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焦段里跋涉,把情绪拍给别人听:风光摄影指北
2023-5-15 15:0:55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1 收藏

两年多前我在《外出就餐,如何把食物拍得更好看》里提了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拍摄食物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把它拍好看」,而是怎么拍才能让别人关心自己在吃什么。

而当摄影目标从餐桌碗碟这样的小场景延长到开阔世界的眼之所及时,它的门槛又变得高了一些,可当我们讨论「怎么样才能拍好」时,结果只能是被设备、技术和景象裹挟吗?可不可以让「自我」参与进来?

把拍照还给快门

风光摄影是非常麻烦的,我曾随过专业摄影师工作,看着他们为了一张照片备战似的测光、找机位、等时机……彼时我当然雄心壮志畅想自己也要如此「专业」,但当自己真正在户外街头拍照时,也只是叹息一声:先将就吧,等回去了再好好学习客观参数的调校方式。结局当然是等到今天都还没有等到,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拍下的都只是生活中的琐碎事儿,之外的恢弘与我无关。

有趣的是在之前被偷走的三年里,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几乎丧失了旅行的机会或兴趣,而我却开始乐于东奔西走。在那段被巨大阴影笼罩的日子里,各种复杂情绪是几乎被浓缩具象成实体飘散在空气里的,难免不受其影响。于是几个月前我在写《兜兜转转,我还是想要一台无人机》这篇文章时,用「拍照只是我表达情绪的方式」自洽了自己既喜欢拍照,又不想在「专业性」上花太多精力的懒散,拍照终于成了一件让我彻彻底底放松、踏踏实实愉悦的方式。

我大部分的出行都是毫无规划的,我最疯的故事应该是年初二那天因为早睡早起精力充沛洗了个澡就驱车千多公里到另一个省市找同学玩,这事儿谈不上愚蠢,但也没有多了不起,但当我一个人在冬季天刚亮雾蒙蒙的高速上时,眼前的景象是此前未有过的静谧、平静且欣喜。

启动 AP,确定前后方无车且路面安全,单手拿起相机举正立刻按下快门,多按几次,到服务区再检查筛选。——这是我大部分时候拍照状态的缩影,只是或许不是在高速上、或许有更多的时间寻找或等待好的画面,但拍照对我来说就是按下快门,有时间就仔细调试一下参数,着急些就先拍。

这也是我常嚷嚷着情绪化摄影的本质——丢包袱,不要压力,自顾自地拍。

焦段里的情绪

我可以用口水话讲一整天这代表我个人风格的「情绪化摄影」,但如果终将回归可以被琢磨的书面语言,它们也的确是需要至少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名词,所以这篇文章即便紧跟食物拍摄后立项,可也只是在选题箱里蛛网蒙尘了两年。

把「焦段」与之联系在一起倒不是我冥想琢磨的灵光一现,而是在试飞大疆 Mavic 3 Pro 时候的突然顿悟。虽然我有很多不同焦段的定焦、变焦镜头,包括很早之前手机上已经有的不同焦段多镜头模组,焦段与焦段切换都不是一个新鲜词儿,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丝滑」,操作和成像上的线性变化反而让我弱化对具体焦段的感受,单纯只是画面上的推远拉近。

但 Mavic 3 Pro 上的焦段切换却不是这般的无级调整,而是点选倍率便切换到其 24mm、70mm 和 166mm 三个不同的独立镜头。

同高度 Mavic 3 Pro 24mm、70mm 和 166mm 三镜头分别成像

对我而言这种体验是非常新奇的,从感性体验上来讲就好似我在同时操控三个设备拍照一般,切换到每一个镜头时对应的取景、构图逻辑都截然不同。

Mavic 3 Pro 24mm 镜头拍摄
Mavic 3 Pro 166mm 镜头拍摄

它可以是大场景下的尽收眼底,也可以瞄准其中毫不起眼的一角,我们看电影、电视剧时肯定会发现可能即便是同一个场景或者对话,镜头也会不断的拉远拉近,这当然不是为了怕观众无聊,而是与被摄对象不同的距离或焦段所带来的不同范围画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观众的情绪。

通常情况下,画面中主体的距离越远,作为观众在情感上就会越冷静,这是因为当画面显得客观化之后,即便所呈现的信息变多了,但细节变少对观众来说也是所能了解到的信息在变少,本身就作为旁观者距离故事本身就更远。这种通过镜头切换带来的视觉和情感变化叫做景别,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常被专业影评人提到的「画面语言」。

