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多一度思考。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说来也已经很久没有在少数派发文章了,原因大约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总结一点就是这一年来在不停思考所谓的时间管理到底是什么,以及回顾自己在时间管理上走的路,在这里就小小总结一下吧。
我最初接触时间管理大约是博士二、三年级的时候。博士一、二年级过得非常颓废,长时间找不到科研的方向和生活的目标,有一段时间每天就看无聊的综艺节目度日,然后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后悔。此时我发现了「少数派」这个社区,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踏入时间管理的征程。
刚开始接触时间管理的时候充满了斗志,看到那么多方法、工具、成功案例,有一种我要是都学会了我也能成为 Elon Musk 的错觉(笑)。
然而道路是坎坷的。两年多来我尝试了不知道多少种方法和 app,不知道 restart 了多少回我的 GTD 系统。我肯定是没法成为 Elon Musk,还在努力挣扎博士毕业。虽然如此,我觉得这两年的探索还是让我成长了很多,比如最直观的就是我现在再也不看综艺了,大多数时间也很清楚自己需要干什么。另外体会到了时间管理其实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实更是一个心理问题。
不得不说我的工作性质就是拖延和计划性弱的丰厚土壤,我需要对抗的挑战主要有:
作为一个博士生,外加我的导师资历比较老不太管我,所以我的生活缺乏 structure: 不仅是不需要朝九晚五,甚至不需要每天都去实验室。外加我住的地方又比较远,通勤的话每天加起来很容易就接近 2 小时,所以我也经常尽可能的在家工作节约时间。
作为一个参与课题比较多的博士生,我面临着多任务的局面。多个项目要同时推进,怎么合理安排时间就非常重要。很「不幸」的是,我又是一个有很多爱好的人:弹钢琴,画画,做手帐,写字,无一不需要花费时间。
科研无止境。不像工作中的许多项目有明确的时间节点,科研的大多数时间是探索式的,除了「发表这篇文章」,「博士毕业」之类的非常模糊的 deadline 以外,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悬在头上的 deadline。这也导致了很容易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浪费时间和拖延。
我希望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达成的目标是:
这个比较现实,希望通过实践管理进行长时间的规划,实现长远的目标。
这个说的有点大,但其实就是为了追求那种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觉得「今天没有白白度过」的满足感。
完成目标有三大阻碍:拖延,任务过于复杂规划不力和工作中面对的各种诱惑。经过实践我觉得时间管理在对抗这三大阻碍上是有效的,也就可以帮助我完成目标。
已经有无数篇文章和书籍讲所谓的「战拖」。但对我来说,当我在做喜欢的事和特别重要的事的时候,我不会拖延,时间流逝我都注意不到。所以我认为「拖延」只是一种大脑的提醒机制,提醒你这个东西你不喜欢,这件事情重要程度没有那么高。不过工作中总是有一些不享受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时候就很容易引发拖延。时间管理可以帮助我消解掉一些做这些事情之前的抵触情绪,而这个抵触情绪一般是导致拖延和效率低的罪魁祸首。
一个科研项目短则三个月,长可以达两三年。虽然很少有人能规划两三年后的事情,对复杂任务的提前规划在这些长项目中还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了项目长期规划之后,时间管理的手段可以帮助把这些任务细分到每日可做的小任务,进而一步步逼近目标。
社交网络,音乐,视频,甚至是 wikipedia 都可以成为诱惑之源(或者 Internet 就是诱惑之源?)。时间管理方法比如番茄钟可以辅助抵抗这些诱惑,减少时间在这上面的浪费。
然而经过实践,我发现时间管理是无法解决「不负人生」这一诉求的。其根源在于「不负人生」这一追求本身就有问题。
我是一个特别容易自责的人,白天如果效率很低的话,睡前就会花很多的时间责备自己不珍惜时间,做了太多无意义的事情,工作进度缓慢等等。甚至有时候在效率已经蛮不错的情况下,苛责自己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是我追求「不负人生」的底层原因。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很难保证每天每个时刻都无比高效。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能高效沉浸在脑力劳动的时间大概就在 4 小时左右 1 。就算有一天从早到晚都非常高效,这样的日子也没法持续太久。我觉得我的极限大概就是连续三天高强度工作 6 小时,第四天必然得「报复性颓废」一下。更不用说生活中真是充满各种「惊喜」和「惊吓」,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完全死板的计划几乎很少是行得通的。
通过实践我越来越意识到,其实这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不负人生」背后隐藏着我的完美主义倾向。虽然完美主义在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让我充满斗志,不断进步,但也无形中给我套上了枷锁,让我很难对自己满意,进而产生挫败心理,影响我的睡眠等等。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需要的是消解对这个追求的需要 2 。
几年下来我尝试了很多工具和 App,先列举一下我的失败工具合集。
在刚开始尝试番茄钟的时候还是很管用的,计时器有效的缩短了我开始进行一个任务所需的 launching time,25 分钟也给我一种「有盼头」的感觉,有利于对抗对一些不想做的任务的消极情绪。不过新鲜感过去之后发现在实际操作中,25 分钟定时会打断思路,而如果定时设置长一些呢,这种「有盼头」的感觉又会减弱。现在只有在非常不想工作但又必须工作的时候我会开一个番茄钟帮助我进入状态,但一旦在工作状态中就是不使用番茄钟的。
GTD 应用我尝试了不少,Todoist,Omnifocus,滴答清单都曾是下了一番功夫研究使用方式并进行了配置的。现在依稀记得各个软件大概坚持使用都不超过三个月。GTD 对我的一大挑战是整理。作为一个桌面都经常乱到没眼看的人,整理收集箱真的太痛苦了。长时间不整理的话又是一团乱麻,无法发挥这个方法的作用。尤其是 Omnifocus 里功能更加强大,反而更加重了我的使用负担。一段时间收集箱有些乱之后我就会觉得压力很大,渐渐地使用这个工具反而成了一种任务。于是不过多久我也放弃了。
熟悉时间管理领域的人都知道时间记录这个方法,最早有俄国科学家柳比歇夫提出。时间记录旨在通过记录每天每个时段做的事情,发现在时间利用上可以改进提高的地方,并且逐渐掌握自己对于各项任务所需时间的估计,进而提高计划的可实现性。还有一个进阶的是进行精力记录,不仅记录每个时间做的事情,还有做的时候的状态。精力记录可以发现自己那段时间的状态最好,从而调整自己对工作的安排。
