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苹果设备让我认识到的事情:正视计划、重视健康、有趣生活
2020-11-30 17:24:56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93 收藏

用了苹果八年,让我认识三件事:正视计划|重视健康|有趣生活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算来身为 Apple 的用户也有 8 年多时间,从大二时的 iPhone 4S,成为我的第一个 Apple 设备。这些年我也集齐了 iPhone、iPad、Apple Watch、MBP、iMac 这些协作设备。

越买越多,在 Apple 这个生态的坑里陷得更深了。

所以在升级设备之前,iPhone X、Apple Watch S5、AirPods 2 已经是我 EDC 不可缺少的产品。从去年 9 月到今年陆陆续续的更新后,如今服役的 iPhone 11 Pro、Apple Watch Series 5 、AirPods Pro 也是三件设备依然不离我身。

这次就来聊聊这三件设备与我生活协作,带来的改变。 

我的每日计划,都在它们身上

自小学起,我妈就培养我这周要把下周干的事情计划出来。年纪小时,每天活在今天的开心里,不明白所谓计划有什么意义。临近高考学业紧张,用完 3 本 100 天计划的笔记本,我也拿到了自己追求的结果。

这是我第一次,明白计划的意义。

而入职工作后,每个工作日、甚至周末要处理远超 8 小时的工作内容,而我一直是个贪心的人。总想挖出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拍照修图、写写文章、去游泳跑步、做饭种花…

怎么办?

还是那个老且俗的答案:有计划

在这个习惯中,iPhone 是做规划的角色,而 Apple Watch 是把想变成做的那临门一脚。

从大学用着 iPhone 4S 开始,从 AppStore 中下载过不少日程计划工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印象笔记、To Do 等等,不是说它们本身不够好用,而是同类 APP 一天一个花样,多下一个多占一块内存。

索性用过一圈计划工具后,我又回归本心用起了 iPhone 上最古老、最简单的工具:日历。

当然用它来计划,有更重要的两个原因:

1. 在 iPhone 上写下计划,能同步在笔记本上;反之同理,对我查看、修改计划很方便;

2. 无论在哪里写下计划,我的 Apple Watch 上也能展示,甚至依紧急程度展现在表盘。

但人是热衷于做计划的生物。想象不用费力,但真的要做起来,就是缺少一股推进力。 所以不少人也包括我,遭遇的状况如下:

· 当时间走进计划的段落,大脑却早就忘了这个计划;

· 即使没有忘记,也可能当下正忙着其他新的事项,规划中的事项就这样搁置了;

· 即使没有忘记,也没有打断,最可能是做了一半懒惰驱使,打退堂鼓不了了之。

而用 Apple 设备来协作,一个日历能在多个设备同步,每次规划新的事项或是查询今日日期,每一个设备反复显示加强你的记忆。

就以我自身的为例,起初我的计划达成率也不超 50%。有着计划过高的原因,但也有想要给自己放假的惰性思想因素。而且有些紧急的事情会做闹钟提醒,如果仅仅是我的 iPhone 振铃,关闭提醒后。

又返回到应用炸掉的桌面。等再想起过期计划时,很可能就是新事项的闹钟响起,再次被我关闭又忽略的时候。

那么,真正的督促者 Apple Watch 补上。

这个绑定着身体的设备,自 S2 代起抓住了管理者的角色。就落实计划而言 ,它的骚扰程度、愧疚感远远大于 iPhone 里的一个应用。Apple Watch 有 2 个推进方式。

1. 手表推送通知振铃,相比 iPhone 环境更纯粹,没有过多的注意力分散;

2. 表盘上直接展示今日的待办事项,把即将怠慢事项全部呈现在表盘上。

这就意味着只要我抬起手腕,始终能看到自己今天未完成的时间,加深自己的愧疚感。开始只是愧疚,久而久之自己也会被推进、被督促,将计划的完成率提升上去。

而当计划逐渐开始实施,按部就班完成事项带来的成就感,也就促使我养成了计划的习惯。

所以,多个设备能翻看很重要,iPhone + Apple Watch 反复提醒更重要,有 Apple Watch 发掘自愧感最重要。

至于 AirPods Pro 作为当前 Apple 全家桶中最无可挑剔的配件,便是给执行计划消磨枯燥,或是专注我精神的辅助角色。

我的健康观念,伴随它们养成

有注重健康的意识,是在 Apple 设备陪伴下从无到有的养成。在这个养成计划中,我的 Apple 设备们角色颠倒,Apple Watch 又成了规划的角色,而 iPhone 成了那个推进的力量。