当然在一部复杂的剧目里这样远近交替的画面调整非常有必要,但把语境放到静态的照片中,如果我们希望能通过画面影响人的情绪,它的逻辑也同样成立。

风光也可以不只是风光

回归快门的情绪化摄影并非是要否定专业摄影师苦心积虑的调试和前置工作,或者说认为长焦近距摄影才是正道,只是区别于他们力求还原呈现客观环境的愿景,在特定题材里我讨巧地利用共情弥补前期懒得费劲的「技术活儿」,管中窥豹也不见得不能体会眼前美好。

我挺长一段时间都很喜欢逛贵州各个不知名、原始的苗寨侗寨,区别于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每个村寨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貌和特征,但如果纯粹的呈现建筑、山水,它又是古旧、缺乏想象的,所以我更喜欢拍里面的人,再辅以局部风貌。

矫情的城里人一边尽情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一边却又容易羡慕乡下田间的简单自由,这样一个情绪通道便是一种低成本的拍摄取景。

我们提到长焦镜头时总会看到「湖边长枪大炮打鸟的老法师」这样的玩笑,当然也是因为鸟类容易被惊扰的关系,事实上人也是如此,虽然人不会马上逃走,但珍贵的姿态、表情却会消失。长焦镜头可以让我们站远一些、不打扰地去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样子。

当然除了具体的人,「标志物」也可以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内容,它除了可以是主流认知,也可以是自己感性的选择。

不同于村寨里的安静享慢,到了香港就会更想突出它的繁华热闹,当然主要由人体现,但选择绿灯通行时的焦急则是添油加醋的情绪,这些是不需要过多文字就可以传递的解读。不过这是一种比较常规的题材,还有一部分拍照则是我「感性的选择」,那就是香港街头的出租车。

视觉上我非常喜欢香港的出租车,穿梭在街头任何路段的它其实很好的点亮了香港老城区一点点传统的「旧」的味道,而情感上因为它真的很贵,是我每次去香港暴走想要却又舍不得的救赎。这些在香港时留下的无论常规题材还是感性选择思路都可以适用于其它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比如重庆,想必你应该能想到如果我在重庆留下的会是什么。

得益于长焦镜头的「大范围精准打击」,在香港街头拍照时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四处游荡找寻目标,而是在一些人车流量比较大的街边蹲点狩猎, 不过即便如此,整个过程也还是非常轻松快速,整体一个懒散。

所以这些照片虽然没有刻意「彰显」风光,但我认为却是在处处表达风光,把自己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包裹在画面里,好似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表达出去。

画面里的情感参与

长焦拍摄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是压缩主体之间的距离产生透视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模糊画面里「距离」的观感,让事物扎堆般在一起「炸开」。

在这些很标准的长焦远摄画面里,物体、建筑之间的距离是很模糊的,相比于泛泛的短焦全景拍摄,我更喜欢这样靠局部景物撑满画面的拍照方法。

贵州假模假式的其实也有好几个不错的草原,其中我觉得最值一去的是毕节的阿西里西大草原,上面有一条修的非常规整的单向公路盘沿数十里,除此之外商业化的影响甚少,所以即能体会到原滋原味的草原风貌,也有非常丝滑舒适的自驾体验。

而相比于机械地只拍摄壮阔草原,我认为拍出「身在其中」的感觉更为重要。所以我把镜头的「距离」拉得很近,它不仅仅是长焦那么简单,把主体换作后视镜、路边随处可见的散养家畜和挡风玻璃后的绵延公路,每个字都不提碧草蓝天,但每个像素都仿佛感受到身在其中的美妙。

当从具体的长焦设备衍生到构图概念时,就不得不提到不少人会关心的问题:当我们认真讨论拍照技巧时,主角是不是一定只能是相机。如果是差不多是半年前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估计会比较委婉的表达一下如果真的想要认真讨论拍照技巧,那最好还是能有一台相机。但现在我应该是会比较明确的回复「那可不一定」了。

在此之前即便是各大手机厂商卷上亿像素要拍月亮录银河了,我都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我认为手机始终给不了相机才能有的临场氛围感,但当 OPPO Find X6 Pro 以「每颗镜头都是主摄」的理念入市,其言行一致的高素质长焦镜头、计算摄影和哈苏影调整合下,感觉在很多场景下、以我的拍照喜好已经不弱于相机所带来的效果。

