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速递 026 | 通讯回忆录、变频两季扇和新玩意
2023-12-26 17:20:19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8 收藏

社区速递 026 | 通讯回忆录、变频两季扇和新玩意

除了首页时间流和侧栏的精选展位,少数派 Matrix 社区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因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有效曝光,因此我们决定重启 Matrix 周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社区内容、作者投稿新玩意以及社区产品动态呈现给大家。

希望这份「社区速递」能帮你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分享。如果你有任何栏目内容或首页改版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反馈。


本周精选

工具分享

《使用15个月后,再来看看 Arc》是由作者 Nightcanoe 撰写的文章,回顾了作者 15 个月前开始使用 Arc 的经历,也带过了 Arc 在这段时间内的快速更新和迭代。作者因为其独特的 UI 设计追求,试图将 Arc 作为主力浏览器的副手。在体验了包括主打的空间、纵向标签页和背景色主题等一系列特色功能后,Arc 在工作流中的角色终于初步成形。

https://cdn.sspai.com/2023/12/20/6658f2032cde28b4a4f97ba799c4cf9d.gif

《使用 Obsidian 免费建个人博客》里,作者 EvanMiao详细介绍了使用 Obsidian、Github Publisher 插件以及 Hugo + Paper Mod 主题搭建个人博客的步骤。EvanMiao 通过清晰的指南,讲解了从建站工具的选择到发布流程的配置,如果你想免费搭建个人博客,了解 Obsidian 和相关工具的结合使用,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

尽管复式记账常见于企业会计,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文搞懂复式记账原理》accelee 撰写,详细介绍了为什么非财务人士也应学习复式记账。掌握复式记账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提高决策准确性和效率,还能帮助应对生活中的财务挑战。

经验与思考

如何设计2.5G家用内网,聊聊我的选购安装思路》中,作者奕口大锅天上来探讨了家用内网设计的思路,着重讲述了选购和安装的过程。首先是家庭网络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路由器层级、NAT类型以及无线覆盖等,并寻找对应解决方案。文章特别关注华硕ASUS/玩家国度ROG的路由器,并详细说明了升级过程和选择三频路由的重要性,对提高家庭网络速度和覆盖范围提供了实用建议。

关于放松-我的心路历程》是由作者少数Pi大星撰写的文章,探讨了他放松的心路历程。作者回顾了多年来在学校和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经历,以及放松方式的变化。从过去逃避现实的放松方式,以及三年前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思考,到当前的放松方式、强调身体健康对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在 2022 年 9 月,Adobe 宣布以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然而在 15 个月后的今天,Adobe 放弃了收购。《Adobe 放弃收购 Figma,或许来自 AI 的改变比想象的更猛烈》就由作者四喜茶茶撰写,分析了收购终止的原因,指出监管挑战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并通过比较 Adobe 曾收购 Macromedia 的经历,并深入剖析大型收购案例,与最近的微软收购动视暴雪案例进行对比,探讨了监管挑战和公司意愿之间的关系。

多彩生活

2023年,线下实体店买车还是一个好的选择吗?》里,一颗小石子儿分享了自己在 2023 年选择线下实体店购车的经历,从整个购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体店销售的忽悠手段,到购车后的不愉快经历,提出了对于线下实体店购车的一些警醒和建议。

2023总结:每个瞬间成为了我,我成为每个瞬间》是If就是我的年终总结。在忙碌的12月,作者回顾了 2023 年的职业、社交、娱乐、输入输出、记录体系、财务健康、爱用好物等七个方面。文章以独特的小目录形式,详细总结了职业工作、社交娱乐、减少纯玩的社交、长短途旅行、喜剧观赏、出行经历等方面的收获和成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实而多元的个人生活。