虽然运动在我以往的分享中不少谈及,但这次要跟大家聊聊「观念改变」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让人形成一种观念,相比坚持去完成某件事,难度更高,更不容易发现。

与 Apple 这三件设备相伴,让我改变的观念便是:关心身体,在意生命。主要表现在我生活的两个方面:

1. 运动的最终追求

2. 身体的更多关心

> 先聊聊对运动的追求的改变

虽然把健身运动刻进肌肉记忆不过 3 年多,实际上从 2015 年 3 月起,我就逐渐开始玩马拉松了。

15-16 年间断断续续,而且跑步也不怎么科学,第一场马拉松之前还是个只跑过 3 公里的小白 , 每次跑步都用当时的主力机 iPhone 6 来记录,用 APP 盯着每公里的配速。

· 当时唯一的关心是,不要被关门,一定按时完赛。

· 戴着 Apple Watch 以后,不强求速度,安全为上。

Apple Watch Series 5 上的跑步记录也能告知我当前跑了多少公里,每一公里的配速,完成跑步的时间。但更多了心率的检测和紧急情况的预警。用它跑步,变化的不仅仅是我的手臂轻松不少,更多在于观念上的潜移默化。

虽然关注配速能帮我提升速度,但关注心率更高效且有安全保障。比如说近期 3 月底,我开始了自己 2020 年的第一跑。因为自从过年开始,就没了什么运动量。

3 月首跑没刹住,跑到第 4 公里左右心率竟飙升到 190 多。一般在 180 左右时,我的心脏就已经有点负荷。所以 190 以上,就开始调整逐渐降速,结束了这次跑步。

而我所说的推进力量 iPhone,是所有运动成果的集成中心,每次跑步完后每一段的配速、心率变化、步频有详细的记录。

日常小跑很少去观察这些记录,但在马拉松赛前准备的一个月训练中,我会去一一对应每次的记录,从每次训练中把自己下肢活动起来,让心脏准备更足够的泵力,保证自己能安全完赛。

例如看每一段的心率变化,大致可判断出在第 3 公里开始,心脏逐渐进入有力的跳动状态。那么接下来的几公里,可以保持稳定配速跑下去。

进入 10 公里是第一次疲乏阶段,心脏跳动出现比较大的波动,那么适当降低配速需要自己喘口气,再慢慢回速。到了 18 公里,心率变化值明显。那便说明腿部疲乏感严重,我在这个阶段时走时跑,也意味着我需要多跑几次强大肌肉的力量。

也不光是回看记录分析自己的状况,这些存在 iPhone 里的跑步记录,对我而言也有些完赛奖牌的同样意味。

我个人是不建议拿着 iPhone 去跑步,尤其是长距离。跑至后半段时,手臂哪怕拿一块湿海绵,都觉得发酸无力。所以从第 3 代开始,我便开通了手表的独立蜂窝网络使用。

每次训练时,推荐把 AirPods Pro 与 Apple Watch 搭配起来,结合它们的能量。大多入耳式耳机跑步时,都有点捂着耳朵的错觉,跑步时的呼吸声听得极其明显。

AirPods Pro 中没有明显喘气声,而且在降噪模式下,耳机柄上的麦克风也能听到近处人声。跟男友一起跑步时,不妨碍他在附近跟我讲话。

当然大多时候在户外跑步,尤其是江边小跑,完全降噪其实不够安全。在 AirPods Pro 上也能关闭降噪功能,在通透模式下既能听到喇叭声,又能听到音乐声。

跑步之外,用着 Apple Watch 被督促得久了,也就把手表上各类的健身运动尝试了个遍。也正视这些新的方式,鼓励我开始学会新的东西。

包括从旱鸭子学会游泳到玩起来自由潜,刚开始时只是追踪每次的游泳记录,后续挖掘得多了才重视观察一些与安全相关的数值检测、预警功能。

就如我妈所讲:以前只顾自己玩得爽,现在才懂安全也要照顾到。

像是练习自由潜的法兰佐和静态闭气,用心率检测来看自己是否心率降至 50+ 次 / 分,进入最放松的状态,减少在水下消耗的氧气。虽然不能直接测血氧值,但也能从心率是否过高参考自己当前憋气状态是否安全。

万一的万一,出现任何状况。我的 Apple Watch 与 iPhone 的紧急联系人栏中,一直备用 3 个家人的联系方式,留多一个通道,用紧急呼叫可以保我一条性命。

