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趁清廷深陷西方联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长毛”起义之际,沙俄打着“调停人”的身份,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条约不仅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永久拿走了东北对日本海的出海口海参崴。
海参崴从此被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也正式成为了沙俄控制中国东北的棋眼,东北若要跟祖国内陆相连,大宗物资只能绕路上千公里,远赴大连港和狭窄的山海关。
163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亚欧事务特别代表前往欧洲各国进行访问,就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进行各方的沟通协调之际,海关总署低调的发布了一则公告:
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作为内贸货物中转口岸。
通俗给大家解释一下,就是以后吉林的大宗物资,可以不再绕行,直接从绥芬河、珲春运抵海参崴,装船后运至舟山和嘉兴等东南港口。
这标志着东北振兴最主要的瓶颈——运力将被解决。
能源、钢铁、粮食等对运费敏感的大宗物资将可以快速、低成本运往南方,一些荒弃的东北地区因有利可图将被开发。
更重要的是,这些途径海参崴货物不视做出口,中俄均不征收关税,从形式上,海参崴也是一个中国专属的“保税区”和“自贸区”,有机会将俄罗斯远东和朝鲜融入到我们的产业链分工当中。
正所谓危机倒逼改革,这波开放海参崴也是赶上了历史机遇。
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遭遇西方国家制裁,对华的进口需求激增。
但是大量船舶将集装箱运至海参崴后,无货可运回,只能等待或者空船回跑,导致海参崴港口挤压、运费激增,无法将急需的关键物资运回圣彼得堡。
这让原本对开放口岸持坚决抵制态度的俄罗斯保守派,为获得关键的物资,不得不同意开放口岸,允许中国东北的货物从海参崴回运东南沿海,帮助俄罗斯摊平成本,吸引更多的国际船队运力加入。
未来,随着中国加入调停,战争走向和平,可以预见,东欧的重建需要更多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远东港口在经济驱动下,也将加入中国的“内贸货物中转口岸”列表。
而随着这些航线的运转,一个新的亚洲经济循环网也将逐步建立起来。
俄罗斯远东地区将原材料和能源运抵中国东北,中国东北进行粗加工后运至中国东南,东南沿海再将中国制造运给俄罗斯以及全球其他国家。
廉价的原材料、低廉的运输成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将为这个世界提供不一样的精彩。
看着一个接一个的协议签署,忍不住对还在欧洲讨要军费的泽连斯基说,收手吧,别打了。
战争这才持续了一年多,喊了半辈子“穷则搁置争议”的我们,都忍不住瞅着地图大声高呼: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他妈的“达则自古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