《从零开始赴日看一次现地live》是由咲凌分享的、关于首次赴日观看现场演出的攻略和记录。文章旨在整合和更新现有攻略,为首次跑live的朋友提供大致了解。

社区摘要

一派热议

在上期第 135 期一派讨论《[有奖]通讯光阴:回忆智能手机前的时光旧梦》中,共有 72 名派友参与,谢谢你们在这个冬天带来的暖心故事。

Jerrykeepfit (+15) 我记得是上小学的时候,IC 电话卡很流行,路边还有公共电话亭。

父亲去外地工作了,他给我一张 IC 电话卡,告诉我想他了就打他的手机。

因为 IC 卡的费用相对实惠,就难免出现排队现象,我记得我经常去的电话亭那里有个女生很爱煲电话粥,我站在旁边静静等她打完,有时候等得不耐烦了我就去找别的电话亭。

后来随着手机普及,IC 电话都已经销声匿迹了。我上一次看到公共电话还是今年在澳门关闸附近,费用那叫一个贵啊。

好怀念当初拿起沉甸甸的听筒和亲人交流的感觉,按着那硬邦邦的按钮。等待的嘟嘟声。

现在智能手机上拨号的 App 图标依然是📞,感觉很亲切。

所以我更喜欢直接打电话,而不是视频或语音。

Hillsomec (+11) 想起一个故事。读高中的时候我接触第一部手机是家里人淘汰的一部滑盖非智能机,三星 Anycall,具体型号已经忘了。每天我都要坐公交回家,当时正在和班上一个女生处于暧昧期,于是天天分开后就在这部小小的手机上谈天说地。

那天我记得是大冬天,我穿了学校的羽绒外套,把它揣在口袋里。到站后下车走了十来二十步一摸口袋手机没了,我意识到手机肯定是顺着口袋滑到了公交的座位上。(这里感慨当时的手机真是小,滑出来也很难感受到)我突然想到,我坐的这路公交停靠完我下车的站后再开一个长下坡就是总站,于是我撒开腿疯了一样追着它跑,书包头发乱七八糟什么的都不管,直到追到总站,还没等司机说完我就冲上去,发现手机好好地躺在座位上,一把抓起来赶紧回上她的 QQ。

现在和女朋友讲回当时这个事,两个人笑得前仰后合。

找死的兔子 (+5) \(^o^)/ 第一次收到信是姐姐给我寄的。那时姐姐去了外省上大学,一年中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写信就成了最方便的方式。那时我还小,也会给姐姐写一封不长的回信。记得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了任务,要给父母写一封 「家书」。这却让我有些犯难了。对于每天都见的人来说,突然要写上一封信,我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当然后来还是按要求写了一封交差。

在有了自己的手机后,我会和朋友之间频频发短信。有时翻看那时的短信记录,相隔两地的我们在中秋时通过短信文字的描述共享了一轮明月。现在看来,连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说一声,真令人忍俊不禁。难怪那时每个月的话费都要好多,套餐内包含的 100 条短信显然不够用。如今我们都有了微信,但也都成了有了家庭的中年人。逢年过节还会有问候,但不会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说了。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会和高中的朋友们煲电话粥。那时话费是多少钱一分钟来着,记不清了。但是经常会连续打 1 小时以上。有时在通话过程中手机没电或者欠费了,还会借着室友的手机继续打。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沟通更加便捷,方式也更多样化了,通讯费用也显著下降。微信通话想打多久就打多久,但当年那份诚挚的情感我到现在还记得。

古时候有 「惜字塔」,写有字的纸片不会随便乱扔,会集中放入塔中焚毁,古人认为这是敬惜字纸,也是积功德。现在我会定期整理微信的聊天记录,因为真的舍不得删掉。虽然通讯手段改变了,但不变的是情义 (*^▽^*)

目黑 (+5) 说起通讯的变迁,我想起了我曾经和笔友通信的日子。

小时候家里一直订阅《儿童文学》。这份杂志有一个固定的板块,叫 「笔友飞鸿」。读者可以在上面投递自己的信息,寻找志同道合的笔友。我好奇地翻阅着书页边角上的信息,不经意间掠过了一段文字:「金牛座迷糊女生一枚,喜欢码字,是个铁杆樱迷,愿结识你,在友谊的天空一起自由翱翔。」

时至今日,我还能将这段话倒背如流,甚至记得偶遇它时的某种莫名的兴奋感。当年痴迷于文字和动漫《百变小樱》的 14 岁金牛座女孩,怀着试一试的心情联系了相距 1700 公里的另一个 14 岁金牛座女孩,就仿佛打开了一个神奇宝盒,里面藏着缘分的种子。

从此,每个月去校门口传达室是我最开心的时刻。站在蓝色小框装着的一排排信件面前,一眼就能看到那个带着漫画图案的纸胶带封口的牛皮纸信封,想也不用想就可以随手抄起,准是我的。