而令人喜闻乐见的是,小米也已经开始跟进这样的影像进步,不得不对未来手机摄影的全新体验充满遐想。

在大场景里也能大喊大叫

我希望借用「景别」的概念去解释自己在拍照时对距离的运用,却不想进一步被套进它「近景、中景、远景」的框定中,我希望呈现的效果是「凑近画面主体」,或者说让主体与旁枝事物有一些「泾渭分明」的视觉效果,即便没有刻意解释也能一眼理解画面想要传递的信息。它不只局限于长焦、近摄导致的主体填满视觉空间,也可以在物理视觉和感性理解中「钻空子」。

所以即便是利用无人机来拍摄大场景,我依然会以让情绪处于中心的方式让画面更容易被共情。所以在草原上时,除了用一些与之无关但又具体的主体来情绪化传递我对「在草原上自驾是一种无以伦比的体验」,也希望能体现出更直观、全面的草原风貌。

横向拍摄的相机很容易体现距离的远近,但无人机下的纵向画面与之相比就模糊得多,所以在画面中标识一个清晰、明确的主体就是我对「距离」的另一种呈现——绵延不绝的公路尽管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但恰好是因为与大面积内容的「格格不入」让它更容易被重视,情绪自然而然也由之带动。

Mavic 3 Pro 70mm 镜头拍摄
Mavic 3 Pro 70mm 镜头拍摄

早期在使用 Mavic 3 Classic 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不少局促的,高空拍摄本就是「一览无余」,再加上它仅有的一颗 24mm 广角镜头让我需要花更长时间去考虑取景和构图,这倒也不能说是它做得不够好,至少在那个时间点航拍本就象征着「恢弘磅礴」,没有任质疑的就需要我去适应它来呈现属于自己的风格。

所以当 Mavic 3 Pro 带着除了 24mm 哈苏主摄,还有另外两颗分别 70mm 中长焦和 166mm 长焦且素质极佳镜头出现在眼前时,一点都不夸张是我既希望保持已有摄影风格、又想要突破地面桎梏呈现一些新画面梦想的救赎。

Mavic 3 Pro 166mm 镜头拍摄

虽然逻辑上来说因为高空不受限的关系无人机可以比相机有更大的自由度拉远凑近,但又因为其电机噪音和安全性在某一个「更多自由」的范围中它的容错率也更低,所以单摄无人机可用,但长焦多摄带来的可不止是「多一个焦段选择」,而是航拍体验的焕然一新。

在第一次尝试航拍之前我有一个误解,认为自由的高空飞行会比在地面手持相机可以拍到更多、丰富的画面,后来才发现恰好是因为它可以看到的太多,能拆解出来的反而更少。不同焦段对应的不仅是画面与被摄主体的远近关系,对空间压缩、角度和构图都会带来不少的利好。

因为我尚未尝试过航拍视频所以不知道它对视频创作的影响,但至少在静态照片的拍摄上它所提供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三个镜头而已」。

相较于过去十数年的相机使用经验,在航拍领域我还只是一个超级萌新,我始终希望自己能有统一的摄影风格,但把地面的经验、方式复刻到空中仍然需要不少的路要走要熟悉,不过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即便同样是前面说到的情绪、长焦、景别、主体、距离等关键词,但飞上天之后又能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而 Mavic 3 Pro 对我来说它的意义并非是「一个产品迭代得更好更强」这么简单,而是给了使用者更多的机会、选择和遐想空间,不似之前那般主观给航拍树立一个牢牢不破的定位和玩法,现在它大方的把这权力还给使用者。这很了不起。

大方拍摄,拥抱多元

文章里从情绪化摄影方式到非主流影像设备的吹捧在我内心其实也是一种倍感舒适的大喊大叫。

因为刻板印象的关系,长时间以来即便我觉得自己拍的照片挺好看,但还是觉得它们「不入流」,似乎从舆论到厂商都更推崇宏大叙事,而我仅仅把镜头对准陌生人记录其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非常「小家子气」的拍照方式。

我不确定自己现在是否已经结束了这种妄自菲薄,但当我梳理自己的摄影风格同时看到主流厂商也开始从一些更多元的角度拥抱摄影需求时,至少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小众」了。OPPO 取消「主摄」的定义、大疆让航拍多了选择、小米拥抱备受喜爱但「进不了殿堂」的街头摄影师,这些看似只是产品的进步在我看来其实是审美多元、创造无尽的最大祝福和鼓励。

我依然没有、或许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成为知名摄影师」的宏大愿景,但我觉得我可以更自信的定格想要的画面了,谢谢他们。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9795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