> 第二个是对身体的关心

看起来我是爱运动,似乎就该是个懂得健康的人。以前运动真的就是为了好玩,而用 Apple Watch 明白需要运动,更需要安全运动后。

我也倒腾了 Apple Watch 其他的监测功能,像是 OS 5 时期新推出的经期、噪音监测。以及现在特殊时候,戴着口罩老是忘记喝水,又开始提醒喝水的监测。

其中经期对我尤其实用的有两个时间段:

之前有段时间激素失衡,一个月来多次月经,之后又连续几个月不来。在医院后得知是雄性激素超越了正常女性的 8 倍。

一直以来我性格神经大条,甚至没算过自己月经周期。身体出现问题之后,才开始用起来 Watch 的经期记录,跟踪每个周期、出血量。每个月去医院复查时,直接用 iPhone 上的记录表,给医生说明自己的情况。

每年的上半年的我都会安排自由潜,算不清日子的我,一般在提前 3-5 个月做行程规划时,直接在 iPhone 健康中查询我的周期,判断到时需不需要带着棉条随行。

而且相比我之前玩过的其他经期记录工具不同,Watch 和 iPhone 上的经期记录应用就像 Safari 的设计一样,把导航、广告一切多余舍弃掉,只有纯记录工具,我便只需要专注在我要做记录上。

所以自从激素失衡开始,经期记录的习惯就被我保留了下来。原因有四个:

1. 至今周期不稳,我仍然算不清自己的经期;

2.Watch 上记录方便,打开通知点一下即可;

3. 推送绑定我的手腕,临近时期方便收到;

4. 从 iPhone 上查看没有任何广告骚扰。

不止从这一点开始关注自己,我之前所分享到的「站立与呼吸」,相信这两个所有 Apple Watch 使用者都频繁接触到,但实际很容易忽略的健康关注点,也对于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改变。

· 有意识观察自己每天的站立是否满足 8 小时,逐渐改掉久坐的习惯;

· 用呼吸学会放松自己,提升工作的效率,解决了我长久失眠的问题。

所以对我的意义,Apple 设备最大的诱惑力不在于它本身参数多强大,而是实际能对生活带来的力量。

我的生活乐趣,全靠它们承载

无论什么节假日,我最不想接触的东西就是手机。但往往也是节假日,手机跟我几乎完全绑定。

不是回复钉钉、微信和邮件,而是我用 iPhone 记录了我这些年的快乐源泉。大学时候用着佳能 600D 做自己的拍照工具,但慢慢的手机早已替代成为了我的主要拍摄工具。

想来是因为:

1. 用 iPhone 6 拍摄的一次契机。

2. 记录时对场景的适应反应快。

3. 智能测算、后期编辑一步到位。

4. 补充我出门旅游的记录空白。

2015 年在雨崩旅游时候,我把单反遗忘在大理的民宿。进了山要拍照时才发现,当时不得不全程用 iPhone 6 拍摄。当时抱着半怀疑的态度,完成了 3 天的旅行拍摄。

最终见识到了 iPhone 的成像能力,从那个时间起,iPhone 便逐渐成为了我的主摄机器。而后更换 iPhone X 后,增加光圈拍摄、夜摄提升的功能后,我也有了更多的创作选择。

▲「iPhone 6 拍摄于云南雨崩」

这次从 iPhone X 换到 iPhone 11 Pro ,因为中间跳跃了一代更换,新 iPhone 的成片光泽、颜色、质感感受到了巨变。作为一个非专业型选手,我大致总结了自己的几个手摄场景。出门随手拍、家里抓拍猫、出门旅游的补充摄影。

前两个使用场景随机性很高,每一次看到好看、好玩的东西,当下的场景光不一定非常适宜。例如拍猫时,大多在工作日的晚上。家里的光线较弱,明暗差也很大。

之前用 iPhone 6 和 iPhone 8 拍摄时,在暗部细节上,画面会几乎变成一块灰黑色的模块。后来换了 iPhone X 后,遇到弱光环境拍摄的画面有所改善,但画面噪点依旧严重,放大后的细节模糊。

▲「iPhone X 拍摄于 2019 年 9 月」

但在环境适应能力上,三摄搭配上夜拍模式,iPhone 11 Pro 的出片质量极高。

只要普通的拍摄模式下对准我的小猫咪,iPhone 自动感应且告诉我这张照片最佳曝光 1-3 秒,拿稳相机拍摄 1-3 秒以后,iPhone 会把刚刚 x 秒中拍摄的照片,自动合成一张亮度、色彩、锐度最佳的照片。

