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根据少数派共创计划,由视频内容加工而成的图文版本,在原始内容基础上根据图文载体的特点进行了整理和修订。
少数派欢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将音视频作品转制为图文内容,分享在少数派上;我们将予以帮助和指导,并根据专用标准和流程进行筛选、推荐和奖励。
要了解此种创作方式的流程和要求,参见少数派创作手册 § 音视频转制内容规则。
前两周出了档新闻不知道你关心没有:有一个网站被端了。
说是一个网站,实际上它背后有一系列的域名,都被一锅端了。被谁端了呢?美国的邮政检查局(USPIS)。它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对这些盗版网站进行清理,比如这回,域名都把人家给锁定了。
这个事激起轩然大波,哪个网站我就不提名了。总之这个网站上面主要是书,也包括很多很多的论文,上面都有。
这事出来以后,许多人突然就蹦了出来,表示这不能忍:以后我们到哪去看书呢?然后就是找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访问这个网站,甚至不惜跑到「暗网」(Tor 网络)去。这些咱们就不细讲了,因为本身来讲是非法的。
不过,这个事突然之间把一个词推到了我的眼前。这个词好像这些年逐渐被人给淡忘了:「盗版」——我们好像很久没有把这再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来讨论了。
但我今天不想讨论盗版图书、论文网站的是与非,就讲点好玩的事——当年我上学时候的盗版情况。
我是上初中的时候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但是一开始没装「多媒体设备」,上面就一个软驱——一开始是 5 寸的,后来就换成了 3.5 寸。那个时候要是装一套 Windows 操作系统,需要好几张盘,一张一张装。这个盘都有便利贴标签,在上面有编号,比如从 1 到 8。那时候装个操作系统,我如果没记错的话,需要八张盘。
当时,大家就没有这种所谓「正版」「盗版」的概念, 觉得:你看,我花钱买了台电脑,在上面跑软件,那怎么还需要再花一笔钱?那时候电脑还真贵啊,你想想那时候普通家庭的收入是多少钱?但这个电脑看得见摸得着。软件?什么叫软件?能吃嘛?不能吃的话,不应该给钱。
可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所有人都没有盗版的概念,于是所有人用盗版都心安理得。后来出现了一个说法——今天的小朋友们估计是都没有任何的概念——叫「多媒体」。那时候会直接说「家里头装多媒体」。但什么叫多媒体?它需要几样东西,少说是三样。首先得有个声卡。原来计算机出声靠主板上的喇叭;声卡加上之后,就可以外带一对音箱,可以从音箱播放音乐。这个质量和档次一下子就上来了。
为了配合这两个东西,你还得有一样东西,叫光驱——光盘驱动器。这很重要,光盘的容量对软盘那是差着数量级,一张光盘可以到 600 兆左右的数据存储量。你想想这上面可以放多少东西对吧?这个放当时的软件可以放一堆。
结果,那时候卖盗版光盘,就跟更早开始卖的游戏卡带似的,讲究的是多少合一——这上面有多少款软件?软件多,大伙就觉得,嗯!这个值!那时候基本上都这么想。这一张光盘上面既然有这么多的东西,大家的机器里头,「资源」就变得更为丰富了。
光盘的价格在那几年也是大跳水。一开始高的有 40-50 元,后来稳定在 30 元一段时间,然后就跳到 20 元、18 元、15 元、10 元。最低的时候我记得已经到了五六块了。
那么那个时候,大伙到哪去买这些光盘呢?北京有中关村,天津有鞍山西道。鞍山西道后来有几家大型的卖场,但最初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小店铺,临街开放,主要是卖电脑的硬件,但软件也会卖。
怎么卖呢?一般是这样:在店里会摆出一些正版软件,比如教育类、或者其他什么类的工具,又比如操作系统等等。你来到店里,说我要其中的这个;然后人家心领神会,拿出一个篮子,整整齐齐一到两排,全都是这些盗版光盘。他给你抽出来你想要的这种软件,然后告诉你,「再看看其他的」。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卖这个东西的利润太丰厚了。这就导致不光是店里边有卖盗版光盘的,就连很多没有门脸的,平时不做硬件、装机生意的人,也来这卖。
这帮人怎么卖呢?就有点像后来的黄牛党:游荡在比较热门的店铺门口等着,看到像是来这买软件的人(光盘上面除了软件,也有影视、音乐,暂且统一称「买软件」的人), 就走过去问一句——往往是轻声地—— 同学,要盘吗?如果看你不知道不是个学生,好比说是个男性,就问:兄弟,要盘吗?这句话那个时候非常流行,后来被很多人当成梗。
如果你点头示意,然后他就把你带到附近——一般都是附近,如果太远了,估计人家不跟你去了。那时候沿街开着的是正规的店铺,而后面就有各种居民小区,没拆迁那时候甚至还有平房;就把你带到那里面去。
