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Windows 的失败,是傲慢还是必然?
2024-9-29 11:20: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5 收藏

All in Windows 的失败,是傲慢还是必然?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由几位朋友的私人播客的语音记录,经转化和资料补充之后成文;由于文章主体仍是播客,内容不免有纰漏和不妥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严肃斧正,感谢。

感谢少数派 @WangMT,酷安 @T小皮,酷安 @s_log,酷安 @冰清tsin,酷安 @MinatoXeon,酷安 @二岩猯藏,酷安 @天動瑠依,酷安 @Akiri_Nakoha参加讨论;

感谢少数派 @WangMT 制作头图;

感谢 B 站 @中庸电视 对 win CE/PDA 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讲解,以及 B 站 @C8_king 对 Surface Duo2 的体验锐评。

闲话少叙,让我们开始吧。


微软是全球久负盛名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出色的生产力软件、游戏业务、云存储解决方案和系统解决方案享誉世界。Windows 系统从 MS-DOS 之下的桌面环境开始,走过近四十载光阴,成为世界上市场份额最大的桌面端操作系统。

截至写稿当日(2024.1.25),Windows 操作系统市场总份额高达 72.79%,相比之下竞争对手 macOS 只有其不到四分之一。对于大多数不懂电脑的普通消费者,桌面端的操作系统,有且仅有 Windows。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手机与平板市场呢?

——Windows 的占有率分别为 0.01% 和 0.02%。

可能对手机市场关注多一些的朋友知道曾经大杀四方的 Windows Phone,年龄更大一点的朋友知道 Wintel 联盟的低价平板和 Windows CE,再以前可能就是 WM6.5 和蛮荒时代的 PDA 了。0.02% 的平板市场占有率可能并不准确,可能并没有算入诸如二合一之类的设备,但 0.01% 的手机市场占有率确实无可置疑,或者说,没有必要质疑——已经死亡多年的巨兽,终将会被遗忘。

这篇文章将从两个设备范畴简单聊聊,坐拥如此庞杂资源与技术的微软,为何生态梦,多形态设备梦却总是触不可及——All in Windows 的失败,是傲慢还是必然?

第一章 彩云易散琉璃脆——掌上 Windows 今何在?

第一节 虚假繁荣——UMPC 与 PDA

UMPC,Ultra-Mobile PC。虽然知道这个词的时候我还是一个看科技画报的小学生,但从那个时候我就察觉到了这个词背后人们对于便携计算的理想,也因此会有了索尼等厂商的伟大尝试,即便受限于技术它们往往又贵又难用,也做不到什么事情。

然而,人们的确是希望将计算机的生产力凝聚在更小的设备上,如同在那时购买上网本的一部分人群并非冲着低价,而是希望有一台更小的 Windows 电脑。甚至我爸曾经也有这样的理想,在一次逛电脑城的过程中,他就被索尼柜台上那台可以揣进口袋的 VAIO P 深深吸引,并最终买下了它。

第一代 VAIO P,UMPC 的代表之作,图片来自网络

VAIO P 在我看来已经是一台 Windows 设备能接受的体积下限,比它更小的设备在很多时候光是键盘就难以让人忍受,例如我爸曾经还有一位用着真・UMPC 的同事,现在看来那机器的大小比如今的 GPD 早期机型还要小一些。

而当我回望历史的时候,发现人们对于便携计算理想的追求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无论是世界上第一款冠名为 PDA 的苹果牛顿,还是微软曾经冠以 Pocket PC 之名的 Windows CE。

WindowsCE 出现于 1996 年,一开始是为了微软内部的 WinPAD 项目,而 Windows Mobile 则要晚一些,在 2000 年随着 PPC 出现(尽管其基于 CE 内核)。可是,牛顿因为追求大而全而失败,Windows CE 在转身为 Windows Mobile 之后虽然具备到手即优秀的可玩性,却也因为逻辑让用户难以上手,使得 HTC 等厂商从 Touch Diamond 钻石开始不得不通过掩盖系统本身的控件,来让它有符合直觉的交互。

Win CE 开发时间线,图源:维基百科

而在 PDA 的蛮荒年代,转而追求简单核心功能的 Palm 在西方国家才是最初的赢家,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当你拥有在电脑端的即时增量同步机制之后,一块摩托罗拉的 68K 和两节七号电池就能把你的全天安排妥当,简单的设计路线也让它们的早期产品能放进衬衣胸前的口袋中,远远小于那些追求大而全的对手,而这就是另一个故事。

