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两种相反的消费状态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记账这件事
2023-5-24 15:10:7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2 收藏

经历两种相反的消费状态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记账这件事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一)

我最终卸载了手机里的记账软件。

这么多年来,手机里的各种 app 换了一轮又一轮:从最经典的 Numbers 和 Excel,到功能完备的 YNABMoneyWiz,还有靠独特风格取胜的叨叨记账和记账城市……几年下来也够我出个对比横评的了。每当我想着「是时候好好管理一下自己的钱」时,第一步永远是打开某个记账软件——并且因为我喜新厌旧的本性和不忍看到记账空窗期的逃避心理,每一次都会精挑细选一个新的 app 开启新一轮的记账生涯。

这么做无疑是本末倒置,就像每个想要入门时间管理的人都会在挑选合适的时间管理工具上花费大量时间。我其实也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记账,只是在我读到的所有财务管理文章里,所有理财行为都必须有一个记账 app 打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也没有一篇文章真的告诉我如果不认真记账会有多么不堪的效果,只是记下每一笔支出和消费而已,到底能对我的人生带来多大影响啊?

事实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录,每个月月底看一眼余额,有幸坚持超过三个月可以看到消费趋势。然后根据理财文章,这时应该看看哪些消费是不必要的、可以被舍弃的。有些消费确实是不那么必要的,但让我就此彻底与它们划清界限,总觉得人生会少掉许多乐趣;再看看每个月的支出与开销对比,居然还能留下盈余,好像我即使继续这么花下去,也不会对生活质量有什么显著影响。

别人讲的不是我需要的,但我也不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积攒到足够复盘的数据时往往早就忘了当初是为什么想起来要重整财务状况的,但就是这样的迷茫让我失去了记账的动力,难以为继。

(二)

突然有些觉察到我想要的消费观是在一段时间之后。

我因为一些契机,分别经过了财务丰裕和极端节省的两种生活状态,每一次都持续三个月以上。这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落差,但也帮助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消费方式究竟落在坐标轴上的哪里,对消费的观念和需求也逐渐清晰起来。

这两种生活方式下,我都无意识地做过相似的选择,比如主动放弃某些消费行为。

在财务丰裕的时候,我放任自己购买各种物品,给家里带来了很多不需要的废物。经过几次断舍离,终于明白有些东西并非必需,我可以找到替代品或者简化我的购买选择,从而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或许我吸取了教训,不再买相同品类的产品,但这样「尝鲜」的渴望只会反复以不同的面貌形态出现。我所追求的只是购物下单的快乐,而并不是让物品满足我需求、物尽其用的快乐。而它们,正是藏于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吞金兽。

可当我不得不节约预算的时候,我发现那份所谓的「必需品清单」其实还存在一些多余。尽管我曾认为清单上的东西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在金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成为了被舍弃的「伪必需品」。

在经济宽裕的时候,我自认为合理的最低消费大约是缺钱时期的三倍有余。这部分差价里,有一部分应该来源于我为了满足开支要求,不得不选择降级的部分;可更多的,应该是来源我在其他方面的开销。或许当时我觉得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消费;但实际上,它们对我的生活并没有像我想象得那么重要。

OKNfbd9ZboB8bKx0GZqcx9FVnld
除去雷打不动的租金,消费百分比变化之大我也未曾预料

而那段不得不控制消费的经历则让我进一步厘清了不同消费元素之间的差异。我明白有些东西并非必须购买,我可以找到其他的替代品来满足需求,例如各种高糖零食就可以用更健康的水果和酸奶替代;有些东西是必需的,但在质量方面我可以适度降低要求,比如护发素、牙膏、身体乳等;还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有的,并且需要一定的品质保证,否则它们的缺失将严重影响我的生活品质,比如氨基酸洗发水、厕纸等。

现在把两段经历放在一起看,我逐渐明白了不同物品之间的优先级,开始更加注重将金钱用于那些真正重要且能提升生活品质的领域,同时学会了在其他方面做出适度的妥协和节制。这种认识让我对消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平衡了我的经济状况和个人满足感。

(三)

另一个让我惊诧的是两种状态下的情绪。

按常理推断,应该是手头宽裕、想花就花的时候更开心,没钱的时候处处掣肘,因而很难维持良好的情绪。但现在回过头看,我在这两种状态下生活时,心情都算不上「特别好」;如果真要比个高下,反而是节衣缩食的日子里心情更快乐。

宽裕时期的痛苦大多来源于我把消费当成了快乐的来源,把太多的情感寄托放在「消费」上。一方面是想要不停购买的带来的多巴胺刺激,另一方面是希望由购买彰显自己品味与独特性,即「通过消费把自己变成想要的样子」。

然而,这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的,一旦购买得到满足,很快就会转移到下一个渴望上。这种追逐消费的过程,让我不断追求新的刺激和满足,却无法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也在后来意识到,「买了某物就会变成广告里的样子」只是消费主义的洗脑之辞,我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表达,都应该建立在对自我的认同上,外物只是辅助,也不应该成为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更深刻和持久的幸福也来自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和体验的追求。

省钱时的痛苦则来源于对金钱「过于」关注。我必须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如何省钱」这件事上,才能有足够的金钱生存下去,这个过程与其说是「用时间换金钱」,不如说是在耗费我的精力,让我在心里不由自主地、片刻不停地衡量金钱和其他物品的价值关系,以至于总要经历一番痛苦的博弈才能狠心付款。

脑海里萦绕不散的问题是「如果我只有一份金钱,我该换多少食物,多少快乐,多少心理能量?」例如,我要不要为了省三块钱多花十分钟去另一个超市购买牛肉?这个星期如果我不吃很想吃的三文鱼,就可以用省下的钱买三种蔬菜或其他蛋白质食品,这样的交换是否值得?和前辈约一杯下午茶需要付出一份金钱,但或许能换来好的工作机会,我要不要赌这个概率?