你进去一看,满屋子都是人:有坐着的,有蹲着的,每个人都在那翻,就是在翻刚才说的那种篮子。也不知道为什么都用那种统一尺寸的篮子,反正就能放两排盘,自己上里边找去。于是你也加入到这里头,蹲在那去找。
这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你想,跟着一个不认识的人,跑到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他要是动点歪心思,很危险。所以那个时候买盘这件事,一般来说如果你单人去,一般往往是找熟家,就是跟人家己经有过这些交易,知根知底的;否则就是几个人一块跟着去。那时候也没汽车,都是骑自行车,甚至还都穿着校服,很青春活力的一道景。
而且当时还是挺讲做生意的「诚信」,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个盘你买到手里,不可能当场在那去做测试:那地方只有盘,连电脑都没有。你得交了钱带回去,到家光驱一读才知道好坏。可有的时候,它就读不出来;有的时候,说不定还「张冠李戴」给你装错了。比如明明你想买一个操作系统,结果这个里面放全都是影视节目。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找人家退估计是没有戏,但是你把它换成真正需要的,或者把有读取错误的换一张新的,这些都可以。
这就是那时候服务讲究的「诚信」。但原因很简单:他的利润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对他来说,维持稳定的经营,远比这一次买卖坑到你更有利可图。
那么,那时候人是不是都买盗版软件?是不是就没有人用正版?可千万别这么说。我的一位同学当时就买了正版,轰动了全年级。
这事发生在 1998 年。为什么我记得那么清楚呢?因为那年出的 Windows 98,他拿了一张正版的 Windows 98 光盘来学校给大伙看。没见过,真没见过。大伙马上就围观, 说居然有正版的。
多少钱呢?1998 元。
买这张正版盘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特别有意思。那个时候好像已经开始要打击盗版了。所以正规的临街店铺里,往往都要放一些正版软件来「撑门面」。当时他进的这家店里头,人家还是很早就进货了 Windows 98,摆在那。标价非常醒目,一九九八。
这位同学进店之后跟店家说,「我想要 Windows 98」,指着这个正版。结果人家「心领神会」,拿出一篮子来,说,十五。
同学一愣,说,「不不不,不是买这个。是那个——你放着的那个。」
店家看着他,问:「你有病?」
为什么会问出这句来?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摆在那的正版 Windows 98 是要卖的东西;那是为了让人家认为我这是卖正版软件的,就这一个功用。这是撑门面用的,没有想到谁还居然真要买它。而且看你一个学生样子,你开什么玩笑呢?你有钱吗?十五估计你能拿得出来,那个正版,你有那钱买它吗?
结果这同学说,「我就要那个。」 「行行行,拿!」这还赌气呢。拿过来之后,「你买吧,就这价,一九九八,划价免提。」 「那行,」同学钱包掏出来,一张张点票子,点完之后往这一放。
这屋里整个气氛都不对了。不光他们俩人,还有别人也已经开始围观这事了。但有什么可说呢?你卖东西所谓「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人家买了,你还能不给人家嘛?大不了你回去再进货呗。于是店家就把这东西了我那同学。他拿着以后就往外走。
可店家喊,「站住!」 给我同学吓一跳,要不是理不亏,这一嗓子真能给吓个好胆儿。回头问,「怎么着?钱不够是怎么的?」 「你买这个东西还有赠品呐。你别走,别走。」 然后就把赠品给他拿过来。
大家要知道,正版软件那时候是比较贵重的,但本身也无非就是那一个盒子。但赠品的就不一样了。说句不算夸张的话,一麻袋能装多少东西,那赠品就有多少东西。(年代久远,具体内容记不清了。)最后他是左手抱着一盒,右手扛着一麻袋——我都不知道他这骑车怎么骑回去的——带这些东西回去了。
第二天,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正版软件的时候,还给我们展示了赠品。大伙都看傻了:真有人花这样的钱!那时候将近 2000 块,真是个数目啊。
所以,你说那个时候没人买正版软件吗?有也是有,但少也真少。
这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很多优秀的软件往往定价非常之高。为什么?真是来一个算一个。你想想看,同样的一张光盘,它只要是能读出来,安装上去之后,正版和盗版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功能是一样的,都可以在学知识。那为什么放着一个 10 块钱左右的盗版盘不买,去买一个几百上千的正版?
