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跃迁》摘抄分享
2019-9-15 17:56:37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5 收藏

《跃迁》作者古典,新东方五虎上将之一(俞敏洪、徐小平、罗永浩、李笑来、古典),电子书读完后读完又买了本纸质书,因为好书值得收藏哈。

这本书主要刷一些认知、方法、体系等维度。比起其他个人成长角度的书籍强了很多(单纯的强调努力意义不大)。当然书这个大维度,尽信书不如无书。自行体会。

书中的一些观点还可以根据实际案例再次展开说明,但目前还没这个需求。

书中知识点二次分类如下:

虽然李笑来的那个“韭菜门”,但写的书在认知提升角度也是值得推荐。

====

电子书使用手机QQ阅读看的,划了一些重点,但后来导出的时候比较麻烦。使用ibook 搜索+拷贝的功能导出(不知道书友有无好的方法导出APP阅读笔记)。以便于后续温故。

====

书中引用的一些书,听上去就不错的列举如下

《如何高效学习》

《精进》采铜

《拆掉思维里的墙》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隐秘的知识》(Secret Knowledge )

《刻意练习》

《国富论》

决策与判断》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贫穷的本质》

《打破自我的标签》

《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

====

书中的一些摘抄

碎片摘抄,准备好x掉

“另一个说法则给了这种低水平勤奋解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都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

“所以,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来,先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在这个时代仅凭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先理解时代的趋势,看到每一个企业、公司都有自己的系统。找到系统的杠杆支点,个人的力量才会被放大。要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就像鸟借助上升气流和同伴的拍打翅膀,能够飞越大洋。”

“时代越快,你越要慢下来,用一种战略眼光看清楚再动。”

“除了读书,你还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学习,读书、旅游、交友、拜访名师、个人领悟是个人学习的5种路径。按照古典的话来说,就是要成为“联机学习者”。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都极其有限,整天盘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领悟范围内,很快会遇到瓶颈。”

“我特别鼓励新东方老师出去旅游,背着包就走,记录自己看到、感到的东西;遇到有思想的人,要去请教,他们的一个小引导,也许会让你的工作生活,进步飞快。遇到有想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能在一起喝酒、聊天。”

“投资行为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需要取得回报,并且最好是成倍的回报。”

“真正的人生高手往往并不是苦哈哈的,而是快乐、从容和恬静的。所以送给各位希望成为高手的年轻人两句话:

“有条不紊地奋斗前行,舒展从容的恬静人生。”

“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只有梯子搭对了墙,努力爬才有意义。过去这个领域的书都在说个人该如何努力,这本书把镜头拉到了社会的高度,让你看清墙是什么,和谁竞争。先在认知上努力,再在行动上努力提高效率”

“我做“得到”App(应用程序)的思路是:有头部的内容,才能在这个市场里活下来。其实不光内容有头部,做事、做人、上班、创业都有头部。古典在书里提到了个“头部矩阵”,这是个头部探测器。”

“喜欢答案的人很痛苦,因为他的世界不断崩塌。喜欢问题的人很欢乐,因为手中的慧剑越来越锋利。当答案稀缺的时候,谁有答案谁就是精英。当问题稀缺的时候,谁问题好谁就牛。”

“比如谈到职业发展,你就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做的工作,机器能做吗?”“我现在做的工作,有可能外包吗?”“我现在做的事,会越做越好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沮丧,但还是建议你去想。因为被问题拍肩膀,总比被现实抽嘴巴子好。所以说,好问题比答案还重要。”

“很多人以为读书就约等于学习,其实读书只是方式之一,“得到”App里的“年度订阅专栏”“小课题”“每天听本书”等产品,都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还有一个方法很有效,就是本书里提到的联机学习。我们的CEO(首席执行官)李天田(脱不花),一年前我刚认识她时觉得她对互联网还不太了解。但是仅仅合作半年多,她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了我的老师。她的诀窍就是,什么事不懂,就去找这个领域最牛的人聊天。向人学习的速度,远超向书本学习的速度。联机不仅可以提问,还可以一起写作、思考,很有用。”

“读书行为带给人的是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可能有的人高喊着“努力!奋斗!”的励志口号埋头苦干,但是根本摸不着现代社会的门道,而这本书告诉你怎样借助新时代的工具,怎样外包大脑。可能有的人把高手奉若神明,以为做事都要有“妙招”才行,而这本书告诉你所谓的“妙招”恰恰是落了下乘,系统化的进步靠的是“51%的效率”。”