然而这两个记录方法上有两个痛点。第一个是记什么的问题。除了纠结生活琐事记到多细节以外,我经常一个时间段干多件事情。比如我的代码要跑很久,此时我就会一边观测运行结果一边进行一些别的工作,但是现行的记录工具很少有提供多任务同时记录的。另外一个就是使用上还是非常不方便,这两个记录在方法上主要都是以手工为主。时间记录形形色色的 app 很多,但大多数都要手动启动和关闭计时器,这是非常容易忘记的事情。精力记录我只采用过纸笔法。而且这两个方法都需要比较及时的记录,否则很容易忘记具体的时间和当时的状态,但在工作的时候也经常有被打断的情况出现,很难做到及时记录,所以坚持难度较高。
我现在还在使用的总体上比较有用的工具是:
从去年开始做手帐,最初只是非常简单的每日 todo list,外加时间块式的计划(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到今年开始尝试 bullet journal,虽然还是会「空窗」但是总体坚持情况不错。尤其是今年开始 bullet journal,我采取了自己画版式的方式,既可以画画,又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活,一箭双雕。而且自己画画还是蛮花时间的,所以也不忍心自己辛辛苦苦画的本子空着不用,所以开年第一个月坚持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也是在一月,我开始尝试一种 Plan vs Reality 的模式,这是我在 《深度工作》 这本书里读到的。每天早上规划出今天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包括休息一类,类似于一个你心目中的 perfect day),然后随着一天时间过去,不断更新真实的每个时间段在做的事情。这个方法不仅有一般时间块计划的好处——即减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另外一个好处是培养我接受计划是会不断变化的现实,从而可以帮助我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这是两个我用于抵抗诱惑的 app。Forest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我现在是在不工作的时候也经常把 Forest 开着,减少手机使用,减少各种「刷刷刷」。Timing 是一个有那么一些「花哨」的软件,但是经过一些努力可以在上面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看着他们每天学习进步会觉得非常受到激励。另外这个 app 有直播学习功能,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努力,但因为我学习的时候一般都开着 Forest 所以没尝试过。
我有很多朋友都很困惑为什么你会喜欢看那种学习视频,不就是一个人坐在那里要不写字要不打电脑么?哈哈哈,但这种陪伴的感觉的确非常能激励我。尤其是我经常在家工作,有一个视频里在学习的人也会减少这种孤独感,从而辅助目标的完成。我喜欢的 Study with Me UP 主有:
虽然在失败工具合集里我提到了时间记录,但是我还没有完全放弃!如前所述,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时间花费记录没有进行下去的原因是操作过于复杂。在我看了一个 NFC 进行时间记录的视频 以后,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转机。在解决记什么的问题上,我只把我记录的类型分成了有限的几块(包括学习、工作、兴趣、日常、运动、拖延、娱乐、休息),多任务时我选择最高效的那个类型进行记录。
虽然看起来和时间管理毫无关系,但是冥想有助于我清理大脑中的纷繁思绪,减少对自己的苛责,采用更「当下」的生活态度,进而提高效率。我使用的 app 是 Simple Habit。这个 app 提供了很多种冥想的场景,比如 focus(专注),anxiety(焦虑),sleep(睡眠)等等,另外还有一个 on the go 模块,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和拥有的时间安排冥想。我最喜欢的是通勤的时候打开 simple habit,选择 commute(通勤),既是一种放松,通勤路上也不会那么难熬。
这一年多来在试过了各种工具之后,最终我发现时间管理的核心其实并不在工具,而是在心理。
去年一年我的身体也不太好,经历了两次手术,深刻体会到了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吃健康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培养运动的习惯,不要久坐,不要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虽然看起来和时间管理相距甚远,却是一切的基础。
不过也是因为身体的问题,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时间就是金钱」。很多人知道这句话但是真正把时间当金钱看待的人少之又少。真正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会更容易抵挡住诱惑,更具有计划性。
没有一个人可以每天都把时间精确规划到每一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也没有人可以当工作机器,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工作机器也并不是我希望过得人生。人生不仅仅在于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有时候 kill time 也是很令人开心的。俗话说「劳逸结合」,合理的 kill time 还有助于自己精力的恢复,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人的精力有限,我有一个网友说的好:「看书多了画画就少,画画多了弹琴就少」。知道自己当下最重要的事,并根据此果断放弃掉一些暂时不太重要的事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有时候的确会有一种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太不够用的感觉,这时就要想想是不是有些事情可以放到以后再做呢?
工具是用来帮助我的,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工具的奴隶。一天没有好好的用时间管理工具并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天接着用就是了,缺一天的记录或数据的确很遗憾,但如果因此就渐渐放弃使用只会更遗憾。
这大概就是这两年多来进行时间管理实践的一些体悟啦。我觉得路程上有很多失败的尝试,但他们还是帮助了我很多,以及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也希望大家在时间管理的道路上发现自己,渐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
封面照片来自 Fabrizio Verrecchia on Unsplash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你的每多一度思考,都值得被好好整理参与 征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