信有时候只是薄薄的一层,里面藏了一张外地旅行时偶遇的明信片,信封只是为着不让别人看到我俩的悄悄话。有时候则是厚厚一沓,画满了爱心的信纸,夹着她给我录制的 CD 光盘、亲自编织的手绳、新款动漫贴纸。在那个快递行业不甚发达的年代,想方设法在邮资为 1.2 元的信封里面塞下尽可能多的扁平小东西,已经是当时零花钱并不多的中学小孩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在信里,我们聊的内容非常杂。信纸仿佛是一个释放彼此的窗口,很多对现实朋友不敢说甚至不能说的话,在纸上都可以一一写下,因为知道,千里之外的那个人一定是在无条件倾听你的心思和心情。

每当被现实生活的沉重压到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就会习惯性地拿起纸笔写下 「亲爱的小希」。难以言说这份奇妙的友情,两个女孩素未谋面却如此亲密,纸上的自己似乎与常日不同,却又无比真实,明明相隔千里,却又好像参与了对方的成长与青春。孤单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在远方还拥有一份让人心安的温暖。

准备见面的那个晚上,我坐在约好的咖啡店里,抱着铁皮盒子,时不时咬咬嘴唇。尽管已经在纸上和视频里相见了无数次,但现实的见面依旧让我既激动又紧张。神奇的是,当小希的身影出现时,我俩都看见了彼此抱着的大盒子!不约而同地大叫了起来,嬉笑着去看彼此盒子里的信,面对着当年自己 「矫情」 的文风又忍不住吐槽…… 纸上的情感走入现实,竟没有让我有半分尴尬与不适,那份老友一般的舒适与融洽是那么理所当然,顺理成章。

见面后我们自然而然地添加了微信,平时最主要的联系方式也改成了线上。但时至今日我仍然保留着一个习惯,只要去了不同的城市,我都会给小希寄一张明信片。我希望盖着不同邮戳的明信片能将我的足迹我看到的风景都传达给她。

饲养员小茜 (+5) 作为 90 后在小时候还是对大哥大、BB 机留有印象的,只不过当时它们是在父辈的手中,我并没有机会去使用它。后来,逐渐爸爸和妈妈都换上了诺基亚的手机,而对我而言,这就是一台游戏机。我每次都能把贪食蛇玩到填满整个屏幕,同时痴迷于在 FIFA 中带领英格兰队夺取世界杯(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么小的手机屏幕上用按键玩 FIFA 还是觉得很神奇)。

小时候家里有一部固定电话,邮电局也会发放号码簿,上面可以查阅附近居民的电话号码。记得那时候的我背熟了亲戚朋友们家的电话,俨然是一本行走的电话簿,经常得到长辈的夸赞,我心里自然乐开了花。

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堂课老师专门教了我们如何打电话:包括了通话礼仪等等,并且给全班同学布置了课后作业:放学回家后要给班级里的某一位同学打一通电话。我很兴奋地和我的小伙伴交换了号码,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主动打电话吧,虽然很短暂。平时无话不说的两人在电话的两端似乎憋不出什么话来,最后大笑着挂了电话。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难得的童年回忆。

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手机已经是高中时期了。那时 iPhone 已经横空出世,HTC、诺基亚塞班系统的手机也很流行。但是我的手机只是一部普通的老年机,其实是充话费送的天翼手机。由于当时我在住校,所以那部手机是拨打爸妈电话的专用机。而我的同学们已经在用智能机观看篮球比赛的比分直播了,但是当时的我根本不能理解,NBA 如果不看实况直播有什么意思,不过现在的我偶尔也会看看比分直播了。

上大学后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智能手机 —— 魅族 MX2。同时也加入了学校的号码集团,同学间无论通话还是发短信都很便宜。所以那时虽然已经是 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天下了,但我还是习惯于和同学们打电话和发短信。

现在的我,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都退居二线了。大多数的通讯需求都被微信满足了。只有和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辈,我还保留着发短信问候的习惯。这就是我这一代人的通讯回忆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在信息满天飞的今天,我还是会珍惜亲友们的每一条信息❥(^_-)

LavaC (+4) 我小学的时候还有 「话吧」 这种东西,就是一个摆满固定电话的店铺,供给远方打工的人一个拨电话回家的场所,现在的小孩估计是想象不到。

闲情偶拾 (+4)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当时正是流行飞信!我的手机记得是 LG 的翻盖巧克力,每天偷偷的跟初恋对象聊天,流量用完了就用短信怼!