“第一是“模仿”和“创造”。读书的错误态度是既然别人是这么做取得成功的,那我就必须也做这些。更错误的态度是既然书里没说有人那么做过,所以我就不敢那么做。

其实你仔细读书中这些案例,高手的名字之所以跟这些道理联系在了一起,是因为这些道理是他们首创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模仿者,他们是主动的创造者。只会被动模仿,不能算你学到了——你得主动创造才算是真的学到了。”

“你根本不需要掌握这本书里说的所有方法。你真正要做的是一边实践演练一边借鉴方法。也许书中的某一点正好对你有所启发,然后你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那你就可能打败了绝大多数人。在践行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有各种体会、各种经验,那时候你回头再看这本书,可能会有新的启发,更可能感到不谋而合。那时的再次相见,岂不是比这时候的切磋,更有意思。”

“不见得最成功的人,就最勤奋最努力,而那些活得不如意的人,他们应付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未见得就比你小“带来这些巨大差异的,不仅是努力,更是一次次选择”

“他们也会很沮丧地发现,即使尝试了网上说的各种努力方法,自己似乎好像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牛人”。即使每天进步1%,也没有像励志公式上说的那样一年增长37.8倍。年龄越大,他们好像距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越远。他们与那些真正的高手的距离,到底是什么?”

“刻意练习1万小时,你会进入心流,持续突破,但未必能成为公认的高手;”“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会获得宁静,但未必能创造价值。”

“而这个时代真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所有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跃迁式的上升。每隔几年,他们突然上一个台阶,眼界、想法、能力、调用的资源和身价都完全不同。这就是利用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结果。”

“真的接触美国的精英教育后,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教这些,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如何判断趋势、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美国精英阶层的家长手把手、口对口地教授孩子这些知识,很早带他们进入各种社交场合,认识最优秀的人,本质上,就在教他们如何更加轻巧地利用规律的技术。”

“即使你有足够多的钱,你依然还是买不回来对于世界的真正认知。过去也许是寒门出贵子,今天则是贵门出贵子——这个贵不是富贵的贵,而是高贵的贵。真正优秀的心智,一定会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否则即使身处最好学府,你依然学不到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东西。”

“如何利用规律和趋势,放大个人努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机会变多,但是(成功)概率变小的社会,在这个时代,该如何识别自己的机会?我们从一个统计学的底层逻辑——幂律法则入手,分析了为什么头部会有重大的收益,该如何识别自己身边的机会,以及有了机会以后,高手们是如何守住机会,保持不败的。”

“不过LinkedIn(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的话给我壮了胆:“如果你不为你发布的东西感到一点点尴尬,那就说明你太晚了。”

“持续地走出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能力”

“看到趋势、理解规律、升级心智、自我跃迁——不仅要有高手的认知,还要有成为高手的技术。”

“阅读是一种思想的对谈。在这个时代,能花点儿时间一起安静坐着聊天的人,已经不多。很开心能和你在一起,快乐地聊下去。”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教育相对而言依然是成功的捷径。”

“我的认知方式逐渐转换成调用知识,而不再是记忆知识。

“学习的目标是调用信息、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存储——整合——提取——运用”的四步法。”

“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 、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 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

“但是提高到人类历史的角度——我们“记住知识的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内,新的认知方式突然成为主流,这种变化是不连续的、跳跃式的,就像电子从一个能量级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级。”

“当我想到一个点子,我不会马上继续独自思考下去,而是会上网找找有没有其他人也激发过类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电话给一个专业人士聊聊业内最新动态。”

“比如说我熟悉的教育培训领域。一个培训师的链条是这么回事儿:研发内容——设计课程——现场演绎,有点儿类似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近20年来,这个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变。”

“教育永存,老师也无可替代,但未来的老师一定是一群“人机合一”的新教师——用大数据理解知识盲点,用联机专家完成教研,他们是掌握了最新呈现方式的各领域专家。

1997年 国际象棋大师卡撕帕罗夫跟电脑“深蓝”对弈,2017年为期 AlphaGo

“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当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让你获得“人”的优势。有6种能力极其重要: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

“同样,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永远是小部分。他们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长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方法论比你正确太多。”

