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发布后,评论区和社群里有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找到好的设计师」。
在装修这事儿上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认为我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你设计师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实现出来就好,要么觉得自己一头雾水一无所知并且担惊受怕遇到不负责不靠谱的一溜儿水设计师;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设计师,Ta 既能对我们的需求言听计从,又睿智且经验丰富能我所不能想我所不想,最最重要的是,Ta 一定要善良无私给自己尽可能多的让利。
不可能的。
首先设计师几乎不可能被量化,所以很难有什么方法或答卷去评估一个设计师是否绝对意义上的优秀,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一定比我们专业,可是就像每一个普通人那样,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也就是所擅长的设计语言。而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放下自己的骄傲与自负,尊重并充分了解每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同时也要自信起来,在「好好生活」的框架下,自己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前期多做一些功课,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好好表达,最后让那个被钦定的设计师补足自己的无解和矛盾。
所以正确的语境不应该是这么找到好的设计师——而是「怎么和设计师合作」,在这段短暂而重要的关系里,我们要的不是谁引领谁谁屈服谁,而是合作,共同碰撞出一个理想的家。而在这段关系里,我认为「做好自己」比「要求别人」更省时省力,所以这篇文章我想聊聊自己是怎么思考室内设计以及如何与设计师合作的。
在开始物色设计师之前,我认为「审美总是流动的」这个自知很重要,它能约束我们之后在面临一系列决策时可以更清醒。
我们常常根据直觉而不是理性思考而得出结论。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这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从 12 个天马行空的哲学问答展开,试图让读者了解自己在面临思考和抉择时是否有充分的自洽性——结果是通常都没有。
而此时我们需要回答设计师的第 13 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样的风格?
我们都知道室内设计的风格演变随着环境、时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可是却又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变而它又是怎么变。《How Living Rooms Evolved Since the 1950s: Airy Designs and LCD Screens Replace Stuffy Furniture and Formica》这篇文章比较形象地讲解了美国家庭在从五十年代以来的演变,从电视讲客厅,从材料讲厨房,从经济讲沙发——读完后好想在总结这么一件事:「风格」说起来很悬乎,「演变」这个词儿看起来也很宏大,可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家乃至自己身上,不就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影响着家的格局和设计吗。
家应当是完整且独一无二的,墙的颜色,柜体的造型,地板的样式,敦厚的沙发软绵的地毯,电视柜上小小的摆件,甚至是站在屋中央的你,都是这个家的一部分——好看的家并不只是家本身,而是这个家和屋主的掩映生姿。
而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部分是,我们的生活习惯总是会产生变化的,当它影响着风格发生变化时,其实也是自己的审美总是在流动——当下的好看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好看。
所以我们再回答设计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色系、布局和装饰,更是自己长期、具体且完整的生活习惯,并顾及到未来它们发生有可能发生变化时家应具备的包容性。
——我的回答是我家没有风格,我家就是我家。
我的回答看起来很酷,可却是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给设计师解释它。
在出图之前,我和设计师约见了很多次,我们一起吃饭,喝酒,看电影,花很长的时间聊天,除了口述自己的生活习惯,我尽可能地让她感受我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有着怎样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双向的我也在试图了解她,去判断她是否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因为我除了对家电略懂一二之外,其它所有的建材和施工工艺是一窍不通,而我不仅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些知识,学习它们对我来说也只是沉没成本,所以我需要一个值得完全被托付的人。
尽管如此,在具体的格局、灯光、色彩方案和收纳等地方,设计师可能会依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和默认习惯来设计,但家一定是要能取悦自己的,所以我给了她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
无论是感性的交往还是具体的要求,它们这些都不是具象的「什么地方必须是什么样」,所以我很难去描述它们在我整个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意义,但在做完这些前期工作后,我和设计师的合作一直是非常高效的,她能快速 get 我的要求,也能适时给出我未考虑到的意见,想想其实就像工作一样,当一个项目迟迟无法推进时,最大的阻力不一定来自外界或项目自身的难度,反而是团队之间沟通成本太高,彼此协作效率低下导致。
所以在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之前,不妨先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互相磨合,并趁这个机会去评估对方是否合适,万事开头难,但头开好了,就船到桥头自然直了。
在美学部分,就需要更直观一些的表达。
可如果只是用语言——例如「我喜欢墨绿色」或者「我喜欢工业风」——描述自己的想法,又会限制设计师的思考和创意。我们在设计时要秉持一个观念:尊重设计师的专业性和创意空间,我们的权利只是在事后提出合理的意见,绝不是在整个过程中自负的指手画脚。