一直奉行「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苹果在牛顿的失败之后,或许意识到任何设备都应该有符合其类别的操作方式,因此当时的第二代(2010-2017)MacBook Air 在选择吸收移动端平台技术的时候没有贸然加入触控屏,而是专攻掌托位置触控板的体验。用当时苹果营销总监 Phil Schiller 的话讲是为了防止手臂悬空无法长时间操作。同时,iPad 也凭借更直观的使用体验把那些花花绿绿的 Windows 上网本们,逼到了绝路。

在不懂技术的我看来,苹果的每一个产品界面均显得各自不同。直到有一个懂得技术的人告诉我说,它们由同一个技术积淀产生的内核驱动,我才感到惊骇。在乔布斯被 Apple 扫地出门之后,他创立了 NeXT 公司,NeXT 公司的 NeXT Cube 中的系统为 Mac OS X 奠定了基础。在乔布斯高瞻远瞩的眼光之下,多年前的初期 Mac OS X 就拥有了 Interface Builder 和 Clang/LLvM 编译器,支持多核处理器的 64 位内核和 OpenCL 技术。一个拓展性强、适应性强的系统框架为今后苹果实现微软为没能实现的设备底层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 NeXT Cube 上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因特网的的 demo。

NeXT Cube

而 PDA 的落幕几乎是一种必然。Windows CE 有多个分支,其中支持触屏和更多丰富特性的分支是 PPC(Pocket PC)。PPC 从 2000 年开始逐渐与原始版 Windows CE 分化,并在之后演化为 Windows Mobile。2005 年以前的 PDA 由于不需要支援移动网络与电话通信等功能,CPU、内存、屏幕等都比当时的手机要强。当时,纯 PDA 如果想蜂窝联网,只能使用蓝牙或红外与功能机连接。而手机的基本通讯功能与 PDA 所提供的拓展功能,最终是会合在一台设备上的,PDA 就因为这个趋势很顺其自然地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尽管后期的 PDA 也支持了诸如 GSM 和通话的功能,但 PDA 这一产品形态已经难掩颓势了,这比安卓或 iPhoneOS 手机的出现要早一些。而 WM6.5 以及其代表性的 Vista-like UI,win32 API 支持造就的系统生态的消亡,则完全是微软自己令人费解的操作。

Windows Phone 7 的测试版一开始被写作 WM7,这也表明了这本应该是 WM6.5 的正统续作。尽管在测试版中 Metro 磁贴已经出现,但仍为 CE5 的旧内核,可以通过签名兼容原来的 WMPPC 软件。然而 WP7 正式版直接和 Windows Mobile 切割,生态完全推倒重来,这为当时方兴未艾的安卓系统提供了非常好的抢夺开发者的机会。

至于微软为什么这么做,似乎没人清楚,但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种莫名其妙自废武功的事情,微软还会继续做下去。

东芝 TG01 上的系统证明了 WP7 事实上可以和 WM 使用同一套硬件平台,但微软并未这么做

时间逐渐过去,其实这些都只是当时的最优解,但并不永恒。而对于 PDA 时代结尾的微软,似乎他已经丧失了做出最优解的能力。

第二节 五个版本,一地鸡毛——Windows Phone

Windows Phone 的故事从 Windows Phone 7 开始。Windows Phone 7 系统基于 Windows Embedded Compact 7 开发,在之后的工作中微软将二者进行了深度的整合,让 WP7 系统可以在 ARM 与 X86 的多核处理器上运行。

WP7 首先引入了磁贴的设计,UI 中拥有大量流畅的过场动画与简洁的字体,以及包含字体的 Tile。相较于它的前辈 WM6.5,UI 在美观性、直观性和易用性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像一个时代的东西。

这套后来被称为 Metro UI 的设计规范也出现在了 Windows 8 上,Windows 8 带来的变化也不是简单地去掉 Windows 图标那么简单——但显而易见的,Windows 8 失败了。Windows 8 最核心的功能升级,对触摸屏的支持其实是个半成品。而完全体的 Metro UI 在操作上更加复杂,对于开发者来说适配 Metro UI 的设计风格也是吃力不讨好——尤其是连很多 Windows 第一方软件都没做适配的幽默事实之下。

Metro UI,虽然失败,但是优美

扯远了,从发行初期的表现来看,WP7 还不至于被称为一个失败的操作系统。但微软对这一系统的更新速度显然落后安卓与苹果——甚至塞班——或者说我认为当时的微软其实没搞明白搞一个移动端系统该以一个怎样的步调行动。Windows 大版本的开发远长于塞班、iOS 或是安卓的大版本滚动更新,一个新版本开发三四年乃至因为问题砍掉后项目重启导致的六七年开发周期并不鲜见,比如 Windows Longhorn。