“我们并不否认高手们的努力。但他们的成就高度,没法仅靠努力达成。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之上,光芒万丈,以至于我们过去太关注他们,看不到巨人。真正拉开他们和普通人距离的,在于他们有意无意地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以及选择背后隐藏的规律的伟力。这些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像杠杆一样,放大了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实现了跨越式成长。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是“取势、明道、优术”,个人方法论被放到了第三位,更重要的是把握趋势(取势)、理解系统运行之道(明道)。

“个人发展是一样的,个人的命运并不是一条孤独的航线,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缠绕在一起。一开始你应该通过努力和精进达到“逃逸速度”,然后应该切换思维方式,利用平台和系统的力道,撬动自己去更远更好的地方。”

“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努力、天赋、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跃迁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层规律,激发了个体的跨越式成长。”

“在今天的时代,基于个体的精进太慢,只有借势跃迁,才能赶上这个时代的速度。”

“所有跃迁都有类似的模式:受到激发的突变,没有中间状态。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跃迁式的。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1905年的爱因斯坦的故事。那年他还是一名26岁的默默无闻的瑞士专利局小职员,他业余时间一直在思考光与时间的关系。在那年3——9月份这半年里,他连续发表了6篇论文。

“如果把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而带来的渐进式进步叫作自我迭代,那么利用科技、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则是自我跃迁 。”

“持续的学习、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叫作认知跃迁 。

于是你按照新领悟的方法持续地积累、练习、见人、蓄势,却长久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你都快要放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能力跃迁 ”

“反过来说,在组织里,有很多人只是随着年龄和资历上升到了一定位置,他们的眼界、格局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他们并没有跃迁过。”

“而是由于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可以享有一样东西而不去占有它,这是一个认知的跃迁。”

“自我跃迁,不仅仅是能力的改变,更是认知和发展“范式”的改变。心智模式或者说范式的转变,对内提升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这就是一个人认知跃迁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 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

“如果说注意力迷失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场景,下面就是这个时代最令人感叹的隐喻:如果说读书像是在思想的游泳池里畅快地撒欢儿,那上网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永远看不到地平线。有时候你以为发现了一个岛屿,当你游过去后,却沮丧地发现那只是一个浪头——让你觉得更加虚空。唯一安心的是,身边还有一群同样迷失的人,他们还相互点赞。这群人是在时代溺水的人。”

“今天,对于职场中人来说,能否驯服自己的注意力比是否专业更加重要。过去,知识是内在财富,而手头工作是老板给的,你只需要根据老板的要求输出知识;今天,知识可以从外面供给,注意力却必须内在拥有,你需要调用内在注意力抓取知识。如果你没有驯服注意力的能力,你的时间、思维会被完全打碎,你的大脑就会变成豆腐脑儿。”

“那些不具有基本注意力素养(包括辨别真假、参与、合作、自我保护意识)的人容易陷入批评家指出的所有陷阱:浅薄,轻信,分神,异化上瘾。

……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思维以便使用工具思考而不失重点,我愿意付出代价来获取互联网提供的资源。”

“每一代人在时代中都有自己的站位,时代不淘汰新人,也不淘汰老人,只淘汰站着不和它玩儿的人。”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却不是每个个体都崛起的时代,顺应时代的人跃迁式崛起,其他人舒服地被机器圈养,这是一个留下少数巨人、一堆侏儒的时代。”

“ 如何不重复低水平勤奋,巧妙地用社会杠杆放大个人努力?”

“超越个体努力,借助社会杠杆成长的高手战略 ;

停止单机式学习,成为联机式学习者的知识IPO法则 [1] ;跳出平面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系统思维 ;

摆脱农业思维,在当今时代成为幸福的高手的内在修炼 。”

“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今天的机会多了10倍,而竞争者则多了百倍。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但概率更小的世界。处处有机会,就是处处有竞争。越是开放的市场,越是需要专注于核心竞争力。越是开放,越是聚焦——这是一个高手的时代。当资源丰富时,选择的能力比执行更重要。读书、识人、修炼不是重点, 关键是读哪些书?认识什么人?修炼什么能力?抓住哪个机会?”

