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随便一脚!这样刹车更安全……
2022-11-17 17:56:54 Author: 谈思实验室(查看原文) 阅读量:10 收藏

点击上方蓝字谈思实验室

获取更多汽车网络安全资讯

在驾驶过程中
会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
当发生紧急情况
或经过特殊路段
我们需要车辆减速时
必然要用到刹车
但刹车是脚一踩就完事儿了吗?
当然不是!
在不同的行车情况下
刹车有大讲究!
正脚刹车 斜脚油门
有时候,部分驾驶人因对车况不熟悉,又或是遇到紧急情况时过于紧张,容易错把油门当刹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对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踩刹车姿势和开车习惯。

▲新手司机错将油门当刹车,倒车时冲下河中

正确的踩刹车姿势,是让右脚和刹车踏板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以右脚脚跟为圆心,脚掌为半径,在油门和刹车间移动,正脚刹车,斜脚油门,这样踩刹车最舒服而且最快,且紧急情况下,人的本能是去踩离脚最近的踏板。

与前车有长距离时 轻刹车
在跟车行驶过程中,如前车刹车,但自己距离前车还有较大一段距离,此时不需要马上踩刹车,而是先松开油门让车速下降,再根据与前车的距离踩刹车。这样不仅不会对驾乘人员造成冲击,而且也更省油。
停车前 多踩一次刹车
需要停车时,不要立刻一脚刹车踩下去,而应先缓缓踩刹车,让车速慢下来,然后松开刹车,在车速更慢的时候再踩一次,这样,车辆就会停稳。
前车忽刹车 平稳减速保距离
当前车突然减速,刹车灯亮起时,要跟着刹车。驾驶人将脚放在刹车踏板上,均匀加力,平稳减速至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时,保持脚踩力道,观察前车的速度变化,调整刹车力度。

雨天路滑 慢刹车

遇到阴雨天气时,路面湿滑,刹车距离会比平时延长很多,此时,应该控制车速和距离,且避免紧急刹车

▲车辆打滑采取紧急制动后侧翻

如遇情况要刹车,应采取慢刹车,用力轻一些。如果制动过程中发生车辆失控打滑的情况,应松开刹车,向偏移方向小幅度转动方向盘,等车身方向修正后再轻踩刹车,慢慢制动,防止发生侧翻。

过弯道 不边打方向边刹车
转弯时,避免边打方向边踩刹车,尤其是车速快的时候,容易发生侧滑。

▲车辆行经弯道不减速且超车,侧滑失控

进入弯道前应提前减速,随时做好刹车准备,刹车要在转向前踩。

长下坡 不持续踩刹车
在长下坡路段,如果持续不停地踩刹车,有可能导致刹车片过热,刹车失灵。此时,我们应挂到低档位,右脚放在刹车踏板上,不加油带档行驶,当感觉车速过快时,踩刹车降速,然后继续带档位下坡,如此循环,直到安全驶离下坡路段。
颠簸路 点踩刹车
行经颠簸路段,如果车速过快,底盘很容易被伤到,因此,车速需要慢一些。此时,脚一定要放在刹车上,需要刹车时,用“点踩”应对复杂的路况,刹车力度不能太大,更不要踩死刹车。

▲点刹

急刹车 控方向
现在的车辆一般都有ABS防抱死系统,可以保障车辆在急刹车时不失去控制。

▲无ABS的车辆,车轮会被抱死,这时汽车会失去转向能力,滑出去撞上前方障碍物

遇到紧急情况必须急刹车时不要犹豫,但要注意不猛打方向盘,控制好方向。

▲有ABS的车辆,车轮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车辆不会失控,可以避开障碍物

备刹车
当驾驶人松开油门时,脚不要放在油门上方,而是放在刹车踏板上方,做好“预备”状态,以保证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随时踩下刹车。

▲不加速或闲时,做好“备刹车”,右脚始终放在刹车踏板上方

培养正确的刹车习惯
可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上刹车技巧
每一位司机都应牢牢掌握
以便在行驶过程中
提前规避风险,准确应对急况

整理:中山驾协发布

来源:广东交警、天津交警、YiYa工作室

更多文章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综述

软件如何「吞噬」汽车?

汽车信息安全 TARA 分析方法实例简介

汽车FOTA信息安全规范及方法研究

联合国WP.29车辆网络安全法规正式发布

滴滴下架,我却看到数据安全的曙光

从特斯拉被约谈到车辆远程升级(OTA)技术的合规

如何通过CAN破解汽

会员权益: (点击可进入)谈思实验室VIP会员

END

微信入群

谈思实验室专注智能汽车信息安全、预期功能安全、自动驾驶、以太网等汽车创新技术,为汽车行业提供最优质的学习交流服务,并依托强大的产业及专家资源,致力于打造汽车产业一流高效的商务平台。

每年谈思实验室举办数十场线上线下品牌活动,拥有数十个智能汽车创新技术的精品专题社群,覆盖BMW、Daimler、PSA、Audi、Volvo、Nissan、广汽、一汽、上汽、蔚来等近百家国内国际领先的汽车厂商专家,已经服务上万名智能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专属社群有:信息安全功能安全自动驾驶TARA渗透测试SOTIFWP.29以太网物联网安全等,现专题社群仍然开放,入满即止。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根据提示,可以进入有意向的专题交流群,享受最新资讯及与业内专家互动机会。

谈思实验室,为汽车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Tc2OTAxMg==&mid=2247515400&idx=3&sn=d64a6607538594d33efd8e8717c11441&chksm=e927f9d3de5070c5f4b70192f99cdae27818a641133e80eca16c92cf8469a33f59fc7f5797a2#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