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的设备并不需要完美:iPhone 的四年使用思考
2023-11-14 11:3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7 收藏

探索生活的设备并不需要完美:iPhone 的四年使用思考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连续第四年换新,接连从深海蓝、远峰蓝、暗夜紫到今年的钛原色,我已经在四年中体验了 4 代 Pro 机型,却在今年才最终跟上了超大杯,今年也是我唯一一次心无旁骛地冲超大杯。

我深知,到了这个阶段,iPhone 不仅已经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更难做到让关注者都觉得年年有新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连续使用新设备的这四年,也正是我真正开始认真了解、发现、探索数码设备与生活的四年。

看起来简单,其实也是简单

眼球可能不重要

(以下全部文字建立在长期裸奔的基础上,如果你是坚定的盖被子党,请自行忽略。)

每年换 iPhone 的时候,选择颜色对我来说总是最不用头痛的问题。本着让手机自动说话的原则,新晋主打配色总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但也不要因此就以为男人都是理性的动物,只要你找对了他们感兴趣的领域,颜狗也是一抓一大把。

在我从 12 Pro 连续进化到 15 Pro 的这些年,除了远峰蓝让我产生了绝对意义上的眼前一亮以外,深海蓝、暗夜紫和钛原色都让我这个颜狗有些失望。也许是因为苹果深知手机壳对于受众的不可或缺性,或者是一旦 Pro 走上了专业高端视觉体验感的路子就绝不重复回头的决心,每年的配色都在吸引话题上没输过,在引爆眼球上却没赢过。

只有这个颜色可以永远封神

既然不能引爆眼球,新配色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某一日我突然翻到了自己曾经拍摄的深海蓝、远峰蓝的图片,发现相比与曾经用过的三个主配色,如今的钛原色在我的手里确实是一种质朴到不起眼的感觉(当然,高情商的说法应该叫做:低调奢华有内涵)。深海蓝很基础,远峰蓝很轻奢,暗夜紫走向深沉,而到了钛原色,则尽全力向男性审美靠拢(自然这一定是一个有失偏颇的论断),这与当年 OPPO 主打女性市场的定位让我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感觉。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近些年来配色的变化服务的都是产品的定位,从深海蓝开始,让自己大隐隐于市,用这种方法突显着 Pro 系列更加清晰与成熟的定位,这是一个只要在其位就必须做的商业选择题,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了大家眼中的创新。所以,配色,大概以后更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毕竟,买配色就是买心情,看心情买就好了。

手感一定很重要

男人就是对一切高级的材料没有抵抗力,比如碳纤维,比如钛金属。

作为一个小手人士,甚至连正常尺寸的系列都无法完美单手握持,这就是我前些年从来不考虑超大杯的原因。到手暗夜紫中杯半年多,我才因为疫情解封在北京体验到了我派作者珍妮的暗夜紫超大杯。上手以后立刻明白,在重量已经到了一定水位线的基础上,痛苦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于是我在没有任何新机发布信息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在今年换新的时候改冲超大杯。

然而痛苦的边际效应递减并不会真的意味着你就可以轻松忍受痛苦,即使习惯了「割」手,也始终无法适应每次拿出手机都一边倒的手持重量。但当我去店里提货,拿起钛原色超大杯的一瞬间,甚至感觉整个手掌走上了云端,轻巧无比。由于面积更大,重量分布更加均匀,甚至比 14 Pro 在手中的感觉更轻松。而如果你今年正巧换了 Pro 而非 Pro Max,那你更是一定会被它完美的手感所惊艳。钛金属的加入和边框的圆润,终于让我不用在拿不住和想要舒适大屏之间犹豫,这些最简单的改变带来的效果往往也最真实,最能触动人心。手感的优化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甚至可能是决定选择的临门一脚。很开心,在如今这个非常难以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还是享受到了触手可及的变化。

这些年来配色与外形设计的变化,并不是独立的,也不是稳定的,它总是为了服务于这一代产品的核心,和尽可能为消费者保持稳定连贯的使用体验。从圆用到方,再从方用到圆,很多老用户们还是能很自然地适应每一代的设计,这大约就是设计的精髓,稳定又新奇。

变换视角观察世界

影像,已经是近些年来 iPhone 逃不过的重点话题,我也非常注意在这里大处落墨,尽管我已经不记得,这个话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手机讨论的主流。

眼前的人像

我只能算得上是一个高频但绝不专业摄影用户,水平仅限于在朋友圈招摇撞骗。平时无数次拿出手机瞎拍,但手里除了苹果和大疆以外再无其余任何摄影设备,所以我也是最容易被「苹果」教育的用户。早些年还在使用 iPhone 8 的时候还不懂怎么拍照,只能用人像模式来拍出一些简单虚化的照片。彼时对于拍照的理解,也仅限于把东西放在镜头里。这一时期,菜品总是成为我的拍照对象,从顶部拉一张人像速拍就是我那几年的 「代表作」。

与水平相匹配的,是视角。受限于一种拍摄模式,我的视角总是固定在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上,而且为了拍照好看,我已经习惯了从上帝视角观察事物,对于不符合我拍摄视角的事物几乎漠不关心。直到我使用下一个镜头。