“这些问题,仅凭努力已经不可穷尽,需要你有一种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 ——要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 时代特征: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 三大趋势: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联机的独立思考,人机合一。

•“高手”都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激发个体的跨越式成长——这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暗箱”。

• 自我跃迁的三个阶段:认知跃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

• 外包大脑: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

“要学习一项技能,就要先研究这个领域第一线的高手。只有站在高手身边,与伟大同行,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他们的世界。”

“投资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和选择。对于投资股票来说,大部分人执行力相若。今天面对股票市场,你的执行力和股神没有什么区别。投资者主要拼的是做选择的能力。”

“不求全垒打,但求结果最优。”

森蚺

“大蛇发展出来自己独特的捕食方式。它先找准树荫边的水源——这是水鸟、龟、鳄鱼频繁出没之地,盘在树下,一动不动,静静等待猎物上钩。

刚开始,周围的小动物都看得明白——哎呀,这是蛇啊,不去不去——没有任何动物敢靠近。一天、两天、三天,它一动不动,树叶掉在大蛇身上,苔藓慢慢长出来,盖过了大蛇身上的味道。

三天、四天,开始有虫、鸟在它身上跳来跳去,甚至有松鼠就落在他嘴边,只要张开嘴就能吞进去,饥饿的大蛇还是一动不动。这时,小动物慢慢开始接近,心想这也许就是一个形状像蛇的木头吧。

潜伏到第10天,几只年幼的水鸟大着胆子到水边喝水,好奇地看着这堆有点儿像蛇的木头。还有几次,有一头调皮的斑马甚至轻快地从它上方越过,但大蛇还是一动不动。大蛇在等什么[…]”

“• 找到甜蜜区:水边大树旁,耐心等待;

• 战略性专注:只盯着大型猎物,战略性忽略小动物;

• 等待机会:用最不取巧的方式攻击——绞杀”

“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说了你都不信的区域。

1. 专业知识:在所教授的领域,拥有系统的、科学的、可验证的知识;

2. 课程设计:掌握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合理设计课程的能力;

3. 呈现能力: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及包括课件、多媒体在内的形式去表达;

4. 个人魅力: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5.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以及重视内在修炼的系统。

“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

“我们为什么要开眼界?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为什么要见大师?为什么要学习底层逻辑?就是需要看到体系、看到全貌,才不会执意在某一个子系统里做到100分,而是利用“二八法则”快速跑通循环。”

“按照今天的说法,开始形成圈层。

“俞敏洪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各种各样的行为,但是新东方之所以是新东方,因为我们这群人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动能,形成某一种暗物质,这种暗物质不知不觉在推动新东方的前行,让新东方区别于一般的纯粹的商业机构。”这种文化暗物质,就是系统科学里面的“涌现”。”

学而思:聚焦教研

“其实无论是教师的个人成长、个人品牌的成长还是机构的成长,都符合一个原则——专注高价值的头部。

“教师之轮”看到了所有教学要素:先学会每个子模块的20%的精华,整体形成个人优势。”

“新东方精神是让最优秀的20%的老师形成互联的小圈子,整体形成企业气质。

“每个国家的财富都呈现出一种分布方式,少部分人占据了大部分财富,而大部分人拥有少量财富——在坐标轴上,这是一个头部严重向左靠拢,还拖着长长尾巴的分布。”

“用数学表达就是“节点具有的连接数和节点数的乘积是一个定值”,被称为幂律分布(下文简称幂律)。简单说,在一个系统里,如果拥有1万元的人有10个,那么拥有1000元的人就有100个,而有1万人只有10元钱”

“不公平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

“幂律的第二个重要的特色,是分形( fractual)。分形就是“一个图形细分后,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

“社会和自然的大部分系统都有重点,做事情一定要抓重点,持续地抓住重点,就抓住了最高效率的关键。”

“找到事物的核心杠杆点需要大量的观察和思考,然后抵抗住各种诱惑,坚定地持续专注这20%,这需要强大的定力。这是投资的思考方式,也是自我投资者——高手——最重要的战略。

“巨富》这本书专门研究世界上的巨富阶级——每个国家2%的那群人。该书作者指出,亿万富翁和一般富翁的财富差距比富翁与一般人的财富差距更大。”

“不过这个社会现象不应该被解读为“寒门再难出贵子”,只能说寒门难出名校生。如果“贵子”不仅仅指“名校毕业”“高考分高”的话,中国教育产出的“好学生”和“贵子”关联性并不大。中国的富人,大多数也并非来自名校。”

“在复杂系统中,细小的初始值的差异,会带来巨大的不同结果,经济学界称之为“横向分配不均”

