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奖|80 后到 00 后,他们在用 PiPods 听……
2023-2-23 10:59:49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2 收藏

评论有奖|80 后到 00 后,他们在用 PiPods 听……

时代的变迁产生了听歌方式的变化,从实体磁带、CD,到数字化的 MP3 / MP4,当今的流媒体平台可以让我们一点就听遍全球。音频的传播方式在不知不觉变得更加便利,分享音乐也从「借你磁带」到「发你链接」,而耳机作为私享音乐的重要介质也伴随着科技发展,从有线到纯无线,欣赏音乐也变得更为放松无感。

我们曾在去年双十一与 SONGX 联名,以众筹的方式发售了 PiPods 无线耳机,而随着众筹订单的陆续发货完毕,我们正式开放了现货销售。

在设计之初就参考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播放器产品 iPod click wheel 的设计元素,再加上耳机本身所拥有的音乐基因,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如果你是众筹购入,还会发现我们额外赠送致敬 iPod Socks 的毛线收纳保护袋。

不过相比单纯的吹捧产品,我们更想和你聊聊音乐本身。因此我们请到了 80、90、00 年代生人,来分享下他们的「代表作」以及属于那个年代音乐传播方式。

🎶 PiPods 现货发售中,购买即送耳机收纳袋

¥299 ¥339(Prime 会员再减 ¥30)

从淘宝买 >

从官网买 >

80 年代:@化学心情下 2

虽然身为 80 后,但事实上第一次接触到听音乐的介质其实是——磁带。相比自己的长辈,身处 80 年代尾巴的我,真正开始接触音乐也已经到了小学,那时候的音乐课,老师都会开设音乐鉴赏课——上课那天老师会准备好要鉴赏的音乐磁带,然后打开教室一角的单卡收音机,那不清晰的喇叭中传来阵阵歌声——原来老师手里的那个「方盒子」可以播放音乐。

来源:https://www.larkclub.com/gallery/2016/32877/

再后来到了五年级,因为开始学习英语,晚上复习的时候需要反复聆听教材里附赠的英语磁带,家里为我专门购买了更高级的学习机——复读机可以反复播放磁带的某个片段,支持所谓的 A/B 段复读,当然这些功能我倒是没有仔细研究过,因为后来的我发现幅度机也可以用来放音乐磁带——归功于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安利」,我很快将他作为那时候听音乐磁带的利器。

来源:什么值得买

虽然相比后来我从妈妈手上拿到的索尼卡带 Walkman,学习机无论是音质上还是功能上其实都并不适合用来听音乐,但音乐这个新奇的玩意就像是潘多拉魔盒,在打开的一瞬间就向年少的我展示了这个新世界的无穷魅力。

作为那个年代「潮人」的妈妈成为了我听音乐的最早启蒙。她手里有一台当年最潮的听歌神器——索尼超薄卡带 Walkman:WM-EX555,支持自动翻带和跳过磁带空白,更重要的支持杜比重低音以及杜比降噪技术。 而卡仓里面放着的是当年最火的音乐人专辑——无印良品《想见你》。

那是在 2000 年之前,南京夫子庙的夜市里放着的音乐决定了当季流行的风向标,那是还叫小刚的周传雄、刚刚出道的无印良品、因为《下沙》爆火的游鸿明都是夫子庙「庙歌」中的常客。比起随身带起来不方便的 CD 随身听,买/借/翻录磁带依旧是当时我们听歌的主要途径。

而时间到了 2000 年,升入初中的我开始学会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听音乐也不再局限于借妈妈买的专辑,虽然我承认无印良品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让我回味无穷,但我希望能听些当季的流行,那时候港台流行正当时,而同学们开始听一个唱歌咬字模模糊糊的人的音乐,听着他唱着《星晴》和《可爱女人》……

很难想象当时周杰伦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带来的影响,他就像是一道旋风席卷整个中学校园,而有了零花钱的我也决定参与这次潮流——走进音像店,买下属于自己的第一张音乐专辑,那就是周杰伦的《范特西》。

即便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旧保留了这张卡带,现在依旧被我放在妈妈当年使用的那台索尼 WM-EX555 卡带机中。插上条形电池后按下 Play,依旧流淌着当年磁带特有的粗糙音乐中,巨大的背景噪音甚至让我们有些听不清音乐中的细节。但不知道为什么,听着《简单爱》的时候脑中我依旧会想起青葱校园生活、而《安静》前奏响起,总能想起偶像剧中那些让人难忘离别。

那是一个数字音乐时代的前夜,那时候 iPod 才刚刚诞生,甚至不支持通过 iTunes Store 购买音乐,也只能通过 CD 翻录音乐,相比可以假借学英语购买的卡带机,还处于消费者的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听音乐而购买 CD 随身听和 iPod ,实在是显得过于奢侈了。