比如,大家都知道咱们国人比较重视教育,在别的上面不舍得花钱,教育上还是很舍得花钱的。所以既然卖软件,那咱就卖教育软件。那时候有学英语的、学数学的、学物理的软件。还喜欢做出各种仿真的场景,你可以搭建实验,可以拽绳、滑轮可以动,软件自己在那算后面的输出。这些当时软件都有,但是都非常之贵。
有人算过,正版的「生命周期」——就是从你这软件发布到出现盗版之间——你要是能卖出去两位数的拷贝,那就非常厉害。然后,对不起,盗版铺天盖地。所以一开始价不高,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能把你的成本捞回来,你后面就捞不回来了。
所以,那个时候商家就把这价直接定高,目标群体就锁定在一些「高净值人群」,把我的本先捞回来,能赚不能赚那都是后话。
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当时盗版「琳琅满目」,看起来似乎是很「美好」的一个场景。一句「兄弟,要盘吗」, 你跟着一去,那简直是随便挑。但这带来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软件的开发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生存?
我们不要总想得好像软件的开发者都是神仙一样,不食人问烟火。他也是人,也需要去挣钱养家。如果每辛辛苦苦做出来一个汗水浇灌的产品,之后没几天全被盗版给冲掉了,那他还会再接着做吗?
这是一个多轮博弈的问题,不要光看一轮。作为消费者,本来应该 50 块钱,5 块钱我就买到了,好像占了大便宜,赚翻了。但是后续他不会再给你出这样的产品了。因为那相当于直接就是往大街上撒钱,用爱发电。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难持续的事。
话接上回。到了新世纪,很多技术都在革新。当然,没有达到我们小时候展望新世纪的那种革新。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优秀作文选经常有写,「到 2000 年,我坐着宇宙飞船往哪去」 ……这都 2022 年了,我也没坐上宇宙飞船。
但是技术也确实极大发展了。比如说 2000 年的时候,硬盘容量已经论多少 GB 了。我这些年上课,经常让学生猜我当年刚买的 286 主机配多大的硬盘,每次说那数来都让他们瞠目结舌—— 「那玩意能使嘛?」 别说,使得挺好, 上面还能装文书处理工具呢。可现在一首歌的容量,放到那时候的硬盘上都撑不开。
咱们说回来,2000 年开始,硬盘越来越大,CPU 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了。还有就是,连输入端的存储介质从原来的 CD 变成了 DVD。一张 CD 一般来说是 600 兆,DVD 一般是四点几 GB;蓝光当然更厉害了,当然那是后话。
所以你说,大伙的硬盘大了,DVD 也逐渐普及,那卖盘的这回是不是可就行了?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真是。甚至这帮人已经不满足于在鞍山西道两边守着店铺,挨个问「要盘吗?」;而是都开始找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来发展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我们学校东门守着一个大哥,卖 DVD,人挺实诚,话也不多。他特别憨厚,就站在一边看着大家在那里选盘,卖的也不算贵。可能比鞍山西道稍微贵一点,但是你出了校后哪也不用跑,在门口解决了问题;那岂不是非常省事,相当于送货上门了。所以那个时候,可能这些卖盘的都会觉得:属于自己的「光辉时代」来了。
但是大概也就是过了五六年的时候,你再去看:别说那些徘徊在店门外卖盘的,就连原来在自己店铺里头卖盗版盘的,也都看不见了。是不是这个时候大家都有了正版意识、都主动抵制盗版?不是。
我想起马三立先生一段相声叫《查卫生》,里边有一梗:领导巡视查卫生期间,准备借地方便,下属结结巴巴地说,「您可快点儿,这苍蝇一会儿可就回来。」 领导问,「苍蝇都哪里去了?」下属答,「这不中午十二点了,全奔食堂了。」