Window 桌面端大部分版本都是在稳定版发布之后,提供多年的安全维护和更新,其中诸如 Posready、LTSC、Server 等特殊版本更是能由超过十年的官方技术维护。但这一逻辑显然在移动设备市场不适用,安卓与 iOS 的系统版本更新与新特性迭代远快于抱着桌面端 Windows 开发经验的微软,而事实证明微软也并没有为移动端系统提供足够长时间的维护。在 WP7 发布的一年半之后,WP7.5 才姗姗来迟,带来了一些新的特性,包括中文支持与 LTE 功能支持等等,但仍然没有对高分辨率屏幕的支持,也不支持多核处理器。

Windows Longhorn,Vista 的前身,2001 年立项,开发过程接近六年
Windows Posready 2009,基于 XP 开发,面向嵌入式设备,至今仍有火车调度系统和 ATM 机使用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WM6.5 被抛弃是微软内部的决定,而这次被抛弃的是 WP7。在 WP7 仅发布两年四个月之后,2012 年 6 月 21 日,微软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全新操作系统 Windows Phone 8。接下来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背刺——WP8 因为换用了 Windows NT 内核,导致 WP7 的用户无法更新,后期只有 WP7.8 下发了一些 WP8 的新特性,比如蓝牙传输、主页磁贴动态化等等,主打一个聊胜于无。

消费者恐怕很难想象买了个手机才没几个月就发现系统不会再更新了。更令人难绷的是,开发者即将面对一个全新架构的系统,又要把轮子在新平台再造一遍。在 WP7 时代,开发者只允许使用 C# 和 VB,程序安装包不能超过 400MB,应用交互方式与 UI 呈现也完全要按照微软的标准来。在 WP8 时代,微软开放了 C/C++ 的开发支持,但限制颇多的开发现状仍然没有改变,这也导致了当时 WP 端的微信没法抢红包等等功能限制。一个优美,低占用的系统,但啥都干不了——无异于一个花瓶。

WP8.1 的更新平平无奇,且没有了之前的背刺,个人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支持了多任务处理窗口和 Cortana(没错,又是一个被砍掉的东西)。

Lumia950 官方宣传片,把同底层系统与 UWP(统一应用平台)作为宣传卖点

随着 Windows 10 的发布,Windows 10 Mobile 也如约而至,微软声称所有 WP8 系统产品都能升级,但事实上官方只给 18 个机型推送了更新,余下的机型功能上完全支持,但只能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接受更新……微软,你真行。

Windows 10 Mobile 从设计之初就有能力打通不同 Windows 设备之间的鸿沟,同样基于 NT 内核的设备让多屏协同等等功能成为现实——UWP。UWP 的野心很大,计划为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一体机、物联网、混合现实头盔等设备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在这期间微软事实上推出了很多有用的功能,有些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改变整个行业,比如 Windows Astoria,即 Windows Bridge for Android。它允许重新使用 Java 或 C++ 使 Android 应用移植到 Windows 10,将实现多数曾经调用 Android 4.4 API 的应用转为调用 Windows API。

UWP 同时也提供了跨端的应用商店,UWP 应用可以同时在不同指令集,不同屏幕比例的 NT 内核系统设备上无缝运行。

在 W10m Preview10166 和 10536 上可以运行转制的 apk 文件,图源:刷机迷

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Astoria 项目终止,微软宣布转向 Windows Bridge for iOS。UWP 应用开发过程繁杂,没有厂商愿意吃力不讨好,UWP 商店因此半死不活苟延残喘。至于 Lumia,木马 CEO 埃洛普把诺基亚手机业务收购,然后 Windows Phone 项目终止,Windows 10 Mobile 停止维护。

到死为止,Windows Bridge for Android 也没正式发布。

留下一地鸡毛,就这么结束了。Windows Phone 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阶段的微软把一个傲慢的科技巨头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只是苦了那些激情洋溢,挥汗如雨,但最后被迫雪藏一切的工程师们。

第三节 最后的挣扎——Surface Duo 本该是什么样子?