记得每次放学的时候,网络就会拥堵,飞信发出去要好久才能收到。印象最深的是,跟初恋对象发短信发到深夜,感觉很困马上就要睡着了,手机不敢开铃声,怕被父母听见。于是只能开震动放在肚子上,一震动了就马上回信息。哪怕就算这样,也会因为太累睡着了没看见短信,突然惊醒发现初恋发的好几条短信未读,心里直呼不好!

后来读大学以后,迷恋夏普的 sh9020c,求着父母给买一台。但是确实是太贵了,后来买的是 sh9130c,那台手机我真的是非常喜欢,因为身边的同学不是诺基亚就是索爱,记得还有大佬开始用 iphone 了。因为当时这款手机几乎没看见有人用,就心里默默发誓,要是学校有哪个妹子跟我用同款手机,我就去追她!可惜直到毕业都没有发现有人用同款(当然当时正是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时候,整个大学时光可能夏普的手机也就用了一两年)

功能机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机可以存储的短信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会把喜欢的短信存在手机里舍不得删(我存的大部分都是跟对象的甜蜜短信),到最后信息都快存满了,不删除信息的话新信息是收不到的。所以在手机服役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抓心挠肝的选择要删除精选保留下来的短信。后来换了智能手机(我的第一台智能机是夏普 sh7218u,当时被夏普蒙蔽了心智),功能机就丢家里了,后来我妈妈因为手机送去维修,拿我的旧手机用了几天,突然有一天神秘的看着我说,你大学生活还是蛮丰富的哈。

(照片是我的 sh7218u,一直收藏着在,但是 sh9130c 确实是找不到了,大家凑合着看吧)

女口田木 (+1) 赶上了 BB 机末尾的年代,那时候甚至家里都没有所谓的 「汉显」 款。还记得给 114 打电话呼多少号的时候。

后来开始流行过一段时间 「小灵通」,用着固话号码的移动手机,那也是正在开始接触 「手机」 的起源。

初中的时候,手机开 QQ 业务,绑定短信回复,一个月手机短信回 QQ 回了 100 多的话费,甚至不敢和父母说实话是怎么回事。但那个实体 9 键也练就了盲打(当年输入法不会自动调整顺序),甚至还要管有钱的同学借能 「上网」 的 NOKIA 去看 NBA 直播。

当然也见证了初恋的感情,真的是承载了太多的回忆。那部手机里还留有一些舍不得删除的短信内容,但不知道还能否再开机。

高中开始就换了山寨机,当时是一个双向滑盖,往上滑是键盘,往下滑是游戏机手柄按键,虽然从来没玩过那些游戏业不用这个功能,但 2 年的山寨机还是挺有回忆的。

再往后,i9100、iPhone 6 plus、iPhone 7 plus、iPhone 13 mini,到现在还有 80% 电池,下一步 iPhone 16 Pro 见。

PeterJet (+1) (1)大哥大。最早认识的通讯工具,比板砖还大,但是不管是外形还是名字真的很洋气哈哈,后来去台湾玩发现那边居然真的有电信运营商就叫大哥大,又古早又赛博朋克;

(2)IC 卡电话亭。这是后来的工具了,而且有一段时间发现那个 IC 卡包一层烟盒里面的锡箔纸可以无限不计费打电话,也算是个 bug 了吧,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3)传呼机。也有叫 BP 机,一定要别在腰间皮带上露出来,既考虑实用性也要显摆自己有这玩意儿哈哈;

(4)座机。如果家里装了分机,还可以偷听电话哈哈,而且后面还出了那种无线的座机,可以拿着边走边打,也有点像大哥大;

(5)小灵通。只能打市话,我觉得就是个移动座机。在智能机之前,小灵通快灭绝的时候,我还用过座机 SIM 卡加工一下插在手机上,算是 DIY 版小灵通吧。

PS:写信就不说了,用的也超级多,信件真的是一种 「快」 通讯无法比拟的美好形式。

PHSD (+1) 读大学了才有了第一步手机,摩托罗拉 L7,V3 这些翻盖机逐渐日薄西山,滑盖和直板机是潮流先锋。但是当时的资费还很贵,都是校园 V 网,5 元短信包干,联系大部分都是短信。也是那时候养成的坏习惯,聊天都是几个字几个字的往外蹦……

helloleefong (+1) 小时候家境较为拮据,对于通讯工具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和憧憬。千禧年步入初中,电视媒体对手机的广告宣传以 16 和弦 24 和弦铃声为主,固定电话的普及程度在农村也是刚刚推广开来。为了满足更便捷和低价的通讯需求,人们更青睐使用数显或汉显的寻呼机(也称为 BP 机,当时我有幸拥有一个我姐淘汰下来的二手货)。

