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 3.14|不那么高调的英伦摇滚,佛跳墙、张震岳、王若琳新专发布
每周新听
佛跳墙 《BJ肆》
试听:QQ 音乐
先行单曲《关你屁事》算是一种「另类」的表明态度,宣示着这个15年金曲奖最佳乐团再一次浮出水面,而紧接着他们的第三张全长专辑《BJ肆》也正式发布。
带着先行曲的余温来审视这张全长专辑,「酣畅淋漓」一词概括似乎并不未过。就像大多严格的音评家的说的那样,这个打着流行外衣的摇滚乐团再一次做到了「不妥协」、「不盲从」以及「独立思考」,四年时间,摇滚还是那个摇滚,其他音乐形式流行了一波又一波,民谣后摇嘻哈轮着转,但你把《BJ肆》塞进你的 CD 机,听完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流行。
有人说,佛跳墙是一个个人乐队,或许是戴佩妮主角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我们无法拒绝佛跳墙中她那标志性的咬字和唱腔,但显然你能发现这和戴佩妮个人音乐中有着极大的不同:戴佩妮个人的音乐更符合大众审美,这种创作出的「好听」其实是一种情绪的压抑,就像是一种乖乖女的给世人带来的固有印象。但在佛跳墙中,一个乐团带来的感受则是情绪化的,他有着几乎所有团员的人格属性,你看到了戴佩妮的真实一面——情绪化、感性以及对社会行为的看法,当然这也可能不仅仅是戴佩妮,而是其他团员的人格属性,只不过是从戴佩妮的口中唱出来罢了。
平心而论,《BJ肆》流行程度可能远不及上一张专辑,但这种不刻意讨好其实并非有意为之,大量电子甚至实验音乐的玩法可能对于那些听惯了流行的朋友而言有些尚未「不入耳」,但至少说明了他们中对自己的「无界限」。当然这里面依旧有着戴佩妮朗朗上口的慢歌,你依旧能在歌词中感受到温度,让你理解到这张专辑带给你的情绪起伏。
张震岳《远走高飞》
试听:QQ 音乐
即便是嘻哈上的顶尖玩家,但张震岳的专辑中,却永远离不开民谣的基底。10月底放出的这张《远走高飞》的 EP,从播放的第一首歌《酒鬼》开始,就知道那个「阿岳」回来了。
我们感叹张震岳的声音依旧是那个让你不服老的「少年音」,民谣打底,嘻哈和电子加持,点缀的恰到好处;但吸引你的永远是歌词还有阿岳的嗓音,慵懒中带有一丝人文的味道。我向来喜欢阿岳的创作,原因是他的音乐并非说教,但听进去的却都是人生大道理。《貪心》中情绪的细腻表达,就像在耳边播放着我们平凡人的生活琐碎,你实在不想打破他。
王若琳《爱的呼唤》
试听:QQ 音乐
老歌新唱其实需要那么一些勇气。
事实上,在那个歌星闪耀的时代,几乎每一首佳作的流行都绝非偶然,因此对于现代的歌手,任何版本的翻唱都无法超越原唱,而只能寻求创新——所以在听到王若琳翻唱《苹果花》的时候,慵懒的唱腔让我差点忘记张露原来是怎么唱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埂:张露老师是歌手杜德伟的母亲。
拉开这张《爱的呼唤》的歌单,你会发现王若琳可能挑战了几十年来最经典的华语流行歌曲,以至于部分歌曲还曾经放在我小时候的磁带盒中,这种现在即便不听原唱我都能哼几句旋律。显然王若琳的做法是用自己的方式超越,爵士的唱法,并不清晰的咬字,自带 Lo-Fi 效果器让音乐演绎的年代感味道十足,创新当然也有——「爱人」带着迷幻摇滚的改编堪称惊奇,灵活的跳脱感让这张翻唱专辑显得沉稳但不失张力。
对于爱乐的歌迷而言,这张《爱的呼唤》可能是近些年最像王若琳的专辑,小众归小众,你也可以认为这是王若琳的又一次玩票,但你能依旧可以看出他在做自己之后的个性和态度。
一些不那么高调的英伦摇滚
时间来到现在,Britpop,或者说英伦摇滚,感觉已经没有什么声响了。要不是盘尼西林在《乐队的夏天》引发话题,很多年轻朋友可能压根就没听过 Britpop 这个词。对于大众音乐爱好者而言,西方摇滚乐在国内大规模得到传播应该集中在 2000 年前后,不管是五六十年代的爵士、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摇滚、七八十年代的重金属、八九十年代的英伦摇滚还是新世纪初的说唱金属等等,全都随着打口碟和互联网一涌而至,可谓是百花齐放。