Surface Duo 到目前为止只发布了两代,不知道还会不会有 Duo 3 了。但可能鲜为人知的是,Surface Duo 一开始并非要搭载安卓系统——本来应该在 Surface Duo 上大放异彩的应该是 Windows Core OS(整个项目代号为Andromeda),它带有大量适配双屏、小屏和触控交互的新特性与新技术,包括 CShell。

Core OS 本该来到台前并反哺 Windows 10 Mainline 开发,然而它毫无意外的又双叒叕被砍了。Windows Core OS 的成果首先登上了 Hololens,而为 Windows 10 Mobile 兼容 CShell 的失败最终导致微软停止对其的开发维护,也就是 WP 之死。

WCOS 还曾试图登上平板,也就是 Polaris,但除了两个 release 也就没有下文了。

在一系列的失败之后,2018 年,Windows 开发部门被肢解,后来在 WCOS 的基础上出现了 Win 10X。而 Win 10X 也并没有活下去,只有部分 UI 设计被继承,并最终融入了现在的 Win 11。Win 11 的中置开始菜单便是它的遗产。

Win 11 的触控交互虽然远称不上优秀,但相比之前的版本确实是好了不少。这里的详细内容可以参阅酷安 @虚拟硬盘不要钱 的图文。Andromeda OS 上的交互相当惊艳,理念也十分超前,我在看到 Andromeda UX 的时候想到的唯一可能有点关系的就是那个历史上最失败的 Windows版本——Windows Bob,又一个概念超前但实现一团糟且完全没有考虑实际价值的产物。在这个版本中,手势操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甚至强于当前的 Win11。但很可惜,这些都没有活下来。

Andromeda OS 基于画板为核心的 UX,图源 BetaWiki

说到这里,我提出一个我个人对微软的认识:微软与大部分失败的公司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恰恰相反的,微软总是战略上高瞻远瞩,但战术上短视。纵观微软的产品历史,相当多的产品理念超前,如果能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做好,足以开辟乃至颠覆一个下沉市场。但微软有着所有大型公司的通病——内部混乱的党争,低效的管理让这些超前的理念都难以真正落地,这也最终导致了雪藏很多新兴技术,错过很多新兴市场,我们也只能感叹一句唉微软,以及那句经典的「阿三毁了巨硬」。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走向市场的最终版 Surface Duo。

从整体来说,Surface duo 很难说是一个可用的产品。它的缺点很多:

整体依旧可以被定义为类原生,功能就那点功能;工业设计上十分极致,但是质量和品控很差,充电口会断,铰链会歪,屏幕后盖完全没贴紧;砍掉了原生 Android 自带的非线性动画,应用打开和关闭的动画就是简单的缩放,即便这样还是经常掉帧;系统逻辑有严重问题,同一个 app 扩展为大屏后中间的缝隙会有一段内容缺失,导致大屏可用性少了很多,不知道开发者怎么想的, 别的双屏机都没这个问题

割裂的 UI 交互,一会儿像 Win 11,一会儿像原生安卓

发布于 2020 年底,却使用 2019 年的骁龙 855 处理器,可见打磨时间之久(又一个可以证明我之前所说的,微软产品开发步调和效率的问题的证据)。

系统应用和微软全家桶都支援双屏,全屏使用和平板差不多,但是第三方除了酷安这种适配好点的,基本上都不怎么兼容,不兼容的用起来差不多是这种感觉:

幽默分屏,真有你的微软

但是你又不能说 Surface Duo 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产品,考虑到它发售的时间,这一产品带来的许多带有微软式浪漫的交互逻辑确实奠定了以后很多折叠机在系统特色功能与多屏协同逻辑上的方向,但这仍然改变不了这是个失败的产品的事实。

合作作者之一的机主 CYB45E 对它的锐评:

  • 微软就是疯狂地从不同角度点科技树,但是最终无论点对点错,都会烂尾放弃。
  • 有野心但胆小的企业,明明把很多奇思妙想都付诸实践,但是每个想法都不敢真正出资源去赌,所以烂尾的项目很多。
  • 比如 Surface Duo,硬件上的极致和偏执就不说了,就是在系统上,可以看出很多用心之处。你说他做这个系统完全没走心肯定是假的,但是你说他走心了吧,不说 855,2020 年底才发布,倒腾了这么久,最后出厂系统根本没法用了。就是两年多过去了,Android 12 依旧 bug 横飞。说到底只能说明微软根本没放多少精力和资源在 Surface Duo 的项目上。
  • Surface Duo 这款产品上只能看出微软是个理想主义者。
  • 把所有赌注都压在同一匹马上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每匹马都压一块钱的人就算其中几个赢了,也大概率回不了本。何况 Surface Duo 并没有赢。