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完全取决于我当时的状态和心底的渴望。现在看这些纠结、权衡和迟疑带来的痛苦和焦虑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不停地思考该怎么用其他东西换得眼前稍微轻快一点的财务状况,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也越来越疲惫。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某个喜欢的小物件带来的快乐感反而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亦即有余力在生活中发现更多这样的物品和行为,试图低成本地过上更快乐的生活。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日常行为是调节睡眠与定期运动,不仅低成本,而且益处也是一视同仁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不会因为别人有钱就为 ta 带来更大的收益。

HW1Sbq3cfoq5wqxLlIUcP56vn1g
上次调节睡眠的实验带来的成效延伸到了现在

就是这样的探索历程让我找到了一种自洽的生活方式。我因为意识到消费主义的陷阱而主动选择了消费降级,并在金钱限制下觉察到各类物品的价格与幸福感之间的等价替换关系,最终收获了一个「如何以最低成本获得幸福感」的等式——物质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真正的幸福来自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和体验的追求。

(四)

最后一点收获来源于对金钱的全新认识。

金钱可以拿来与其他物品进行交换,我收获的也不只是物品,还有实际的享受和满足感,或者放在长远角度说,一种安定与自由。

东拼西凑生活费的过程让我想到做日程规划时的痛苦。人的一天只有雷打不动的 24 小时,选择做一件事就必须放弃另一件事,在有限的池子里不断取舍抉择。金钱有限的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抉择,痛苦之处在于,时间是一个不需要自己努力就可以获得的资源,金钱是需要(未必平等的)交换才能获得的。但好处是,金钱是可以被累计的,去年省下来的钱留到今年,虽有折损却也不是完全不可用。这是我应该拿来利用的地方。此前我并没有储蓄的习惯,只要每个月的工资能覆盖所有支出就满足了。但也是这段省钱的生活让我意识到,有一笔应急基金能在危急时刻起到多大作用。一方面是天灾人祸始料未及,另一方面,这笔钱也能给我一些自由——比如一些对着老板说「Fxxk you 老娘不干了」然后转头就走的勇气。

而且,省钱是必要的,即使经济不再拮据也应当如此。因为即使是同等价值的钱,赚到了也不意味着它能完完全全为我所用:工资要扣掉税收和各种保险之后才会打到卡里,因此工资单上的数字并不代表我能支配的所有金额。但省下来的钱却是实实在在地被保留着的,而且还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可能,无论是未来想要买的某个大件,或者用投资让它增值,再不济也能带来一些微薄的利息收入,每一分都代表着个人财务的增长和未来的自由选择。

WyFfbvRi3oNXMcx3c9acyqG5n9f
到手工资=实际工资-税-五险一金。图源:维基百科

(五)

现在我采用了一套策略,以保障我的开销和储蓄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有序。主要依赖三张银行卡:

  • 工资卡(除了工资,其他各项收入也会转到这张卡里)
  • 储蓄卡(选了一个利率比较高的)
  • 日常消费卡(消费有返利)
FF9wbi1K1oX1Hsx39IScpQfBnIe

首先,我设定了每月工资日的自动转账,将一定数量的钱转移到储蓄账户中,确保我有一定数量的储备基金。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开销,我也设定了每周四将日常开销定时转账到日常消费卡中,这个金额大约是在必须消费之外,还足够应付一些娱乐社交需求。如果有剩余,就可以自由选择把它用来买想要的东西,或者存入储蓄卡中。每个月底检查消费情况的时候,只要查看日常消费卡这一张的账单就好了。

除此之外,我唯一做的额外记录就是那些花费较高的项目。大约每隔六个月记录一下在前半年买过的大宗物品,包括了所有非生活必需品和昂贵的生活必需品,都会附上入手价格和使用几个月后的感想、利用率,评价它们的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以帮助我做出更理想的购物决策,也是警醒我不要再次跌进消费主义的陷阱。

JYZ4bFipEosrfHx1BhgcpvDtnwd
之前的定期回看

(六)

所以,我想我想要的消费方式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只花必要的钱,其中「必要」既指生存需要,也需要包括那些能给我带来幸福感、维持情绪稳定的东西;多余的钱省下来,在必要的时候毫不吝惜地花出去。

经历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消费状态,我已经非常清楚满足上述条件所需的每月支出在哪个区间里,也知道该为了那些超出预算的东西花费多少时间权衡「要不要买」,总之,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非常稳定且平衡的状态。

这个过程,让我想明白了我通过记账和读个人理财文章没能想明白的那个道理:记账只是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能有意识地使用金钱。所以我想,我不再需要记账软件去事无巨细地记下每一笔消费了,因为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不是金钱的流动去向,而是对自己消费行为的洞察。这个总结、归纳、复盘的过程,对我来说每个月看一次银行卡账单就足够了。

EdZtbE9WioMpx8xg0xeceWYCnZg
银行 app 内的每月消费回顾

我确实放弃了记账软件,但这不是说我从此放弃管理金钱,过上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乐生活。相反,这是因为我已经逐渐内化了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健康的消费习惯,因而不再需要过分地记录每一笔开销。我不再把成就感寄托在「和上个月相比又省了多少钱」上,而是更加注重财务的整体健康,以及如何借金钱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目标。

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并不容易,以上就是我的探索过程,还有在这段过程中对金钱和消费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79969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