总之,他们真不是因为大家理性拒绝盗版,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实际上是被「降维打击」了,不是不想,是这个生意是没得做了。因为当时出现了几项技术,直接导致了盗版光盘行业的迅速萎缩。
哪几项技术呢?咱们一样一样说。
第一个叫做 DVD R/W,也就是能够刻录的 DVD。那时候好多人家里都有这样一个设备,这东西不仅能读 DVD 的盘,还能写。而且 DVD 可写盘的价格也是越来越便宜。这导致什么结果呢?好比说张三买了一张盗版 DVD,李四也想要,张三就可以非常慷慨地在自己的 DVD 刻录机上,帮李四刻一张出来。可能这张盘的成本,算上耗电之类的,两块钱以内就解决了。那你说,盗版盘这生意还怎么做?人家就可以直接在「内部消化」了。
另外一种技术是宽带网络。2000 年以前,家庭上网都是拨号,一开始都是 33.6K 的「猫」(调制解调器)。我不会学猫的拨号声,但那「Zeng」的一声我真忘不了。现在给我放一段,我还能条件反射般地蹦起来。听见那个声音,你就知道网络世界在等待着你。
当然了,这个网络不怎么稳定,上去一会,也许就突然间掉线,还得重连。但宽带出现之后,这个速度可完全不一样。33.6K 那个时候,一张图片你都得等,有了宽带网络,两人之间传几百兆、之后上 G 的文件,也是分分钟的事。
一开始,宽带网还不普及,主要就是在学校里头有。我上大学那时候,宿舍里边通宽带了,如果谁有一些资源——好比买了盘了——拷到自己硬盘上, 然后建一个叫做 FTP 的东西——中文叫「文件传输协议」。然后一般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个 BBS。(这真是科技考古,说到什么词都得再解释一下,你就把它想成今天的论坛。) 你就在上面发一个通知,说我建了个服务,上面有什么资源,欢迎大家来。没一会,你服务器就宕掉了,因为同时访问的人太多。
后来,宽带逐渐地就从学校的象牙塔扩散到整个社会空间, 普通家庭用户后来也开始用宽带网络了,一开始用的还是 ADSL,不够快,但比原先拨号要快多了。
随着宽带的出现,另外一项技术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P2P」。今天大家想这个词,往往跟金融诈骗联系在一起。但那时候它没有这个附加的含义,指的就是「点对点」的单纯概念:在互联网上,你的电脑既然可以当成一个 FTP 服务器来给人家提供服务了,别人也可以。那干脆咱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网上每一个人都是对等的,都可以从别人那里下载文件,也同时都在给别人提供服务,就是这么个意思:对等。
P2P 这东西一出来,卖盗版盘的会发现,不但是下游流不通了,上游的来源都出现了强烈的竞争—— 现在人家根本就不需要中间你这个流通环节了。人们相互之间构成了这样一个 P2P 网络,数据一下子都传出去了,非常的「方便」。P2P 协议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给所有人来提供资源,同时你又能从所有人那里获得各种各样的新奇资源。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样技术革新。
DVD 刻录、宽带,再加上 P2P,这三样东西,基本上就把当时的盗版光盘市场一扫而空。卖盗版光盘的可能想不到,自己没有倒在竞争对手的手里,居然倒在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浪潮之下。
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问题,就是那时候人们关心的是什么?你说,他们会不会关心盗版传播导致要受到一些法律的制裁;放这么多的盗版资源和别人共享,会不会有什么麻烦呢?人们想的不是这个。更多人担心的是,BT 这玩意传得太快了, (BT 还得解释一下,不是变态的意思,是指 Bittorrent,就是你得先下载一个「种子」,通过它来标记和寻找资源,然后才能进行文件传输。) 我刚放上一个 BT 种子,这人就乌央乌央来了;大家都从我硬盘上这么频繁快速地读写,会不会让硬盘的寿命受到损失?