另一位 Surface Duo2 机主 C8_king 这样锐评 Surface Duo:

Duo2 的各种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SoC 拉胯和微软在系统功能性维护上的不上心。Duo2 使用的骁龙 888 根本不足以驱动两块屏幕,在日常使用中只有单屏使用才能保证流畅。两个屏幕同开哪怕有一半什么都没做,应用的反应也会卡顿。Duo2 和 Duo1 的系统停留在 Android 12L,但不知道为何原因,12L 谷歌官方带来的适配大屏设备的 dock 特性并没有在 Duo series 上出现。又因为特殊的屏幕形态和交互方式,Duo2 对第三方启动器的兼容性非常差劲,但其原装的微软启动器功能却遭到了阉割,甚至不如 Play Store 上的正常的微软桌面 app 多,连桌面图标自定义都做不到。

只能说,精辟。在很久以前,微软和苹果一样不喜欢让用户牵着鼻子走,喜欢自己做决定,但如今看来微软和苹果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最核心的因素仍然是——世界上只有一个苹果,世界上也只有一个乔布斯。乔布斯在学会如何放下傲慢之后,他的智慧就足以让他抓住电子产品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风口,而微软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尽管苹果也有被用户和市场教训的时候,我们也会认为苹果是一个有魄力、有能力引领科技的企业(现在就不好说了)。但微软却一直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

第二章 积重难返——UMPC 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第一节 麦田的守望者——UMPC for living

在上一节中,WangMT 提到了 UMPC 在当年概念上的超前与实际体验的闹心。在微软放弃对 UMPC 的宣传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UMPC 都再没什么出圈的产品出现,直到名为 GPD 的厂商的出现。

左 VAIO VGN-UX,右 GPD WIN 3。高情商:致敬经典

我对于便携 Windows 设备的认知起源于一个名字叫 GPD 的厂商,这是一个国产 Windows 掌机厂,是国产掌机御三家里的一位。它的掌机产品无一例外,所以都自带全键盘,由翻盖和滑盖两种方式实现。所以 GPD 一直给自己的掌机赋予轻办公属性,从 Win3 开始就一直将其宣传为可以随身携带的迷你电脑。更别说他们家还有一条名叫 Pocket 的产品线,是为了运维而特化的一个系列,接口更是逆天,那是真正的 UMPC。在这几年间,我也陆续购入了 GPD Win3、Win4、WM2 和 Win Mini 等一众他们家的热门机器。但在使用过程中,轻办公属性的方便却总都伴随着一些不快。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Windows 在如此小的屏幕上难以使用。Win max2 这个十寸以上大屏的产品相对来说没有这个问题,但 mini 和 Win4 的 7 寸、Win3 的 6 寸,都给 Windows 的正常使用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你在使用有触摸屏的设备时,绝大部分时间的第一选择是以触屏的方式控制设备。可是,似乎在如此之小的屏幕上尝试触控 Windows10 和 11 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Win 似乎完全就不是为了触屏而生,触屏做许多事情时都显得非常别扭,例如使用位于右下角的「一键显示桌面」时,在两台小机器的屏幕上,几乎没有一次点中、回到桌面过。触屏没有让你感到方便,反而是很多时候更痛苦的折磨。但这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法,GPD 的掌机上通常都有一个手柄及键鼠切换滑块。

滑动滑块,原本 Win 掌机的手柄左摇杆就变成了类似于联想小红点的逻辑,可以通过摇动摇杆来移动鼠标,而两个肩键则分别对应了鼠标左右键,有一说一这几台机器的这两个按键按下去都还算清脆,没怎么拖泥带水,整体体验算是尚可的水平。而最抽象的来了,手柄的扳机键,居然可以调整鼠标模拟的 DPI!虽说只有两档,按住肩键加速,松开之后恢复原速,但不得不说这个设计的思路是相当之好的,让需要划过对角线点击等需要大幅度移动鼠标的操作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甚至在这套逻辑的帮助下,手柄的键鼠模式甚至可以在使用系统和轻办公之余玩一些模拟经营类游戏,如 Football Manager 系列等。这样的键鼠映射+滑盖键盘,还真的赋予了这台极小的便携 Win 设备一定的可用性。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代价就是……你的眼睛!在如此之小的屏幕上使用 Win,哪怕把缩放比调到 200%也依然显得字很小且有很多不显眼的字。同样的情况在 Win max2 上都常有出现,更别说屏幕更小的 Win3 和 Win4 了。你不得已长时间地盯着屏幕来试图看清楚很小的字,也尽可能避免在睡前使用这些设备来减少近距离观看到蓝光的危害。