今天再回想起来,当年的音乐圈似乎绕不开那个风头正盛的周杰伦,但此时的我脑海里却呈现的是一首歌,甚至更像是放电影一样让人记住了那个新千禧年之初带给我们的变化。

《New Boy》

出自朴树 《我去2000 年》

90 年代:@甜食

我的音乐「入门」相当平平无奇。在我童年的两千年初,卡式磁带刚刚开始从顶峰落下,在市面上仍然随处可见,但是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更多接触到它的场景变成了英语课本附赠的听力材料和儿童故事。在这个阶段,从电视、广播、街上听到的那些也并未给我留下什么实际的印象,我也并没有严肃意义上的音乐聆听经验,对于音乐的经验甚至是低于许多同龄人的。我最早一次开始「听音乐」也几乎是一个意外——父母单位发了新华书店的代金券,让我去随便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所有从那之后关于音乐的记忆,也戏剧性地格外清晰。

在新华书店里,逛到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的音像区,我完全凭对封面的印象买下了人生中第一张唱片——在当时还没有火遍全国酒店的班得瑞的《春野》。对于当时作为一个最大爱好是看课外书,什么都不懂的乖学生的我来说,霸占了音像区大半的流行音乐像是一些花哨而妖娆的有毒植物,让人难以接近;而占据了另一部分的一些低质量的拼盘——汽车音乐、「发烧天碟」、轻音乐合集…… 则即使是对于小学生也显得有些土气。班得瑞恰好处在一个舒适的平衡点。

回家之后,我用家里配备显像管显示器的台式电脑播放了这张专辑,毫无意外地被迷住了。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是乏善可陈,甚至有些油腻的 New-age 曲目,但无论是流畅柔和的旋律还是——尤其是——穿插其中的自然采样,对于童年的我来说都像开了天眼一般。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一有时间就会听一听《春野》,并且抓住一切和父母一起逛书店的机会零星购入了其他几张班得瑞的专辑(还有封面风格类似的「神秘园」,但号称空灵的人声在我听来颇为油滑,因此并不喜欢)。

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条件去购买或者说服并非爱好者的父母去购买收听音乐的新设备,因此我几乎用遍了家里所有能出声的设备:电脑、有 CD 播放功能的 DVD 影碟机、汽车音响、学英语用的复读机、几年后的 PS2…… 等等。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成为一个对设备非常敏感的 Hi-Fi 爱好者,可能也跟早年这种逮到什么用什么的经历有关。

接触互联网之后,我也开始用百度音乐和 Soundtaste 等网站搜集音乐。当时的百度音乐和现在的各种流播平台完全不同,差不多是一个盗版音乐的搜索平台,通过专辑和曲目名称就可以找到各路网友上传的各种版本可供下载收听。Soundtaste 更接近一个现代的音乐网站,上面的用户品位相当好,但有个缺点是音乐内容几乎没什么整理和规范,因此有大量来路不明、标题被上传者自己任意修改的音乐(例如〈一首动人的钢琴曲〉之类)。那个时候我听班得瑞,也开始听一些流行歌曲(例如上了春晚的《青花瓷》,听起来还不错)。但这个时候,音乐对我来说仍然是可有可无的,我仍然有意无意和流行音乐保持距离,没有走上追星的道路,当时也开始有一些例如 Super Junior 的韩国偶像团体出现,但也显得非常遥远。

我的第一台音乐设备——蓝色 iPod Shuffle 第二代

而我接触到的音乐信息真正的爆炸则在我的中学时代。硬件上承蒙父母关爱,我买到了在当时极为新潮的 iPod Shuffle。软件上,我接触到了电驴和豆瓣 FM,终于摆脱了百度音乐那种搜一首来一首的模式,而懂得了如何系统地搜索专辑、艺术家。iPod 必需配合 iTunes 使用,后者先建立资料库再同步到设备的逻辑一直到今天也有许多人嫌它难用,不过当时的我也多少有些被迫地学会了如何整理音乐、如何编辑 ID3 标签。豆瓣 FM 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许多被真正的广播电台启蒙的上一辈音乐爱好者一样,我被这个无法自由选择播放什么音乐的桌面软件启蒙了。在那里面我听到了痛苦的信仰、声音玩具这样的「国摇」,黄玠、黄小桢等一大票台湾小清新音乐人——我还受此影响花了一大笔零花钱买了当时由星外星引进的风和日丽厂牌合集,可能是我最早与「厂牌」这个概念的接触,还有 World’s End Girlfriend、MONO 这样的后摇滚音乐。这可能是一个很奇怪的音乐口味发展路径,也是因为在一个完全的信息空白状态下,我接触到的最早的音乐信息来源就是豆瓣 FM 这样混杂且丰富的,以至于我完全没有时间来产生什么成见和习惯。

这是我豆瓣上音乐收听记录的第一页。翻回去截图的时候才注意到,其中有一些我现在已经不听了,有一些有时还会听,有一些我甚至都已经忘记了。纵然我现在的音乐收听习惯和口味已经完全不同,用上了蓝牙音箱、任何设备都可以随时播放的云服务和真无线耳机,但我仍然会想到那一连串的巧合。这其中有恰到好处的互联网崛起,有正好出现在我家附近的书店,也有纯粹的运气。这是一个人生尺度的美妙巧合,我很感谢它。