“如果你看不懂,你就只好感叹人家“命好”,或者怀疑人家“有关系”。”

“其实越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就越难,因为过程的反人性。”

“很多个人成长,甚至职业规划书都强调,先从个人优势出发,选择你感兴趣的领域。这是个误区。”

“核心优势不是在地图上定下来的,而是在战场上一次次逼出来的。不上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核心优势。”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

因为我们不怕苦,怕苦得没价值;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 。

“你发现自己曾经看重的学科优势,根本不算什么优势。反而在学校养成的一些思考方式、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综合素质,才是真正的优势。”

“蠢”字的结构,是春天的虫子刚刚苏醒,到处乱拱,没有方向。大部人在机会来临的时候,都有焦虑的蠢动。这种动作背后是思维的惰性。他们很少分析赛道的游戏规则、优胜选手的特点和自己的竞争策略。”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你今天去个小酒馆听人喝酒扯淡,你会发现越是闲人越爱聊宏大的话题,中美建交、军事部署、政治局常委、各国内政。这些话题都有一个特点,话题宏大到根本没法验证。谁更正确,全靠谁的嗓门更大。”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原则:思考差异化优势。”

“误区三: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原则: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头部效应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抢占高价值、有优势的头部,然后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

“理解了头部效应的三个原则,回想大蛇,你不得不承认它捕食战略的精妙。

绝不一开始就靠体力追逐猎物,大蛇依赖的是判断力。先移动到最高价值的地方——水边,等待最高价值的猎物——大型动物。它没有毒液,也没有速度优势,所以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出手。只有确认自己的力量一定能一击必杀——有绝对优势的时候,才出手击杀。大蛇的胜利是判断力和集中优势的胜利。

当然,大蛇只是动物,没有想着成为爬行动物界第一高手,所以它不会“从一个头部走向另一个头部”。但是人类却可以通过不断的位移借力提升自己。”

“这也是很多北漂面临的难题。留在北京,机会多、工资高,但是经济、孩子教育压力更大,属于高价值——低优势的“肥尾”;回老家机会少、工资低,在大城市练就的一身功夫搞不好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压力小、竞争小,属于低价值——高优势的“小山头”,在更加偏远的地方,大城市培养出来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搞不好会影响处理人情世故,那就真的是低价值——低优势的“沙漠”了。

面对这种选择,如果还处在高增长阶段的人,最好选择在大城市再待几年,看能否跻身头部;如果增长放缓,回去也是一种聪明的战略性转移,关键是如何让自己在二三线城市过好。”

“搜狗原来就是搜狐的一个小模块,你看人家现在的发展。”

“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做更少但是更好的事。当一个人已经站到了优势位置,只要保持专注节制,就不会输。”

“因为新手看胜负,高手看概率 。高手知道,所有的大胜都是细小优势的持续迭代形成的。”

“要充分意识到,妙手是成为高手的最大障碍,迭代的手艺才是正途。

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下的平凡一子。一个看清楚自己在迭代什么的人,就找到了自己的护城河。在当今社会,只要你愿意用时间打磨一门手艺,就会有自己的护城河。

“石佛”李昌镐,大学士曾国藩,探险家阿蒙森,肯定都理解这个道理——选定头部以后,就专注地死磕。专注让你无敌,迭代让你精进 。除非自己出昏着儿,或者内部瓦解,没有力量能让你离开头部。

他们理解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 ——安静等待那半目输赢。

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习得不是花了1万小时。在本书中,埃里克森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学习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时间是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而且刻意练习还和天赋、练习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练习多少小时都没戏。”

“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创造知识的人。”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 [2] 。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如果你同时订阅几个专栏,很容易发现这些作者用不同语言在讲同一个道理。这个时候看留言,就看出不同人的心智水平了。心智水平比较低的人会说:“你这个万维钢讲过,没意思。”心智水平比较高的人会意识到:“你这“个×××也这么说,有意思。”后面的人意识到,源头总是聚合的、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这才是精华。多看几遍、多几个层次、多几个角度,比给你看另一篇一点儿破事讲一堆的文章好很多,效率也更高。”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站在源头,你就永远是最新的。

