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国与美国,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将进行一次同步的急速过弯。
美国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将过热的经济降下来,中国需要用最短的时间从疫情走向开放。
两个经济上深度捆绑的经济体,哪怕再不情愿,在疫情与经济双冲击面前,也得步调一致同舟共济。
过去两年,中国以强大的行政力量将病毒阻挡在外,保障了世界工厂的满负荷运转,赚取美国等西方经济体为挽救消费超发的货币。
而随着美国的继续加息,需求大幅降低,中国明天的出口必将开始出现进一步的下滑。
于是,在中美G20关系缓和后,中国也便敢于抓住这个窗口期,冒着经济冲击的风险,抢在外贸见底之前,用极短的时间加速过弯,试图将终结疫情毕其功于一役。
这意味着明年我们将迎来美国的消费枯竭冲击与国内的疫情急速过弯,内外需求双降的打击,使得中国需要接过美国的消费大旗,出台积极的政策以刺激经济。
说到发钱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回顾历史。
2008年,为冲破次贷危机,我们启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也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货币化棚改。
从此,“拆”字瞬间变成得极其高贵,代表着家庭即将走向富裕,成为了幸福生活的象征。
城市年轻人瞬间手握巨额的财富,让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瞬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高端消费市场,乔布斯的iPhone4在这里被黄牛加价两千销售,豪车名表更是成为了百万拆二代的标配。
与此同时,被注入巨额资金的房地产行业也成为了吞金黑洞,房地产产业链的老板们取代了煤老板成为消费巨擘,原本居住使用的房产也被注入了金融属性,如艺术品般搞出每两三年翻一倍式的价格增幅。
在中国的海量消费刺激下,美日韩的电子消费品,欧洲的奢侈品,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矿产,都被我们通过房地产印发的货币抢购一空。
全球也在我们的帮助下,摆脱了次贷危机的困境。
2023年,随着中国结束疫情迎来全面开放,历史又到了发钱的这个路口。
而回顾2008年,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发,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凭空把钱变出来。
参考棚改模式,这次我们大概率还是会通过注入资金和资产,建立交易市场,把一种广泛存在的资产金融化,让没钱的人可以卖资产进行消费,让有钱的人可以买资产进行投资。
国家把钱注入进去,把资产价格抬起来,制造出一群新的拆二代,让有钱人心甘情愿的掏钱购买,消费与投资双驱动,经济便能够持续转得起来。
在政事堂看来,汽车、家电虽然适合刺激消费,但是无法作为可存续资产,半导体晶元工厂适合于财政补贴,但是无法惠及普通大众和变为可投资的金融资产。
真正有可能实施的,要么是广大农民所持有的土地,进行资产化入市,要么是国家开发的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等产业,可以作为广大民众持有的数字化资产。(前者在多年前的文章中论述过,后者在《是时候给老百姓发“钱”了》中进行了讨论)
两者均可行,也可以并行,甚至可以从买过来的土地上进行新能源建设,也允许农民用土地入股,一举数得。
但就像当年我们走过的房地产刺激之路,无论通过哪个渠道发钱,都会促使这个渠道变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巨额的资金也会催动行业变得具备极强的金融属性。
前几年我会倾向于土地金融,而如今我会相对倾向于在土地之外,也搞出能源金融。
因为我们消费的每一分钱,都在为世界变成什么样而投票。
依附于土地的利益集团强大,会让我们走向封闭,依附于新能源的利益集团强大,会推动我们走向开放。
如果必定要缔造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我更希望他们能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因为今天这个日子一直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