当然,以上是你作为一个 Win 掌机的忠实粉丝+目标用户的身份进行的分析。如果你不套这个身份,你对它的评价也只会是和网上清一色的「这么点大屏幕看清个锤子」与「这么点大屏幕的电脑根本没法用」类似,对这个小屏幕的 Win 产品,打出一个完全不能入眼的低分。或许在安卓、在 Linux、在 iPad OS 上,屏幕大小都不会对整体使用造成严重的体验,但在我们亲爱的 Windows 上,小屏就是原罪,就是导致 Win 板和掌机「不好用」「不符合直觉」的罪魁祸首之一。

所以,整理一下不难看出,Win 掌机这项生意只是能在一个极小群体中的极小群体引起狂风大浪是有原因的。而归根结底这个原因就是 Win 对于触屏适配的差和为了大屏幕而设计的整体交互。或许 UMPC 和口袋本一类产品真的在不远未来也就将是一个怀旧的新话题了。

作为一个曾经使用过五花八门的小屏 Windows 用户(从 845/855 的 WOA,到小米平板 2 这种异类),你个人认为 UMPC 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或者说,UMPC 的市场已经固定了,固定得如同死了一样。

WIN ON ARM,运行于 MIX 2S

正如 PDA 被集成度更高、扩展性更强的手机取代一样,UMPC 本身的定位也和当时的 PDA 类似——即在外出场合等不方便使用大型桌面端设备的时候,有一个用来办公的工具。当年并没有什么好用的平板,安卓平板还是一团乱麻,iPad 也并没有在生产力方面做出什么建树,加以当时的手机实在难以堪当生产力这一大任,且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 12 寸、13 寸的笔记本受限于堆叠技术,仍然又厚又重,其便携性与 UMPC 拉开了显著的差距。在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UMPC 仍然有粘性极强的用户群。

Thinkpad X220,尽管是 12.5 寸轻薄本,但仍然重 1.5kg,厚 34.6mm(合起)


但如今手机的功能早已经非昔比,除了打字累点,看看文档也还是可以的。而各家平板在抢占了大屏娱乐这一制高点之后,又进而将生产力作为下一个市场增长点。虽然你从不认为任何一家的平板目前能遑论生产力,但你不得不承认至少在文字工作、PPT、报表等工作上,平板已经完全可以胜任。不管生产力作为这一增长点合适与否,乔布斯在 iPad 发布时所认定的手机与电脑之间的生态空缺位,确实已经被平板牢牢掌握住。而 12/13 寸轻薄本也随着堆叠技术的快速进步,变得在重量和尺寸上可以接受。8/9 代 intel 酷睿的时代就早已出现了富士通等厂商做出的裸重小于 1kg 的设备,而现在 12 寸笔记本逐渐消失,也足以证明市场给出的回应是 13 寸笔记本已经被大范围主流接受,以至于在这样的重量水平下大屏幕的优先级提高了。

iPad 初代发布会,经典的名场面

而在各式各样的新款超便携移动个人电脑(UMPC)的评测中,所能看到提及最多的就是游戏需求——也不难发现大多数 6/7 寸产品都多少带有肩键、遥感甚至类指点杆这些设计——但在当下的市场来看,这些国内小厂推出的 Windows 系统的 UMPC,在面对华硕玩家国度 Ally、Steam Deck 这些产品时并不占优。

接下来说些其它因素。基本国内做这些 UMPC 的厂商多多少少产品上都会有一些瑕疵问题。客观来说这也并不能怪他们。作为市场如此狭小的品类,这些公司的利润不足以他们在产品生产标准和设计上投入大量资金,这显然陷入了恶性循环。至少在我的认知里,除了这一品类的爱好者,也就只有机房运维可能需要用到这样的本子了。

说回 Windows 操作系统,Windows 天生不适合小屏幕,这可以分为几点来说。首先,Windows 的分辨率机制对小屏幕和不规则长宽比屏幕极其不友好,相信用过此类产品的朋友都会理解我指的是什么,真的真的点不到有些东西,非常难绷。其次,Windows 对触屏的劣势显而易见,而这种劣势在小屏幕机器上会更加凸显。Windows 发展这么久,在一开始的接近二十五年内对触屏没有任何要求,且在触屏产品支持初期也都基本是电阻屏,这就让 Windows 的底层交互逻辑基本都与键鼠强相关。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公司,如果想要凭借触控友好型系统抢占新兴的小型化智能设备市场,最好的方式是从内核以及相关的交互逻辑推倒重做并且提升触控操作的优先级,但上文提到的种种大公司痼疾让微软没能这么做,上文也提到了这种犹豫的后果——被砍,然后雪藏。最后,小屏幕机器一般意味着轻薄,但是 X86 架构相对 ARM 在低功耗方面是纯粹的残废,所以大部分 UMPC 产品的厚度仍然不尽人意,续航也很难评价。