到了高中后期,小灵通也成为了学生主力选择,当然有财力的可以用到手机产品,当时的手机阵营不止御三家(三星摩托诺基亚),功能形态也百花齐放。我也忘不了利用一整个寒假打工的报酬买了一部诺记的 1110,盲操键盘发短信的欢乐时光。

大学时期是御三家功能机的巅峰伴随最后的辉煌,智能机崭露头角,联发科的山寨机也以各种形态挤入社会。

大学毕业后,终于进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也在科技市场入手了一款当时多数人的智能手机的启蒙品牌 HTC(机型是 Wildfire s)的水货手机。

千禧年后的第一个十年左右是功能手机的天下,手机形态主要在小型化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而第二个十年周期则是智能机的江湖,形态从依托 「网」 的基础上去做加法。那么后续的十年或更久,会演进到什么状态,我们拭目以待。

yaska (+1) 写信。高中考上了其他学校,和初中的伙伴就只有邮件联系,当时学校门口的大桌子上全是学生的信。有时为了节约邮费,还学会了在邮票上涂一层胶水,对方洗一洗,去掉章,还能再用几次。

大学的时候,有了电子邮件,能和更多的人聊天。不同于现在能随时收邮件,只有在家里才能上网,而且一个月只有 80 个小时的上网时间。所以用 foxmail 把邮件收下来后就断网,然后一封封写回信,再拨号发出去。记得有一次和一个人争论西方把 「龙」 说成邪恶生物是不是在污蔑中国,断断续续写了好几个月的邮件。

机数派 (+0) 诺基亚 7260 是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接触的手机,爸爸在外面工作,为了方便随时找我妈妈,特意给她买了这个手机。但是我妈还不习惯带手机,总放在家里。于是上学,我总偷偷带去学校,在同学的帮助下,开通了流量,一开始还是用的网页版 QQ,刷新一下才能看到是不是有新消息,后面才知道可以安装 QQ 手机版,然后开始在学校跟天南地北的网友聊天,上课的时候手放在抽屉里盲打,然后拿出来看一眼,再发送。而且还网恋了几回。虽然有可能对方是一个抠脚大汉。诺基亚 7260 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移动互联网,才发觉原来脱离电脑也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hap (+0) 说个比较特别的吧,初中 - 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网络还是在介乎于拨号和 DSL 之间,好像 ADSL 还没普及的时候。那个时候暑假自己捣鼓一些黑客软件,当时用了一款叫冰河的软件(记不清是恶意木马还是远程控制软件了)。因为当时病毒和木马还比较猖獗,大家的防护意识不够,本地 IP 一搜索,就能看到很多中招主机。其中链接上了一个主机,从而发现了电脑主任的很多小秘密,有时候也会做一些恶作剧,比如控制键盘打字,打开光驱开关等。后来和机主建立了联系,得知是初高中在一个学校,当时因为高考是综合卷,要用到初中的书,还和她借了很多旧教材。她居然将此经历写成了作文并获奖。

之后回到学校,恢复了传统的笔纸信函通信,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如风如光 (+0) 诺基亚 6230i,S40 操作系统,可以运行 java 程序。记录了我美好的大学时光。当时后台挂着 QQ、播放着《本草纲目》、看着 TXT 小说(浏览器也可以看起点,但看不起)。

支持红外,和同学的索爱面对面吃顿饭的功夫才能传一首歌。支持蓝牙,可惜到淘汰也没能用上 —— 蓝牙耳机实在太贵了。

没记错的话是 BL5C 电池,坚持用座充而不是万能充,出门随身携带两块电池,有次用它看了部《独立日》耗尽了三块电池的电量。

当时在淘宝还是 ebay 上买了个外接摄像头,立刻有了 「长焦」 镜头,军训、运动会等场合大放光彩。

诺基亚官方的 PC 套件不好用,通讯录没法导出编辑,有次想要批量整理通讯录,只能把两百多个电话号码一个一个的抄写在纸上折腾。

她的蓝 (+0) 我是九三年生,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来深圳,当时父母给了我几张没钱的 IC 卡,有几次我试着往街上的电话亭插卡拨号,没成功,其实当时也不记得谁的号码。