00 年代:@Lin0u0

从小父母就劝诫我「要少带耳机,会影响听力」,因此我与音乐的初见也略显乏味与迟钝。每逢年关,在外经商的父母会驱车返乡过年,路途多山,隧道众多,每至隧道,广播里的人声便会逐渐缥缈,最后变成恼人的噪声。直至小学那年,父亲将归乡的伴奏从聒噪的电台闲聊换成了 CD 中存储的歌声。CD 不长,回家的路途能听上两遍半,上车时的我对下一首歌充满好奇,下车时的我已能记住几首副歌。父亲似乎也未曾更换过随车的 CD,那几首歌也逐渐成为了春节的固定前奏。车载 CD 不能显示歌名与歌手的名字,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些返乡归途的伴奏大多是红极一时、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曲」。

我记住的第一个歌手,毫无意外地是周杰伦。但滑稽的是,最先让我记住这个名字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儿时喜爱的零食「喜之郎果冻爽」。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我知道蓝色果冻包装上的男人叫周杰伦,是歌手。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别人问起我听什么歌时,杰伦总是会成为我的挡箭牌——因为那时的我不听音乐,他是我唯一叫得上名字的歌手。

初高中时期,大家都有了自己聆听音乐的设备——大多是可以存下小说也不会被老师没收的 MP3 和一副平平无奇的地摊有线耳机。那时互联网早已腾飞,版权意识也仍有待发展,每个人的 MP3 里都可以轻松容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潮流歌曲。偶然间借来同学的 MP3 打发时间,才顿悟音乐的多彩。杰伦的歌迷自然不在少数,和同桌一起弹吉他唱《蒲公英的约定》、听前奏猜歌名(我从没赢过)的日子还历历在目。那时的洗脑神曲不是《孤勇者》,而是张杰的《逆战》。在防沉迷尚未健全之时,周末初中生的消遣很有可能是听着《逆战》打一下午逆战。徐良、庄雨洁的《考试什么的都去死吧》总会在期末前被唱起,艺术节永远少不了 BTS 和 f(x) 的歌曲,总有一位喜欢至上励合的朋友唱着《棉花糖》……庆幸那时关于音乐的分享总是轻松且包容的,不然「百团大战」在所难免。

因为流媒体的蓬勃发展,我与音乐的物理载体的接触格外得晚。虽然小学也曾使用步步高复读机,却从未有机会用它播放一盘英语课文之外的磁带。直至高一,班主任建立了「积分制」鼓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积分按一定比例兑换想要的物品。我用尽一年的「积蓄」,换下了《床边故事》。虽然即使到今天我也未曾播放过那张 CD,但是它带我放下了对付费收听音乐的不理解。

在大学,父母的劝诫已被我抛之脑后,佩戴舒适的无线耳机一度几乎成为我的一部分。订阅的流媒体服务推动着我离开「只听周杰伦」的舒适区,我开始在音乐的世界里漫游,逐渐走向「杂食」。我沿着时间向前追溯,耳机里的声音逐渐与过去在脑海中留下的模糊回忆重叠、共鸣,我知道了那些陪伴我踏上归家路途的音乐来自 Beyond、张学友、张国荣……;我试着回顾固步自封错过的美好,陶喆、邓紫棋、五月天开始频繁出现于我的歌单;我开始放下对「新歌手」的偏见,沉迷于吕彦良、孙盛希的音乐。

耳机里的《出没地带》快要放完了,我和音乐的这点故事也正好讲完了。孙盛希说做了这张专辑,「感觉更像自己」;回头看,我似乎也是在音乐中寻找自己。

🎁 评论有奖:分享你的音乐故事

听完了以上三位作者的分享,不同年龄段的你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故事分享?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聊聊,我们将在下周四(3 月 2 日)选出 2 位读者送出音乐流媒体服务一年会员。(网易云 / QQ 音乐二选一)

📦 PiPods 现货发售中

¥299 ¥339(Prime 会员再减 ¥30)

从淘宝买 >

从官网买 >

🎵 音质出色功能全面的无线耳机,105db 高灵敏度,PET+碳金复合材料振膜,拥有音乐 / 游戏双模式,采用了半入耳式设计,舒适无感更贴耳。

🔋 耳机本体续航 7 小时,搭配充电盒总续航为 28 小时,支持 USB-C & Qi 标准无线充电。支持 IPX4 级别防水,也可以轻触耳机进行多媒体控制。

⭕️ 在设计方面,除了加入少数派的标志性红色,它同心圆的样式给予我们启发,联想到了 iPod 标志性的 click wheel 设计,再加上耳机本身所拥有的音乐基因,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吃派的水獭

欢迎光临 store.sspai.com / appstore.sspai.com 🦦 商品问题烦请咨询电商平台客服,私信有时看不到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8464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