“学习的东西是极其功利的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

“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

“所以,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 ——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而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90%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有很多人学习上投入不大,只是特别擅长整理和结晶,也就是能从众多散乱的知识里拿出不错的产品。知识晶体是整个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什么“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事。如果不经过提炼,含金量高的金子和普通石头没有什么两样,你根本看不出来。你用这么长时间翻查了许多知识,相当于在家里堆了一堆矿石,请务必把它们萃取出来,成为晶体。”

“士就是各领域的技术高手。”

“不要期待每个人都靠谱,每次大概有一半的人靠谱就好。”

“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强调要聚焦、要专注,另一方面我们又认为多元有闲是个必要条件。”

“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是你焦虑的根源。

所以你没法不焦虑——聚焦于一棵知识树,会让自己受限;但如果跨出专业,这个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以及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

“知识树的思路,是典型的专业知识细分的学习路径。工业化时代分工高度稳定,每一个领域都相对独立、发展缓慢,一个人有机会学完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沿着一棵长成的大树向上爬,这种学习路径效率最高。

“发现经典一辈子也读不完;于是我们开始寻求底层逻辑。”

“今天,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学海无涯,终身学习者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你需要一棵“问题树”。

和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来展开。它包括4个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人类的天性在认知上是吝啬的,很懒惰,学习和思考是一件非常耗能、反人性的事。所以,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来解决问题,就不值得学习。”

“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关于专注和多元的解释在这里也实现了和谐统一。

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在目标上专注,在手段上多元。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 “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 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思考、碎片化体系、碎片化问题,终将劳而无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

“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我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最后,他们都有一整套知识IPO系统。

彼得·德鲁克这么评价自己的几份工作:“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自己还是商学院的讲师。商业大师高产的秘密变得越来越清晰: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钟爱一生的事业都是回顾出来的,谁也不会在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就确认会钟爱一生。”

“产出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一手知识这种东西,就像春天的种子,越分享越多,再放一年就捂坏了。”

“你本来就要学习,不如顺便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今天学到了什么#。三言两语总结你的新收获并分享出来,慢慢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知识代理人”。”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交付产品)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你不妨尝试一下,设计一个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的知识IPO产品。”

“你也许需要学习笔记、整理脑图、视觉引导,但是千万要记得让知识成为产品,不要成为自嗨的收藏品。”

“所有的愤怒,都只是对于自己无能的痛恨”

“知识IPO:以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逼输入产品化。”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面临很多“局”。

做想做的,没有收益;做能做的,没有动力。

发展不好,全力以赴;事业好了,家庭又乱;家庭稳定,身体又垮;身体好了,事业又乱了。

工作一多,没空想事;想不清楚,就更多意外;更多意外,就更忙。”

“充足的睡眠比运动减肥效果更好”

“物理界最大的两栋楼是宏观的相对论和微观的量子力学,”

因为贫穷是一种政治和心智问题

新手要学习系统,老手会利用系统,而高手需要破局

投资的本质,用赚来的钱继续投资

“破英语:我不认为成年人需要把英语学到多好,更聪明的做法是够用就好的“破英语”,熟练利用谷歌翻译、维基百科、亚马逊、字典软件、搜索网站迅速找到大量英语资料,在应用的基础上慢慢提升。”

“聪明的善良:善良是世界上传递最远、增长最快的东西,但是笨拙的善良往往会带来摧毁你的负循环。聪明的善良是重要的自增长技能。”

“理解了回路,也就理解了规律,你看问题的眼光会变得长远,不再浮躁。”

“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之所以说你处在“低水平勤奋”,其实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一层;还有一部分人着迷于第二层;其实很多的力道,应该用在第三层。我且命名为“勤奋的三重境界 ”。”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

“不过任何东西过多,总不是好事,尤其在更高层系统不明确的时候,我们身边不乏方法论狂热者。”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作“躁郁症”,就是狂躁和抑郁交替发作,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安静下来又觉得自己相当无能。狂热分子的另一面,就是信心突然结冰。”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识得各大门派的武功,表哥一边打架,她还一边在旁边点评。但是王语嫣永远成不了高手,因为王语嫣缺乏两样东西:上层缺一棵清晰的问题树,底层缺好的执行力和精力管理。单层思维、战术勤奋的王语嫣,永远只能当功夫解说员。”

“其实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只要你能够洞察客户需求,就能说服各个领域的高手按照你的想法工作;只有你足够理解趋势,才能在关键时候引爆;只有你关注同行,才会不断被启发用新的方式组合内容。”