过了几年,想尝试写信,第一封信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寄给我暗恋的女孩。

初一的时候,终于有一台自己的手机了,其实是我在街上捡的诺基亚 3100,小彩屏,可以下载 Jave 小游戏。

在后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高一用上了我妈传承给我的诺基亚 3230,高二用我爸传承给我的索尼爱立信 s500i,高三买了索尼爱立信 mt15i。

以前书信和短信的时候,每个字都要斟酌,每封信每条短信都想好好保存,只不过互联网发展很快,移动互联网也快,现在一条几百上千条的群聊,已经让信息不再感到稀少和珍贵了。

花笙 (+0) 上大学那会用的还是索尼爱立信 K310,晚上用那个小屏幕看鬼吹灯,看到手机没电,看了看下铺的同学还在看手机,问他几点了,告诉我,快睡吧,四点了,再不睡天就亮了。

也不知道当时怎么那么大瘾

TayllenFull (+0) 从小学到初中,和妹妹在同一个学校,我们两人共用同一部手机。当时的非智能机,最常用的沟通方式还是一条条地发短信(当时 18 元的移动套餐还有 100 条短信额度呢)。

和一位好朋友的短信沟通还喜欢用英文编辑。遇到不懂的,就翻开我的汉英词典临阵磨枪。现在家里还摆着旧手机,和我那本破破烂烂的词典,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真的舍不得丢弃。

mochi (+0) 写信。信是一种可以把时间封存的载体。

08 年初中的时候我还在追韩国爱豆团体,在娱乐杂志上看到交笔友的信息,我尝试给其中一个外省的女孩子写信,差不多一个月之后收到了她的回信,于是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笔友。寄出省的邮票需要 1 块 2,我们都尽可能往信里多多放东西,除了信件本身以外,还有爱豆的照片(私印,当时版权意识薄弱)、手抄的歌词、小小的可以挂在手机上的吊坠、大头贴等等。跨省信件流转的时间太长,一个学期我们最多来往 4~5 封信而已,但是每次去传达室翻信件的期待和快乐我现在还记得。

上高中以后和最好的朋友分隔两地,虽然可以发短信但总感觉写信可以说得更多,我们大概一个月来往 4 封信,在里面写上对学校生活的吐槽,对未来的憧憬,对彼此的想念。上大学以后,地理上我们被分隔得更远了,一开始写信,后来快递变得更快更方便了,我们就开始互发快递,把自己所在城市的照片、明信片还有些小玩意都寄过去。

去年搬家的时候我收拾出了一大盒信,一个人坐在地板上看了一下午,看到笔友说要搬家了以后换地址了就逐渐断掉了联系,看到好朋友大学时候的来信里说北京真是太干燥了没法待将来一定要去上海(她现在确实在上海定居了),看到某天重逢的幼时的玩伴后来寄来的问好的信件(女孩子们真是太美好了呜呜呜),就好像我人生的一部分也永远地被保存在这些信里。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2023 年你最不后悔购买的X件产品?》,欢迎来聊。

作者的新玩意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王百顺BS:第三方Joy-Con手柄魔派双子星二代HD旗舰版

  • 入手渠道:淘宝
  • 入手价格:369

第三方的 switch 手柄用过不少,但之前还从未想过用第三方的 joycon,最近频繁在各个 app 看到这个双子星二代(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一代),犹豫再三决定试一试。有 HD 和 S 两个版本,主要区别就是:HD 版用的是 ALPS 线性马达、欧姆龙机械按键以及白色外观;S 版用的是转子马达、凯隆机械按键以及蓝紫外观。S 版比 HD 版便宜一百块。

买 HD 版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因为震动,只是想要个白色简约外观,我的 joycon 也是白色的。至于震动只能说比较接近老任的手柄但是还是有些差距,即使马达硬件是一样的,但算法调教方面还做不到一致。

先上图:

换上之后比原本的 joycon 宽了不少,厚度也增加了将近一倍,以前的收纳包保护壳肯定是用不了了。

换上双子星手柄后的样子

厚度大概是 joycon 的两倍,宽度大概是 joycon 的 1.5 倍。

和 joycon 对比

加厚的手柄有了一个手抓的握把,手持的时候更方便抓握,比 joycon 的平面要舒适了不少,背后多了一颗按键,我习惯性的把各种手柄的背键映射为按下摇杆「L3/R3」的操作,我比较的反感按下摇杆这个操作,让原本就不太容易精准操控的摇杆更是雪上加霜。

手柄背部

手柄变宽了之后按左摇杆上方的「-」键和右摇杆上方的「B」键要方便了很多,不太容易和摇杆打架的,之前玩王国之泪使用「-」频率还挺高的,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左手握持手柄拇指恰好搭在摇杆上就非常合适,到右手这边就比较难受的,甚至还不如 joycon。

原本握持 joycon 拇指用来 ABXY 键,稍微移动就可以用拇指关节的位置方便的操作摇杆,而双子星这个拉大了摇杆和 ABXY 键的距离并且摇杆的蘑菇头要更高一些,在没有普通手柄的牛角握把的情况下就很别扭。要么拇指大幅弯曲用指腹操作摇杆,要么手掌弯曲到一个别扭的角度以让拇指关节可以把摇杆推到做下↙的位置。目前我还没找到一个舒适的角度。

按键方面比起 joycon 的手感就有很大优势了,机械按键手感很清脆但又没那么硬,连续玩一个多小时也还好,在游戏手柄刚开始使用机械微动按键的时候我就尝试过,那个时期的机械按键手感还偏硬用时间长了拇指手酸,现在这个好多了。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出门我肯定还是会带 joycon 而不是这个 「大块头」,它比较适合在家躺床上或者靠在沙发上的时候使用,至于电视模式那肯定是使用 pro 手柄 / Xbox 手柄这种形态的手柄啊。

@阿东不要说话: 米家直流变频两季扇

  • 入手渠道:拼多多(百亿补贴)
  • 入手价格:664

前段时间在一派话题广场上有过冬季取暖的讨论,我回答的是主力取暖设备为中央空调 + 空气循环扇,辅助取暖设备为米家直流变频两季扇。现在则是我购入这款产品经历的第二个冬天,我渐渐发现,随着气候变化,这台两季扇已经逐渐成了我的主力取暖设备。

我购入这台两季扇的初衷是为了弥补中央空调制热效果较差的问题。由于购买的是精装房 1,开发商安装的空调出风口设计并不合理,在制热模式下热空气上浮,需要持续吹风 1 小时左右体感才能有明显升温,因此在搬家前我就开始考虑为每个房间补充取暖设备,分别购买了踢脚线取暖器和这台米家直流变频两季扇,而在实际使用中,这台风扇的使用频率已经超过了空调。

冬季零上时开 28 度恒温模式在卧室足矣  

这款两季扇是典型的塔扇设计,外观难得没有采用米家的传统白色,而是黑色机身 + 黑色镜面式的触控面板。机身内有一块陶瓷发热体,凉风模式下发热体断电并转至出风口的侧面,热风模式下通电加热,并转至风扇和出风口中间,简单直接地加热空气、吹出暖风。原理很简单,但效果十分不错。

陶瓷发热体一眼可见,但日后清理难度应该不低

先说说最近这段时间的取暖体验,我所在的城市是典型的苏南地区,冬季零下的时间屈指可数,室内通常最低也有 5~10 度左右,因此最大功率 2200W 的陶瓷制热体完全够用了。目前两季扇放在卧室使用,卧室面积大约是 4.5mX3m,恒温模式下暖风的送风距离接近 2 米,旋转角度最大 150 度,放在长边墙中间位置,基本可以实现整个卧室的暖风送风。陶瓷发热体的升温速度也很快,基本开机 2s 左右就能吹出热风。

与空调相比,两季扇的送风角度更大,且由于热空气上浮的原理,两季扇吹出的热风能够自下而上更加均匀地覆盖整个房间,体感升温效果更好;与踢脚线取暖器相比,由于促进了空气流动,两季扇能够更快地带动全屋升温,在洗澡 20 分钟前打开两季扇,进去脱衣服就不觉得冷了,而踢脚线取暖器周围的升温速度虽快,但热量似乎是由热源向四周缓慢辐射的,需要开上 40 分钟卧室才能有显著的整体升温 (除非再给它配上一台风扇?)

