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向大众公布行车数据,泄露用户隐私了吗?
2023-12-30 09:2:19 Author: FreeBuf(查看原文) 阅读量:4 收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近日,一辆理想L7汽车在广州清远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在抖音、微博上引起广泛关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汽车行车数据归属权”的大讨论。

12月21日,一辆理想L7汽车追尾一台低速蠕行并跨越车道的大货车,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24日晚,理想汽车官方公布事故视频称,碰撞前3秒,车辆在时速178公里时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车辆以96公里的时速追尾大货车。理想汽车还公布了事发时的相关视频。因此,目前该交通事故的原因是“车辆超速”。

因为有行车数据佐证,理想汽车可以自证清白。但该事件并未就此结束,反而引发了诸多理想车主的担忧,即在没有经过车主允许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发布车辆行驶数据,这样的做法是否属于侵犯用户隐私。

不少车主表示,这不仅仅是理想汽车的问题,而是所有智能汽车存在的通病,特斯拉维权事件就曾引发“是否侵犯用户隐私”的大讨论,而今又轮到了理想汽车。

25日,理想汽车相关人员回应,配合相关部门要求,协助读取车机行车记录和EDR数据。但车主对于该回应并不买账,质疑为何要面向公众发布行车数据。有位微博网友提出疑问:我究竟买的是车,还是一个监控我的工具。

车企能不能公布汽车数据
智能汽车时代,数据成为关键。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下汽车产品形态从传统的出行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使智能网联汽车除车辆本身数据外,还包括城市交通数据和用户个人数据,车辆将成为产生与连接海量数据的中枢。

对于如此庞大的数据,车企是否有权利进行调取并对外公开,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仅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车企为了摆脱交通事故的责任,往往会选择公布车辆行驶数据来自证清白。从之前的特斯拉维权事件,到今天的理想汽车事件,公布数据已经成为车企的重要手段,甚至有一锤定音的效果。

但问题是,车企真的有权利这么做吗,某个行为成为行业常见做法后就真的合法合规吗?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在公共平台发布车辆行车数据,已经肉眼可见地引发了车主们的愤怒:我的数据我做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任性”的车企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律师怎么看

极目新闻记者针对该新闻向律师进行采访并求证。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分析认为,用户是车辆的所有者,车企在售后所记录的所有有关车辆、用户的数据,除双方另有约定以外均应当属于用户,由用户决定数据的使用。车企公布的车辆行驶数据等视频信息,必须经过车主或其继承人、代理人等同意,如果私自发布,涉嫌侵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

‎“回归到本案,如若理想汽车私自发布车辆数据和视频,那么车主及其亲属可以收集相关音视频、照片等证据,以侵犯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等理由对车企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付建说。

云南刘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文华则表示,理想汽车公布的监控视频,仅涉及车外行驶录像,不含车内私密空间的监控录像,仅有少量驾驶操作的电子记录信息,并不明显涉及车主隐私。不过,他也表示车主对自己的汽车拥有物权,即便是对车辆进行外部行驶监控,以及对车辆的行驶数据进行电子记录,也应当征得车主的同意,否则就是对车主物权的侵害。

数据归属权不清晰是核心原因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安行业专家表示,智能汽车之所以敢这么做,并非是“不懂法”或“肆意违法”,支撑车企“任性”公布数据的核心原因是“智能汽车的数据归属权”尚未完全明晰。“法无禁止即可为”让车企在面对不利情况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公布车辆行车数据。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中规定了凡是涉及车主、驾驶人、乘车人、车外人员信息的,或是一旦泄露或非法使用可能造成人身、财产安全的个人信息数据控制权均归于个人,包括车辆行踪轨迹、音频、视频、图像和生物识别特征等,车企不能私自公开。对于其他行车数据的归属权没有做清晰的界定,只是划分了汽车数据处理和处理者的范围。在此次事件中,行车数据并未涉及驾驶人员和车外人员,也不会对车主造成人身财产安全,那么车企是否就可以公开?

信安标委发布的《汽车采集数据处理安全指南》间接补充了数据归属权的划分,规定汽车制造商应对整车的数据安全负责,掌握其生产的整车所含各零部件采集、传输数据情况,对零部件供应商处理汽车采集数据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并将汽车采集数据向外传输的完整情况对用户披露,但是对于行车数据公布是否违规也没有明确说明。

我国颁布的《民法典》对于隐私也有相应界定,其中第1032/1034条的描述: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的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因此涉及车主的信息肯定是属于个人隐私,但是理想汽车公布的行车数据并不涉及具体个人,也没有相应的生物识别信息或其他“联系方式信息”,那么车企操作还侵犯用户隐私吗?

FreeBuf粉丝交流群招新啦!
在这里,拓宽网安边界
甲方安全建设干货;
乙方最新技术理念;
全球最新的网络安全资讯;
群内不定期开启各种抽奖活动;
FreeBuf盲盒、大象公仔......
扫码添加小蜜蜂微信回复“加群”,申请加入群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246802929581941&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0NjgyMA==&mid=2651253288&idx=1&sn=4024a1cdd31cf2d17c6fa5febfc6666d&chksm=bcb56372740eadc35503e036766c2d9bfd467b91978f490c7f8a07f7afa91169958bed8cd2ec&scene=0&xtrack=1#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