“越忙越没有竞争力。如果看不到顶层建筑,你平日辛辛苦苦垒的砖头,根本搭不成大楼,也就是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头罢了”

乔布斯爱冥想、打坐

“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说:你有多大佛法,就要多厉害的武功。这样才不会陷入“武学障”。”

“在城里,你做得好,大家就来模仿、学习,比赛动脑子,经济一下子就搞活了。可能有人搬走了,新来的人家搬进来,继续搞。大家都有机会。但是农村里有些人现在还是有点儿看不得你好,院子生意太好,楼盖得很高,旁边人都嫉妒——这种嫉妒是那种完全损人不利己的嫉妒。用各种方法恶心你,比如偶尔给你断个水电。”

“信息是一种有门槛、无成本的分享物。无成本是指一份信息分享了还是一份信息,而有门槛是指如果听众认知水平不够,即使看到信息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在认知升级上花的功夫不会因为分享信息而白费。再说了,即使你不讲,也总有人讲,还不如自己讲,帮自己获得连接。”

“增量、终身提问、探索、随喜赞叹……这些词蕴含同一种智慧: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一个封闭的系统,一定会熵增,趋于平均和无序。说句大白话,封闭的系统就意味着不进食的身体会死亡,不开放的大脑会枯亡,不开放的社会会衰亡。

要做见得人好的人,学习见得人好的思想。

这是道德修养,更是理智选择。”

“当你站在趋势的高度看待产业,站在行业的高度看待企业,站在价值链的高度看待自己,你会理解什么是真正需要专注的竞争力。”

“即使蒙对过几次,要是你习惯了这种暴利,一直赌下去,总有一局会全部输光。

“那些富不过三代的家族,很多是因为某一代突然做了过猛的投资决定。

贫穷是一种追求暴利的心态”

“如果你注意力稀缺,即使你知道要做些什么,也会陷入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困局。”

“自控力》一书从“自控力肌肉”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自控力如肌肉,用多了会疲劳。穷人长期处于物质稀缺状态,需要消耗更多的自控力去抵抗诱惑,一旦自控力耗尽,就很容易放纵。一次放纵对于富人来说也许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则是灾难。穷人并非不懂得延迟满足,只是他们对自己延迟满足的肌肉的操控力,早就被生活消耗得所剩无几。”

“既然贫穷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心态,那么脱贫就不能靠抓住某个机会、学会某个招数,而是要靠一套打法、一种心态。我们在第一章说的“高手战略”也一样,高手战略不是一种计谋,而是一种心态,一种既开放又专注的修炼。”

“开放才能不断找准高价值区,专注才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修建护城河,不被其他东西带跑。高手战略的内在修炼,就是开放且专注。”

“对待未来和新事物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

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人:创造变化的人,拥抱变化的人,忍受变化的人。”

“开放而专注”九律

1. 见得人好,经常随喜赞叹。

2. 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并分享。

3. 不随便崇拜谁。一旦崇拜,以他为顶,你的系统就又封闭了。

4. 不再认为自己不喜欢、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傻的。

5. 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释得通”的上帝视角感理论。

6. 对水平没你高的人要宽容,因为你也没有掌握真理。

7. 留出10%~30%的时间,给自己不懂也不太会接触的领域。

8. 站在更高角度,发现和专注于自己的独特之处。

9. 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大问题。”

“操越大的盘,越需要对于短期体验的迟钝,需要对于长期受益的想象力。”

“在短暂的时间里,人和动物并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在更远的时间里。”

“生活中的大部分热点,只要忍住第一反应,你会在一个月以后获得一个清晰、简单而正确的评价。”

“这是一个有机会改变很多人职业选择方向、创业机会的事,至少对于生涯规划师是一件大事。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少有人真的对这个在“百度百科”上的文档仔细研究过哪怕一小时。很多年以后想起来,中国的政策,或者你自身的命运,肯定会与这个国策有一定的关系。”

“穷有穷的原因,富有富的理由。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

迟钝的人懂得克制第一反应,等待重要的事情浮现。

每个领域的高手都懂得忍住自己的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老头这种有趣,叫作多元。世界上有好多种生活,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调调,不一样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笑有笑的痛快,哭有哭的凄美,浪有浪的逍遥,稳有稳的中正——如果你只吃过一种,你不仅是怕不确定,你还怕死,因为总觉得可惜。生活20%留白,做点儿不靠谱的事——这样的人生不会死于某个变化、某个黑天鹅事件,是一个长期稳定进化的生态系统。”