其中,英伦摇滚因其清新优美不暴躁的旋律、层次分明易理解的四大件(特别是吉他)以及,或帅气或妖娆的乐队成员而获得了很高的接受度。那些年,英伦摇滚之盛行甚至让大家产生了英国青年人人都会乐器的错觉,正如老外一度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一样。Oasis、Blur、Suede 和 Radiohead 这四巨头就不消说了,还有很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国内爆红,或是爆红了不久就消失了的乐队,其实也留下了不错的作品。本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也合你口味的沧海遗珠。>>老规矩懒人歌单<<
Placobo
初次听到 Placobo 来自万能的豆瓣 FM,一次在个人电台随机听到了《Follow the Cops Back Home》惊为天人,在开始沉迷于迷幻摇滚的年纪,耳朵里听着那张《Live At La Cigale》,然后抱着啤酒杯忘却白天的烦恼和忧愁。
有人说 Placebo 是华丽摇滚的「现代世子」,乐手们的取向和荒诞的生活情趣,华丽的妆容以及曾经翻唱的那首《 20th Century Boy 》都似乎在向世人宣示他们「沿袭正统」,但最后听上去你又能找到经典摇滚的味道,前期专辑的歌曲大多数短平快,大音色的吉他扫弦、旋律简单流畅,歌曲节奏紧凑,比起美国佬搞的粗糙、「重」的摇滚,Placebo 算得上英伦摇滚乐中的「杰出代表」——干净的吉他听上去总比近似噪音的音墙要让人舒服的多。
Placebo 从《Meds》开始进入转型,可能是玩腻了经典摇滚的路子,电气化的加入让你听上去感觉更为新鲜——当然在那个时代的摇滚乐队都开始大量的使用合成器,好在 Placobo 旋律一直都是加分项,比起那些搞摇滚只能用燥来遮羞的要好上太多。
Placebo 的歌听上去迷幻,一方面是主唱的雌雄莫辨的唱腔,而另一方面则是其歌词,情绪低沉以及不可言说的内容,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让 Placebo 受到了关注,而到了《 Battle for the Sun 》,编曲变得华丽复杂,情绪以及歌词内容上更为宽泛,终于让你觉得他抬起了「头」,周围变得明亮、乐观。正如乐队名那样,这个用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让你能看到一些另类摇滚乐队的影子,但剥掉外壳却是一个旋律为上的「流行乐队」,但流行这里并不是贬义词,至少你能看出他们的变化,以及在每次失落时帮助你释放全身的负能量。
The Verve(神韵乐队)
我至今仍记得多年前读到的一句描述 The Verve 乐队的文案:如天才般的灵光一现。
The Verve 成立于 1990 年,刚出道时风格比较接近于前卫摇滚前辈们的迷幻风格。比如是《All in The Mind》,大篇幅的强劲吉他垫底之余,配以主唱 Richard Ashcroft 那莫得感情的吟唱。乐队成军之后以每两年一张专辑的速度,陆续发行了《A Storm in Heaven》、《A Northern Soul》以及《Urban Hymn》,叫好又叫座,不管是演奏技巧、歌词内涵,还是当时尚少有乐队使用的弦乐,乐队都仿佛信手拈来。特别是《Urban Hymn》,出现了包括《Bitter Sweet Symphony》、《Sonnet》和《The Drugs Don't Work》等多首金曲,让乐队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全世界,事实上国内很多人接触到 The Verve 就是从这张专辑开始的。
Now the drugs don't work
They just make you worse
But I know I'll see your face again
——《The Drugs Don't Work》的歌词令人心碎
得益于主唱 Ashcroft 自带忧郁的气质和唱腔,The Verve 的歌曲里,最广受欢迎的确就是那些忧伤而浪漫的作品。但其实这样的一个人也是个恃才生骄的主儿,在上面提到的辉煌的前十年里,乐队已经解散过三次了,每次都是由于队员之间不和。事实上当年的英伦乐队里这样的事情很多,尤其是主唱和吉他手之间的矛盾,比如「四巨头」里面除了 Radiohead 其它三组常年都在吵架,最后解散的原因也都是因为如此。