不过这种更适合在拍猫咪睡觉、静坐的状态,或是一些静态照片。如果拍摄的是运动物体,夜拍也是会出现糊照的。

夜拍模式在更恶劣的拍照环境中,成像质量的提升更加明显。在镜头附近几乎没有光源的天台拍摄了一张影像,之前的 iPhone X 拍出来噪点多,而且光线非常黯淡。

用 iPhone 11 Pro 来拍摄的话,在 1-2x 的焦段曝光 3-5 秒合成,照片里的天台似乎打了摄影灯一般,景象清晰尽收在眼底。

▲「iPhone 11 Pro 拍摄于 2020 年」

有广角加持,同样在 1x 的焦段中。iPhone 11 Pro 能摄入的画面是比 X 更广的。对于后期要稍作剪裁的我而言,多一点画面多一点可创作的空间。

如果要做其他后期,直接点击编辑就能调整曝光、色泽、阴影等基础参数。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做完后期要是后悔了,也可以一键复原,让照片回到最初始的样子。

▲「iPhone 11 Pro 录制夜晚视频」

除了暗光环境之外,如果周末遇上了好的天气,那么人像模式就会发挥起它的作用。之前使用 iPhone X 拍照时,会出现难识别主体,拖着手机半天也进入不了光圈模式。

但新的 iPhone 11 Pro 的光圈能力实在强大。

多物体背景的场景中,iPhone 也能准确识别前景的主体,甚至两只喵咪一起,多个物体也可识别。手机会自动调整合适的光圈,也能依靠自己的拍摄思路来手动调整。

哪怕这张照片拍完了,我觉得不怎么满意,在 iPhone 的照片编辑器中也可以后期调整光圈值。

出门旅游,iPhone 11 Pro 还会担任我的拍摄主力。

徒步、购物、瞎逛要一直举着相机真的累,所以 iPhone 做了记录主力。还有关键的一处是,很多时候我和男友出门很少留下合影,用 Apple Watch 搭配 iPhone 11 Pro 遥控拍摄,完成合照给每次旅行留下纪念。

另外因为 iPhone 11 Pro 的图像处理能力更强,最终的文件大小基本上是 iPhone X 拍摄出的 1.7 倍。所以如果要选购 iPhone 11 Pro,想必一台 64G 是不够的,喜欢随手就拍点东西的旁友们,相信我 512G 真的香!

我的一些期许,希望它们改变

用了这么久的 Apple 产品,我分享过很多它们所带来的好。但也不意味着,它们足够完美。这些年我也遭受过它们所带来的困扰。

iPhone 11 Pro 的续航,正常操作一整天绝不是问题。

但在拍摄高帧率的视频时,电量不足的情况的确比较着急,猜测可能与硬件长时间重度使用有关。但这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推荐大家可以配上苹果官方的背夹电池手机壳,手机壳的内置电池能辅助手机增加 40% 的电量。

用它来续命拍摄,很适合。

但作为一款手机壳,有点重是真的。如果苹果能够在下一代手机壳出现的时候,把它做得更轻一点,续命时间更长一点,那就更好了。

Apple Watch 的电量需求,我更迫切。

Apple Watch Series 5 最长可达 18 小时的续航时间虽然已经足够优秀,对于用了 4 年还会忘记睡觉前充电的我而言,真的迫切!

最后分享,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不止 Apple 设备吧,似乎其他品牌的同类设备也能带来这些体验。为何偏独取这一瓢?

想来便是 Apple 的生态力量吧,从最初的那台 iPhone 4S 开始,只是为了跟上时下的流行。而用到 iPhone 6S 则是为了便捷地拍照,在旅行中留下不少照片。

到今天的 iPhone 11 Pro、Apple Watch Series 5 以及 AirPods Pro,对我而言不止是一个个单独设备而已,协作之下的它们,给我的生活乐趣,确实不少添彩。

功能协作之外,还有一处我最喜欢的在于,无论 iPhone 11 Pro、Apple Watch Series 5 还是 AirPods Pro,即使它们的外形变化着最新的样式, 但也保留着机械时代最动人心的小心机:

虽然 iPhone 11 Pro 全屏点触,但在反馈时却保留着机械震动;Apple Watch Series 5 的表冠上,转动时似齿轮的机械震感;以及 AirPods Pro 上没有按键,但却保留着似机械按键的「哔啵」声音…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2843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