当然了,监管机构对于 BT 也是一直在打击,因为盗版肆无忌惮地横行确实是个问题。但这就出现了一个技术上的博弈。一方面,你要是想给别人提供这些种子文件,需要有一个服务器,很容易被发现和打掉。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甚至不需要建站去放种子文件, 只要一行地址就能获得一个资源,你能怎么办?这就是当时出现的另外的一种下载方式——ED2K 协议。这又涉及电驴、电骡等等一系列软件名词,现在基本都没人用了。所以我说也无妨,你今天就是找到这么一个软件来,上面也找不着什么资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数字囤积欲。今天再提起来,好像成了一个事,很多人还拿这作为研究题目, 认为数字囤积(digital hoarding)的就是有的人仅仅下载了好多论文、好多书,就觉得自己掌握了这些内容。但在当年这不是个事,因为几乎所有人全在「数字囤积」。在一个信息贫乏的时代,当你突然暴露于一个信息丰富的条件下,往往忍不住去获取、存储大量资源。我们刚才提到 DVD 刻录, 那时候真是好多人去刻录这些资源,并且分门别类整理。除了软件,还有书籍、音乐,比如把某喜欢的歌手、音乐家全部的作品都给刻录下来, 还要在光盘上标注,1-2、2-2 等等。软件稍微少点,因为人们知道软件这玩意容易过期的,所以你囤了过几天就没有用处了。而且为了能够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弄好, 很多人「无师自通」,自己把目录编排等等学问都弄会了。
还有一个变化是,盗版也从原先的「一比一」的拷贝,逐渐地在发生「改进」。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操作系统。那个时候最流行的操作系统是什么呢?Windows XP。Windows 的若干操作系统版本里头,XP 是最长寿的一个,几乎贯穿了整个的 2000 年代。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出现了好几个「品牌」的盗版操作系统:他们不满足于复制一张正版的盘、帮助你破解、弄上序列号,让你能够正常地使。他们看这个系统来气:这玩意又臃肿又庞大,用起来非常的不舒服,怎么办?我改它。
一开始是精简,再后来打补丁、加功能,再往后觉得,你装上操作系统,总该需要一些办公套件,总该有一些上网、下载,以及这个日常交流的功能需求。好,我把这些软件全都做精选,然后给你预装。所以那时候也形成了几大「品牌」,咱们今天不提名了。所以当时情况是,如果自己攒台机子装系统,别人一看,哟,你居然用的是原版的 Windows,是会有一种鄙夷的感觉—— 你居然都不知道要用改版的操作系统?一张 Windows XP 改完了之后可能没有原来一半大,所以说这也确实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臃肿。那个时候,在做盗版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确实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能力。
听到这,你可能要问:照你那么说,那年头正版根本没法活了吧?大伙全用盗版,经过这好些年的雪上加霜,是不是所有的这些正版软件公司全都倒闭了?
但你现在还能够看到的很多应用,实际上都是在那些年发展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就逐渐地出现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说,某些软件是不要钱的。例如 QQ——原来叫 OICQ,后来改名了叫 QQ——你使用是不需要花钱的。但要是想使用一些额外的那些功能,像 QQ 秀什么的,就要收钱,你得给它现充。
还有一些专业领域的正版工具,也没有受到盗版的冲击。举个例子,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用一款网络仿真工具。那款工具是从国外厂商那买来的,很贵,是按照多少千的美金来计价;这还是因为导师跟人家有交情,给的友情折扣。当时有开源工具也可以做这个网络仿真,但是你拿开源的工具仿出来的结果,和最后拿实验床上跑出来的结果,差距非常大。可这款付费仿真软件仿出来的结果,和最后你抱着笔记本在校园里跑出来的实验结果就非常相近。所以那个时候的软件,只有在专业领域存在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性,别人才会即使得面对高昂的价格,也不得不掏钱。
篇幅所限,2000 年代的盗版与正版,我就给你先介绍到这。你可以看到的一个景象是,盗版似乎将永远地盘桓在这里,正版已经被挤压到了边缘的角落。
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呢?这些方便盗版的技术依然是存在的:我们依然在用宽带,而且更加容易获得;P2P 工具并没有消亡;而且现在要是想做海量的存储,有比过去更多的选项。可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盗版问题要少了好多呢?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有空咱们再聊一聊这个事情的后续——2010 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是王树义老师,我们下次再见。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