远近高低组合

换手到 12 Pro 的当天,我决心要利用一下这个当时传说中最好的影像系统,趁着当时在南京东路约饭的机会,顺势走到外滩试一试。鉴于陆家嘴夜景实在是够长,当时习惯的人像模式不能把我的眼睛转换为画面,处于无奈我只能站在一个不太有人的地方,默默开始了超广角,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自己认为过于完美以至于做了很长时间桌面屏保

这不过是意外的尝试,但刚好有很好的效果,我第一次明白了不同的镜头是为了让我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的。近的远的,光鲜和黯淡的,并不是同样的记录方法,但每个事物都有成为美好记忆的可能。所以,我索性开始了刻意练习转换视角摄影。

刻意练习是有魔力的,一年的使用让我几乎习惯了用不同的镜头组合发现生活中新的闪光点。然而人就是非常喜新厌旧的,好不容易觉得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用处,又开始烦躁于这种「平衡也逐渐平庸」的感觉,似乎再这样下去,想要记录的冲动就会被这种平庸的感觉消耗殆尽了。好在,新机带来了转机。

回归独立

为了让我含辛茹苦的老姐抛弃用了三年多的 iPhone X,我被迫(其实是主动)冲了远峰蓝,把深海蓝降级给了她。除了已经好看到无法复制的色彩这一个优势外,其余升级几乎都是毫无波澜的,三倍镜的出现甚至开始让我犹豫和摇摆。第一次上手的时候,我是不愿意打开三倍镜的,因为这是一个被迫脱离自己舒适区的镜头。当你用二倍镜观察世界的时候,物体周遭的杂乱并不是缺点,没有很干净的环境也可以轻松出一张清晰的构图,就像是小说里描写风景的文字一样,有些凌乱不仅无伤大雅,还可以让氛围多一些特殊的味道。

三倍镜却不同,它的构图语言更像是小说里刻画人物的部分,也就是最难的部分。博主们都说三倍镜的故事感更强,上手难度大,直到我拍第一张长焦照片的时候才有了很深的体会。当我意识到,我不能在用简单组合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时,就转而开始学习如何回归到不远不近的角度,去「独立」地发现物体,去还原每一个干净的场景。因此即使适应镜头的切换需要时间,但我却不认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并不是什么常用焦段和零散焦段的区别,这只是你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和讲述故事的方法。

2+3=5

抢暗夜紫的过程异常顺利,即使晚进入五分钟都可以拿到首发第一天的现货,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开始进行「2+3 的实践」。

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已经习惯了一年的三倍长焦,一下子又多了二倍的选项,就好像是家里来了一个久未谋面的远方亲戚,经常想不起来有这个人。使用的头半年,打开二倍裁切的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甚至对于三倍长焦的使用也不像之前一般熟练,暗夜紫荣膺我三年以来打开相机次数最少的设备,逐渐开始对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记录的兴趣。这一年间,我经常遇到无论哪个镜头都很难用的尴尬,照片删除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潮州之旅中大部分的优秀素材全部来自于珍妮的贡献,虽然他由于过于手慢拿到新机的时间比我晚了一个多月。

这一年,也是我对 iPhone 怀疑最多的一年。我习惯了裸奔的割手,却没办法在横屏拍照的时候减轻小拇指的压力;也发现了当你拥有最多的武器库,难点就变成了不知道谁是那个最趁手的兵器。在不打大作游戏的情况下,iPhone 对我来说已经从融入生活逐渐变为慢慢走出视野,变成了一个无功无过的设备,普通到不会遗忘,也无法想起。

可是年年焕新已经买了,总不能不换,发布会上对于潜望式镜头和五倍镜的介绍让我重新拥有了看到 iPhone 12 系列发布会时的激动。相比于很多专业人士口中的「五倍并不是常用焦段,一般人的使用场景少到离谱」的说法,我开心的是我终于又「被迫」获得了一个重新观察事物的工具与视角,好不好用不知道,新的就已经足够让我惊喜,这大概也是身为社恐 E 人的优势:感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

到手以后,我开始有史以来最正经的一次对长焦镜头的测试。站在学校门口,我对另一头的建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比划,就有了下面这组照片。

这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品,或者说,只是一张普通且朴素的照片,可对我的冲击是当下可见的。对于有些遥远的事物,我也获得了通过观察和拍摄局部来构建叙事的机会。能让人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兴趣是不容易的,在习惯了两倍与三倍长焦的故事结构以后,感谢一个丝滑五倍长焦的出现让我有了一个方便好用的望远镜,开始了新一轮镜头下对世界的体验。

那么 iPhone 已经停止创新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人对世界的好奇心,用一万块换回来,能算的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智能终端并不是个好聊的话题

不要完美

用户体验实在是个很难评价的东西,当我们习惯了一套思维方式或者操作逻辑,只要其中有让你痛一下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差」。手机已经从一个通话设备,变成了人们手中的智能终端,这意味着它必须智能,必须有花哨的功能,必须能像产品经理一样猜中心中最深的痛点并满足你。所以,我们把这些混淆成一句浓缩:它必须完美。