Stereophonics
Stereophonics 成立于 1992 年,乐队初期的主要成员为堂兄弟 Kelly Jones、Richard Jones,以及鼓手 Stuart Cable(已去世)。我和很多乐迷一样,首先是被主唱 Kelly 那独一无二的沙哑嗓音所吸引,像《Traffic》、《Maybe Tomorrow》、《Have a Nice Day》这样的歌曲,就只有这样的嗓音才有这样的味道。因为乐队来自威尔士,因此也被称为「有着威士忌声线的英国摇滚乐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Britpop、英伦摇滚其实只是针对一个时代或是地域的统称,它并非像爵士、重金属那样是一种曲风。比如「四巨头」,各自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而 Stereophonics 可能的确是由于从小喝威士忌的原因(误),风格更接近于民谣摇滚、流行摇滚,简单直接、铁骨铮铮,却反而更能将听众带回对于摇滚最初的感动。《Traffic》就是这样的一首歌,记得刚毕业的时候,经常听着这首歌思考着该何去何从,也许明天会更好吧。
I've been down and I'm wondering why
These little black clouds keep walking around with me
So maybe tomorrow
I'll find my way home
——《Maybe Tomorrow》
Travis
Travis 于 1990 年成立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团员一直固定为主唱 Fran、吉他 Andy、鼓手 Neil 和贝斯Dougie,被誉为「90年代末英国最优秀的传统摇滚乐队」。Travis 成立的时候这几位还在学校读书,因此乐队刚开始也仅仅只是一项课余活动,和大多数的学生乐队一样。毕业后,四人决定将乐队继续下去,并以此为职业——首张专辑《Good Feeling》的第一首歌《All I Want to Do is Rock》也许正是这段时期的心情写照。
1999 年,乐队发行了第二张专辑《The Man Who》,马上就让他们迎来了巨大的成功。这张专辑光在英国就创造了六白金的销量,顺理成章地拿下了专辑榜第一位。其中《Writing to Reach You》、《Driftwood》、《Why Does It Always Rain On Me?》、《Turn》等都非常耐听,20 年过去了依然为歌迷津津乐道。而两年后的《The Invisible Band》也再次延续了这种辉煌,《Sing》、《Flower in the Window》、《Afterglow》等都非常好听。如果你担心所谓的「摇滚」太吵,Travis 是我向所有人都推荐的好乐队。
此外还有像 Thirteen Senses(超感乐队)、Rialto 那样,我可能不太客气地称为「一张鲜」的乐队,虽然名气不大但作品不俗,随时拿出来听也是相当享受的,比如 Thirteen Senses 2004 年发行的《The Invitation》,风格介乎于 Coldplay 和 Keane 之间,特点是前奏相当抓耳,吉他和钢琴搭配干净、完美,主唱的略带忧郁的唱腔也非常好听。Rialto 也是,这个短命乐队的第一首歌的第一下鼓点就把我抓住了,事实上包括《Monday Morning 5.19》、《Summer's Over》、《Untouchable》等在内的每一首都很好听。
当年的英伦乐队多如繁星,一篇文章自然不够,还没提到名字的就交给 懒人歌单 吧。希望本周节选的这些合你口味,有机会下次再继续介绍。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曾经电商人和媒体人,技术控和马桶写作党,热爱摇滚乐,只混 IT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