Mood Board 是一种视觉呈现形式,或由图像,文本和构图中的对象样本组成的拼贴画。它可以基于设定的主题,也可以是随机选择的任何材料。Mood Board 可用于传达对特定主题的总体想法或感受。它们可以是物理的或数字的,并且可以是有效的表示工具。
——维基百科
Mood Board 本质上和我们给设计师发那些零零碎碎的家居图无差,它的核心不在于形式,而是我们如何规范且完整的组织信息并作以传递。
早期我最常浏览的是被誉为「家装维基百科」的 houzz,它是一个来自硅谷的室内设计网站,结合了世界各地的业主、设计师和摄影师,致力于推广最时尚和潮流的家装理念。
除了获取灵感,houzz 有一个我很喜欢的 Feture 是可以从照片里捕获产品的购买方式,尽管精确度有限,但仍然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一些不错的替代品。
与此同时,我还会翻 Instagram 和好好住,但它们主要是碎片时间里的闲逛,主营业务还是 houzz。事实上 houzz 是所有渠道里最不「普适」的一个平台,因为它的出品大都基于别墅并且是不计代价的梦幻型装修水平,但正因为如此,它可以打破我很多过往传统中国家庭的设计观念,也不会束缚住设计师的想法——因为无论场地还是预算,我都无法实现,让设计师更自由的去挖掘其中有趣的设计亮点。
所有我觉得不错的图片,我都会统一规整到 Pinterest 里。我根据不同的房间创建了对应的图版,会在添加时一一归档,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点小巧思。
几年前在 Hum 的推荐下看了一本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非常颠覆自己的传统认知,Hum 说「在这本书里,我认为最奠基的观点,是『不该因为从书中获得自己已经知道了的东西而喜悦』,而应该重视自己忽视了的、没意识到的、甚至不同意的观点与证据。」,这也是我在之后无论阅读还是影音任何信息输入时都秉持的一个原则——和尊重认同一般尊重相斥。
所以回到将图片归档到 Pinterest,我不止是收藏让自己觉得 WOW 的设计,同样会置入一些与自己「决定了的」所不同的设计,这也像是给自己多一次机会,因为我会常回顾自己归档的图片,然后不停的删,因为我们第一眼喜欢的不一定喜欢,讨厌的也是如此,这么说起来很难令人信服,但事实是你会发现你想要的每一天都不一样,不过无论如何,在回顾时删掉你觉得已经普普通通和「我一定不会这么做」的图片吧。
在说如何整理之前,我想先复述我当时给设计师说的话。
我要给你看的东西不是说要让你给我还原出来,我只是想要让你更具象一点了解什么样的家是我觉得好看的,但仅仅是觉得好看,不代表我就要我家变成这样。
在最后一次回顾后,我把剩下的图片都剪贴在了 Milanote 里。
Milanote 是一个自由度非常高的剪贴板,基本上我所有和装修相关的信息都放在里面,从我相中的家具店地址,到平面图、设计渲染图、购买清单甚至相关的合同文档都整理了进去。
Milanote 的优点是它所有页面(Board)都是无限嵌套的,并且所有添加的图片、文字、视频、超链接和文件都可以自由移动,同时有一个体验完备的 Chrome 插件,所有我想要从页面抓取的信息都可以直接从源页面抓取到 Milanote 里的任意 Board 中并且附上源地址。最后可以通过链接或导出 PDF 分享给别人,除了给设计师看我的设计喜好,后期我还用它和设计师对接软装采购,甚至柜体定制时与工作室沟通嵌入式电器尺寸也是用它完成。
签施工合同的时候设计师还挺讶异我在前期沟通时那么事儿,结果后期出图定稿的时候干脆得仿佛是在给别人做决定,我藏着没说的话是:慢慢改。
交房以后经常接到装修公司的电话,通常都是直接挂断但有一次因为对方的声音很好听就多聊了两句,印象挺深的是对方说她们公司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可以 100% 还原设计图,包括所有图上显示的家具和灯具,即使买不到或者买不起原版,他们也有办法联系到工厂定制。
乍听起来还挺诱人。
事实上直到尘埃落定搬家入住,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还常容易朝令夕改,但这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更多时间的思考,我们会得到更进一分的完备,它可能来自相中的某一个家具电器,看到的某篇文章,甚至只是旁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家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绝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作图就可以定论。
所以虽然我分享了前期的不少工作方式,但那只是用于和设计师更高效的沟通需求,但设计不是一次性的。我在定稿的时候,其实只看了家里的布局,主要墙体家具的色系和摆放而已,并没有在此时开始抠细节,因为只有站在细节里,你才能看到细节。
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前面,也是最多人想要得到的经验,我最终选择和杨老师(我的设计师)合作的原因很简单——和她在一起很舒服。
舒服有很多层含义,从第一次见面到此刻基本已经完工,我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有结果,即便偶尔有争论甚至黑脸,但我们都能认真且不敷衍的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工作中面对争执时我在开火前都会表明一个观点,任何合作都一定伴随矛盾,但是在沟通前我们先定一个负责人,如果最后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就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这个人直接决定就好了。我没有向杨老师表明过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一直这般推进着合作。
另一个含义是默契,很多时候我只是简单描述我的需求,杨老师就能迅速给出令我满意的解决方案,中间跳过了无数个为什么,而这个解决方案也不一定就是迎合我原本的设想。
在折腾起居室里大书桌的时候,因为之前已经立下规矩不在日常活动的地方出现插线板,所以想了很多种方案,各种奇奇怪怪的摆放方式,但都是奇奇怪怪,作图时和杨老师沟通了这个问题,她提出了一个很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是在屋里生生砌了一个水泥台,除了用来装埋电源,还掏空上半部分做了一个花池,养了一株高大的金毛狗,我很难用语言描述此刻码字码得头疼然后抬头看一眼那株日渐长大的小苗的感觉。
最后一个含义是信任,我是一个很难信任别人的人,所以我更深知和信任的人合作是多么轻松和愉悦的事儿。我说不清楚和杨老师的信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但的确是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和钱有关的部分我只关心我买不买得起,从来没有怀疑或者与杨老师讨价还价过一分,即便到最后,我也不想去说「最后我也没有吃亏」这样的结论,因为当我们说「这里很安静」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变得吵闹。
所以尽管啰嗦了这么多,我还是无法教条式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啰嗦了这么多,我想你心里应该也有了答案。
下一篇文章,我会和大家聊聊开工以后我是如何管理和统筹施工进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