然而,这是错的,而且是没有必要的。

要融入生活

iPhone 和其他 phone 一样,都曾经或者正在「犯着追求完美的错误」。它们希望能给用户完美的使用体验,于是开始卷电池、卷快充、卷芯片、卷影像系统、卷带给用户的「小确幸」,或者卷所谓的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都没有错,但是也真的没有对到哪里去。

不如我们回归到手机还只是手机的那个时代,它满足的是随时随地语音交流的需要,是一个因为刚需而融入生活的东西。而现在,已经变成智能终端的手机与生活的割裂感却越来越强,在单一的领域走向极致,忘记了总归是要回到生活里,回到我们的手上。

曾经我也用现在看来简直离奇的产品经理的思维来思考手机这件事,觉得只有满足了我们对于不同场景的使用痛点,才是好的智能终端,而现在我终于能够明白,满足痛点到头来也不过只是个能让人叫好的工具,融入日常的生活才能够真的成为一个优秀的智能终端。

既然是融入,就要足够自然,足够无感,让它可以成为你随时可以拿起的工具,也可以随时变成一个想不起来也不要紧的设备。幸运的是,即使近几年已经骂声一片,iPhone 也没有在融入生活这条路上跑偏。没什么大用的息屏显示,随时随地可用的小组件,越来越花哨的 Name 与 Airdrop,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什么新的卖点,更多地是为了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更自然的人物角色,成为一个我们和他人,和世界的交流载体。我仍然能听到身边有人说 iPhone 的拍照最为简单易用,看到有很多大爷大妈在 Today at Apple 里开启傻瓜式思维的使用方式学习,还好,它还是在努力地贴近人,贴近人的生活,这在我看来也是一代又一代 iPhone 最打动人的地方。

牙膏怎样才能挤出来

这是一趴纯粹的题外话,或者说,是边缘的话。

作为一个经历了两个主机厂的员工(其中一家还是行业天花板),我已经非常明白,搞硬件就像治国,任何一个我眼中的小问题都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体验平衡,没有一个是简单一个「改」就能完成的。前些年我们习惯了算力与技术的突飞猛进,忘记了大多数时候这并不是常态。祖传的鬼影能改吗?当然能,改了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不知道,苹果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所以它选择不改,让我们继续谩骂。

曾经的我会认为这是品牌的傲慢,可真的作为参与者见过了一个硬件产品在一代一代设计和迭代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与商业难题以后,我可以理解,一些品牌总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和解决那个问题之间做着它自己的选择。同样的,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拥有在这个品牌和那个品牌之间做选择的权利,我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做属于自己的选择,苹果也一样,就当作是个有个性的人呗!我喜欢这样的人,你不喜欢,也可以大方的走到你喜欢的阵地和人群中去。

那么,曾经大家最为称道的创新呢?

挤牙膏已经是如今对苹果最时髦最有特点的评价。我不认为牙膏好挤,技术储备池和牙膏管其实是刚好相反的两面。当一家硬件公司真的只剩下最后一些可用的技术储备, 那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把技术都堆上去,拿到一次占领市场山头的机会,而当一家公司有充分的技术储备时,才有权利决定是开闸放水还是仅仅打开一个水龙头。一家科技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需要考虑和抉择的因素太多,锤子把很多功能都做到了深入人心,但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手机全面转型为摄影设备大潮流,也没有在商业和供应链管理中经营好自己的话语权,只能成为大家心中白月光式的遗憾。

一个产品如果什么都好,它就会消失。

一个公司如果什么都好,它就会倒闭。

iPhone 显然已经不是苹果如今最受重视最认真投入资源的那个项目,但我能看到苹果依然在非常小心且认真地为 iPhone 做每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决策,这可能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且当前依然很难被模仿和抄作业的地方。

iPhone 就是生活的设备

我家在这几年,已经从一个苹果家庭,变成了一个精致苹果家庭。

珍妮由于锤子停产,被迫转入了 iPhone 阵营,如今已经开始跟我年年焕新。珍妮的老婆诗情因为没有长焦镜头,过去几年时常在拍照竞赛中选择放弃,终于在今年冲上超大杯。我的姐姐终于解锁了拍照的精髓,而姐夫也开始更高频的拿起手机去拍一些从前所谓的「我不用拍照」的瞬间。最有趣的是,我的外甥今年也因为拍照没有长焦,以旧换新了自己的苍蝇绿而成功转身奶绿上岛,开始了自己的二倍裁切长焦生涯。家里的同辈们因为一部 iPhone,一个接一个变成生活的记录者,有人开始了周更 vlog,有人拍出了完美的落叶,有人终于不用在颜值手感和续航之中二选一,有人开始更多的让手机参与生活里的种种细节。我把这个过程,形容为从苹果家庭转身成为精致苹果家庭的过程,而这一切的背后,除了有我一张能带货的嘴以外,就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能够真正融入和贴合生活的设备,是我们重新开始把眼光和视角转移到这个世界是手里最合适的武器。

看看我 13 岁的外甥的摄影水平

探索生活的设备,和生活本身一样,并不需要完美。

只需要,回到生活本身。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4362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