比空调定时要智能多了

智能化方面,米家产品的自动化优势更是明显,我给这台两季扇设置了冬天起床前以睡眠模式制热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冬天早起的困难度。

至于夏季冷风模式,其实就是普通小米塔扇的使用体验,风力足够,但可变角度和风力远不如米家的空气循环扇。

那么,为什么选择这款两季扇而不是暖风扇 + 塔扇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纳了,单独购买风扇 / 取暖器的朋友们可能有类似的体验,每当换季,这些电器的收纳就成了大问题。而两季扇的好处就是几乎不用收纳,甚至随着现在天气趋势的变化,两季扇几乎快变成了四季扇。11 月初的时候我这里的最高温度一度逼近 30 度,我甚至还在使用风扇的冷风模式,现在刚闲置不到一个月,就已经需要开启暖风模式了。

从价格上来说,一台六七百元的两季扇比一台塔扇和一台暖风扇加起来的价格还要贵一些,但考虑到收纳空间和使用便利性,两季扇仍是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当然,这款两季扇也并非全无缺点。在我的个人使用体验中有以下负面感受:

  • 夏季开最大风量常会出现报错停机情况,直吹风模式只能开 7~8 档使用;
  • 机器的噪音并不算大,但相较于空气循环扇、取暖器而言还是要高一些;
  • 镜面的触控面板积灰十分明显,且擦拭时容易误触;
  • 机身出现过几次无法转动的情况,手动助力 / 重启后解决;
镜面触控和把手区域很容易积灰

以上是我对米家变频直流两季扇的使用体验,重点是近期用于取暖的新体验,可能更适用于和我同处江浙沪地区的小伙伴,对北方暖气覆盖区域,这款产品可能就显得就有些鸡肋了。

@胖鱼要进步:Contigo 原装替换杯盖

  • 入手渠道:淘宝
  • 购买价格:36 元

养生派喝水女孩又来了,这次依旧带来了关于水杯的高性价比小物件。

前段时间换季后,我就把一些春夏用的凉水杯都彻底清洁了一番,准备放入收纳柜来年再用了。收拾的途中,我发现几年前买的星巴克圣诞款 Contigo 水杯的杯盖处有了一些破损。主要破损处在于这款龙口杯的按压软管处,因为我的暴力清洗,软管韧性有些消失,所以现在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痕迹,但是并没有没耽误正常使用。

本来前段时间的大促期间,我是有犹豫要不要再重新买一个 Contigo 龙口杯的。因为 Contigo 的吸管杯一直被家长们诟病不好清洗,所以凉水杯的话还是更倾向于龙口杯。但是现状在于,目前我还在使用这个水杯其他地方都是正常的,只是单纯的杯盖出水口这里出现了一点点破损。这种情况属于无伤大雅,但是对于强迫症来说,就总会惦记着那一点点破损。

后来无意间逛小某书,在评论区捕捉到了「替换杯盖」的字眼,于是我就在购物软件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确实会有相关款式的 Contigo 替换杯盖。有第三方的替换杯盖,也有原装水杯替换下来的杯盖。价格也不贵,从十几元到都四五十元的都有,相比直接买一个新水杯而言,或许替换一个原装新的杯盖更有性价比。

一般原装替换下来的杯盖都是店家自己留存的,或者没有配对合适的。如果是颜色比较好看的杯盖,价格就会略微高一些。因为我本身杯子主题色是圣诞红,杯身的图案其实涉及到的主题是并不明显,所以替换杯盖我就选了个不是热门色的换色,算上各种优惠,只用二十几元就拿下了新杯盖。

杯盖到手后整体检查了一番,确实是新的,可能略微有些灰尘痕迹。按压的清脆感也非常明显,LOGO 等标志也跟我之前的杯盖一模一样。把杯盖套在旧杯子上,整体也没有太明显的违和感。拧紧都是完全可以正常使用的,也没有漏水等情况。

之前的红色原装搭配的杯盖也被我替换下来,依旧也是可以用的,只要我不介意那个裂痕。但是目前来看,用黄色杯盖搭配也是完全可以当成一个新杯子来使用。算是对水杯达到物尽其用了。

当然网上还有很多其他颜色的原装替换杯盖,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挑选与搭配。整体使用下来,我个人是觉得性价比还蛮高的,既没有说完全浪费,也拯救了一个差点当作废物扔掉的完好水杯。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85362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