那么最后这些因素共同促成的后果就是,说好听一点是一个仍有情怀的爱好者圈子,说难听一点恐怕就是圈地自萌了。

第二节 Win On Arm——Y not ARM?

Windows 一直没有放弃对 Arm 设备的坚持,但是「Windows On Arm」(WOA)的历史比起上文提到的其他计划显得更加悲惨——既没有合适的硬件,也没有合适的软件。

在微软的官方文档提到,「Windows On Arm」(WOA)的特性是由 Arm 架构的 SoC 提供的 Wi-Fi、移动数据网络以及现在很火的在 AI 加速中可以提供巨大帮助的 NPU。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微软对于 WOA 的态度并不是大多数网友眼中的上网本/码字本/美丽废物。

强 大 的 C P U

WOA 诞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那场 2012 年 6 月的发布会,当时的微软发布了首款基于 Arm 芯片的 Surface——Surface RT。从现在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这个产品对今天的移动设备奠定了许多基础,例如开创了触控屏+可拆卸键盘的新时代移动设备设计,以至于当苹果为其 iPad Pro 推出妙控键盘时,大多数人第一时间将会把它和 Surface 上的那块 Touch Cover 进行比较。

在当时可说是非常轻薄优雅的Surface RT

但是这块新种类 Windows 设备引起的反响不能说是极其热烈,也只能说是一致差评。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在 2013 年推出的 Surface 为了名声将「rt」这一名字弃用,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异类并不欢迎。最初的 RT 之所以成为滑铁卢,主要问题出在现在仍然匮乏的软件生态。大多数人对 Windows 平板的想象是一个便携的移动终端,可以自由运行现有为 X86 开发的软件。当用户们拿到手的时候,这台机器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与 Surface RT 同时发布的 Windows RT 中并不支持 exe 档案的运行,而是仅可运行从 Windows 应用商店中下载的新 Metro 应用。当然,这些举措可以看成是微软对打破 X86 生态壁垒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是初代 WOA 对软件生态的忽视导致这次尝试变成了彻底的失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WOA 的消失。在从大众视野里消失了三年后,2016 年的 WinHEC 硬件大会上微软带来了一个重磅的消息 —— 一款全新的 ARM 笔电和一个全新的 WOA。这次的「Windows On Arm」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系统中内置的和高通联合研发的转化层使得在 ARM 芯片上运行 X86 变得稀松平常。这一次微软并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新成果,而是选择继续与高通合作研发,并在 2017 - 2020 年间发布多款基于高通芯片的二合一设备。

winhec 2016 上微软宣布即将与高通合作开发 WOA,第一台工程机搭载骁龙 820 SoC

在 RT 的惨败之后,Windows 重拾 Arm 可能就是在 845 时代了。我们熟悉的 WOA 铺路也是因为高通当时把手机 SoC 套个马甲就拿来给微软做「Windows On Arm」,驱动方面支持比较完整,这也是为何诸如 K20 Pro、Mix2S、一加 5/6 都拥有完整的 Windows 支持的原因。除此之外,时间上稍微早一点的一些 Windows Phone 也可以刷「Windows On Arm」,但可怜的性能实在是聊胜于无。不过微软高通联手的时代也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什么风浪,除了微软祖传的 Arm 生态残废以外,高通也要背锅,毕竟 8cx Gen3 之前都是马甲 U,性能实在太差了。

