,寻找工艺可复用的新产品,丰富产品矩阵, 如领先铝合金压铸件供应商利用其压铸工艺优势,将产品从中小件往结构件扩展,实现规模跃升;后市场服务延展一般依托产品技术力和客户基础,拓展后市场服务等业务,如领先轮胎企业依托轮胎易损件构建自身后市场连锁体系,并积极开发独立后市场业务。 
除了业务模式转型外,受新势力企业采购策略变革的影响,零部件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正经历转变。新势力车企更整合、垂直的采购模式使得头部零部件企业正通过三个方面的转变实现商业模式变革。
第一,针对特定业务重新制定商务政策,如新势力售后零部件自控要求初装与售后零部件同价,零部件供应商因而需在内部协调统合,制定具备优势的统一商务政策。 
第二,为应对新势力更为垂直的采购体系,零部件企业内部组织也需相应进行整合与协同,成立专门的协同组织以应对其新的采购需求,同时构建更敏捷的流程和授权体系。
第三,产业链下游,尤其是后市场新型玩家的出现,对零部件企业而言是客户拓展、直销改革的好机会,可考虑发展独立后市场客户,扩展供应链网络,形成直销模式。

产业链“ 制胜三力”提升 
总体而言,产业链“制胜三力”的全面提升需在研发力上推进本地化、数智化,组织力上实现灵活化、敏捷化,资本力上进行多元化、产业化。
研发力:全球研发的本地化对于更好捕捉当地客户需求及敏捷应对本地研发需求至关重要,尤其是全球化经营的零部件企业应重点考虑。而数智化能力建设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研发精度、降低研发成本,是“ 新五化”背景下零部件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研发体系的必然方向。
组织力:外部环境的多变对于组织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本地决策机制的建立对组织韧性和本地机会把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也是人才引进的重要手段。此外,针对全球性经营的企业,因其受到运营和成本管控的压力,更为精简、 敏捷的组织也愈发重要;如何通过划小单位激发组织活力,减少冗余,设计敏捷反应的组织流程机制,是应对外部环境和产业链重塑的必要能力。 
资本力:“新五化”业务拓展往往成本高企,推动企业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投资新业务。此外,由于业务转型投入大、技术资源门槛高等,更需要产业方强强联合, 辅以政府支持以实现转型。 当前,部分头部零部件企业已在发力“制胜三力”的竞争力提升并已初显成效。企业欲把握时代浪潮的机遇,需要一鼓作气,勇逐浪头。

来源:中国汽车报

更多文章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综述

软件如何「吞噬」汽车?

汽车信息安全 TARA 分析方法实例简介

汽车FOTA信息安全规范及方法研究

联合国WP.29车辆网络安全法规正式发布

滴滴下架,我却看到数据安全的曙光

从特斯拉被约谈到车辆远程升级(OTA)技术的合规

如何通过CAN破解汽

10月精品课程:AutoSec汽车网络安全高级工程师技术培训,仅限前15位,报满即止。

会员权益: (点击可进入)谈思实验室VIP会员

END

微信入群

谈思实验室专注智能汽车信息安全、预期功能安全、自动驾驶、以太网等汽车创新技术,为汽车行业提供最优质的学习交流服务,并依托强大的产业及专家资源,致力于打造汽车产业一流高效的商务平台。

每年谈思实验室举办数十场线上线下品牌活动,拥有数十个智能汽车创新技术的精品专题社群,覆盖BMW、Daimler、PSA、Audi、Volvo、Nissan、广汽、一汽、上汽、蔚来等近百家国内国际领先的汽车厂商专家,已经服务上万名智能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专属社群有:信息安全功能安全自动驾驶TARA渗透测试SOTIFWP.29以太网物联网安全等,现专题社群仍然开放,入满即止。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根据提示,可以进入有意向的专题交流群,享受最新资讯及与业内专家互动机会。

谈思实验室,为汽车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Tc2OTAxMg==&mid=2247513959&idx=1&sn=84707be13518e0e12a39e4e44184c80c&chksm=e927f3bcde507aaae9c74bb6cad352de5ee909eda4064ece2dd6b7f20ab4fb56c62432726427#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