“苏东坡这种有趣,叫作超然。”

“成功是有限游戏,成长是无限游戏”

“迟钝而有趣”七律

1. 对不重要的事,漠不关心。

2. 忍住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3. 不追热点,等要点浮现。

4. 寻求整体最优解,站在长周期做判断。

5. 多元,定期做点儿不靠谱、有趣无用的事。

6. 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找到自己的无限游戏。

7. 放下焦虑,不要放下好奇心。

“博弈论指出,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背叛”是最好的选择。

“记住,简单真实最有力量。

越是深刻的关系,越需要简单的关系。爱憎分明的人也许不会人见人爱,但总是收获最深、最好的关系。

要我谈恋爱,我宁选赵敏,不挑周芷若;宁选史湘云,不要林黛玉。

简单。善良。可激怒。”

“专注”这把刀,是安在“开放”上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眼界,不可能专注。

“好奇”这把刀,是安在“迟钝”上的;不能理解系统,没法理解留白的重要性,也就无法安心获得乐趣。

“可激怒”这把刀,是安在“简单善良”之上的。

外在的聪明,总是安在内在修炼之上。极度的聪明,往往就是极度的善良。”

“根据这个很功利的思路,推导出来的交往原则是这样的:

1. 善待亲人,调整自己,形成和他们的正循环,因为你没的选;

2. 选择与三种人深交——梦想一致的战友、成长速度一样的伙伴、支持你情感的朋友;

3. 持续感谢有实力、帮助过你的人,而且他们往往会倾向于继续帮你;

4. 其他关系,暂时不管了。”

“人类的成长就是一个变得越来越善良的过程。”

“善良是一种心智成熟的表现。我们面向未来、连接和不确定,善良即使不总是正确的选择,至少也是大概率的正确选择。”

“在生存条件稀缺的时代,利他是件不利于个体生存的事”

“知识知识,其实是两件事,一个是不断刷新的“新知”,一个是越来越坚定的“旧识”。我知道得越多,就相信得越深:极致的聪明和极致的善良,是同一件事。”

“在我看来,长久以来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有几个通病:

1. 只讲个人成长,忽略社会资源的利用;

2. 只谈个人经验,不谈底层逻辑;

3. 只谈自己的观点,不谈知识源头。”

“今天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如果你不懂得利用网络、人际关系、社会系统的引力,只凭借你自己的个人努力和天赋,撬动不了社会体系。如果你还被灌输了“只要足够努力就……”的思路,估计连幸福都难保。如果把这种思路叫作“狭义成长理论”,我希望能揭示这种个人努力如何撬动社会资源,最后反作用到自我身上,我称之为“广义成长理论”。”

“享能让你更快跃迁。如果理解了知识跃迁,你就该明白,快速让不同领域的人知道知识源头,会产生诸子百家效应,引发下一轮的知识跃迁。而你作为这个网络连接最多的点,跃迁的概率一定最大。分享恰恰是快速成长之道。”

“所以这本书的用法是:

1. 第一遍,直接从头读到尾。我尽量用平实的话来表达,少讲术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应该是爽的。一定要读完最后一章,我主张的东西在里面。

2. 第二遍,回到对于你比较重要的章节。每章背后,我写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式,这些方法值得实践一下,你对于内容会有第二次体会。

3. 第三遍,尝试转述、复述给身边的人,这会让你加深理解,而且更有影响力。在讲不下去的时候回到书上来,翻几页,继续讲。”

“未来什么人最有竞争力?会讲故事有品位,能够共情会跨界,有点儿追求很会玩。”

“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理工科的人会励志,真的是满满的、不容分辩的颠覆。”

“每个人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一次是孩子时期,一次是做父母的时期,一次是生命尽头。”

难得有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童书通览,作者也难得有一颗童心。如果你听说过童书蕴藏智慧,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就从这本开始。”

摘录来自: 古典.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Apple Books.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I4MDQwMQ==&mid=2247483702&idx=1&sn=d2ecf5d0306e528b09487c4ef0949bbf&chksm=fb6e19c8cc1990de2bc4643771ed724844b908705de81c3cc324ed044b2e454dbb7d086413e2&scene=58&subscene=0#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