Lumia 920,搭载 Win 10 企业内部预览版 Build15035.rs2

彼时的「Windows On Arm」仍然没有解决生态匮乏、兼容性差的问题,但搭载 WOA 的产品仍然占用了一部分市场,并且拥有较强的用户粘性。首先,「Win on arm」相对于传统 X86 Windows 在续航上拥有绝对优势,有些产品甚至能达到十小时亮屏续航。「Windows On Arm」在产品形态上一般都为平板,在这个价位满足高续航、可拆卸、有能力运行生产力软件的选择也只有它。相比其他同续航的设备,WOA 设备跑 Windows,生产力更强,这不是 X86 生产力之间的对比,而是有无生产力的对比。而相比其他同续航的设备,如果是 X86 Windows,价格显然会更高。这就导致了虽然 WOA 的生态远没有 X86 Windows 完善,但相对安卓/iPadOS 在生产力方面仍然是降维打击。虽然这么多年 WOA 生态毫无长进,却仍然抓住了特定需求的下沉市场。比如 Matebook E GO 性能版仅需 2500 的价格就能获得 10 小时续航与流畅的轻度生产力体验,算是抓住了痛点。但这一现状也意味着如果软件或硬件端有一方有了长足进步,WOA 完全可以迅速俘获一大批潜在消费者。

前段时间骁龙峰会发布的 X Elite 无疑是这样一个机会,预计搭载该处理器的 OEM 产品应该能在今年上半年铺开,至少从 PPT 和样机实测来看 X Elite 诚意满满,但最终「Win on arm」生态是否能够起死回生,还要看微软的开发者的态度和产品的定价了。除此以外,联发科也宣布将要进军 WOA 生态,这无疑是给一潭死水的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继续不温不火还是重新一炮而红,完全看微软一念之间的态度了。

然而现在 X Elite 第一批机器上线后,我们发现 WOA 转译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动辄六七千的起售价也难以称得上有什么性价比,也许 QualWin 联盟想要成功,「ARM 占据五成计算机市场」的雄心壮志,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节 双向奔赴还是一厢情愿?——Windows 还能动起来吗?

很多 UMPC 爱好者把 UMPC 这一形态和完整的 NT 内核带来的原生 X86 exe 体验奉若圭臬。不能否认在很多生产力效率软件上,无论安卓还是 Linux 软件的体验都差了一截,但是如果 Windows 想在未来继续把系统推向小型化,仅凭这一生态是难以为继的。Windows 的显示方式、交互模式,以及原生对 Arm 架构的排异反应都是站在这一推广路上的阻碍。在 Win11 发布初期,Windows 原生支持安卓内容为一大卖点,但事实上也不过是个官方的虚拟机,并且性能转译损耗明显,尤其在游戏场景下甚至不如很多安卓底层更久、发布时间更早的第三方模拟器,且这一功能至今仍未上线国区 Windows11,很难想象这一模拟器和 WSL2 出自同一个公司的开发团队之手。在我看来,与其期待 Windows 变小,不如期待安卓与 Linux 特殊化容器生态变大。

WSA 的官方 Github 仓库已经半年没有更新

而有关这个问题,可能也有更深层次的发掘——也就是超小屏 X86 生态到底有无存在的必要,或者更进一步——小于大型平板尺寸的生产力需求究竟是不是伪命题?这个问题很难由某几个人,或者一个特定群体下定论。手机作为移动信息处理与娱乐生态中心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留给上述类型设备的生态位只能顺着向上。但由于 X86 Windows 堪忧的生态,娱乐性上比不上安卓或 iPadOS 的平板,而这一平板形态也甚至在不断扩张到 12 寸、13 寸,希望从超极本手中抢走更多市场份额。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心中也有了答案,屏幕形态与操作系统、产品生态从不是双向奔赴,而是资本之间血腥厮杀之后的占山为王。而恐怕对于 Mobile Windows,旧时代的残党不属于任何一条新时代的船。哪怕上文的 X Elite 成功,其取代的也将是 H45 以下的低压 X86 CPU,而不是高通自家的摇钱树——手机 SoC。队友都不和自己一个想法,怎么赢?

或者说,他自己都不奢望能赢了,也就是时候出局了。

后记

回到文章标题的问题,我们从未改变对微软的看法——一个战略上远视但战术上短视的科技公司。傲慢来源于战术上的短视,而必然则是因为这一割裂的,难以为继的雄心壮志。上文提到的种种痼疾,都来源于微软自身迟钝的反应,鲁莽的市场行为,以及傲慢的托拉斯架子。只是可能作为 Windows 的爱好者,看到曾经微软激情四射,不断推动行业发展,颠覆市场生态那意气风发的样子,也会感到一丝惋惜吧。想到这些,又不由自主的希望微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再一次惊艳全世界。

Guilty or Innocent?

「每个人都在寻找通往新经济时代的大门,但事实上,他们需要找一扇窗。」

微软,你也需要一扇窗。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Enc3lMag1k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酷安同名。 UESTC-SoftwareEngineering在读,出国准备中,AI与安全苦手,偶尔听点歌整点文学。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9238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