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年度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元旦和中国新年之间的一段时间,就像是拒绝承认时光老去的人最后的倔强。就如同在《防火防盗防焦虑》中写得那样,新年要到来了,我们还将有一次重新打开的方式。在继续探索「真实」和「现实」的关系时,我感受到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我们在这个节点,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需要,跟「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
在上世纪末的赛博朋克经典《黑客帝国》中,救世主 Neo 第一次看到核冬天以后 2199 年真实世界的图像,并意识到那个记忆里的温柔乡已经永远失去了,他的导师 Morpheus 对他说:欢迎到真实的荒漠中来(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仔细玩味,这句话可以是极度绝望的,亦可被解读成带着不卑不亢的坚定。
以下,是我给自己的 8 个关于重建和真实世界关系的建议,也与你分享。新的一年,祝你在「真实的荒漠」中玩得愉快。
首先,当我们谈论「与真实世界发生更紧密连结」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已经有许多年没有像 COVID-19 疫情那样能横扫七大洲整整一年的头条、并且影响人类进程深远的大事件了(你能想到的上一个是什么呢?911?),且看起来将会继续延续到 2021 年甚至更久。正当移动经济和虚拟经济给世界打下强心针 / 鸡血的黄金时代,意外就这样到来。
就像是温室被掀开了屋顶一样,血肉之躯的脆弱和生存法则的严厉,提醒着措手不及、而不得不匆忙应战的人们,我们的世界没有完成虚拟化,到底,这个世界仍建筑于实体之上。「真实」带来了真实的灾难,并无法按下删除键或退出。
当我们谈及改变,其前提是我们对目前的情况并不满意,或者追求更好的体验。我们的现状是什么呢?过去 10-15 年的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令我们逐渐得以在虚拟世界中「复刻」真实,并远离了真实的世界(或许以 iOS7 为代表的扁平化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节点,象征着虚拟空间的附庸属性转变为更有话语权的独立存在,并渐渐发展了自己的体系),保真度随着内存、网速、屏幕的进化而逐年提升,乃至令我们产生一种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错觉。
这样有什么坏处吗?或许谈不上,假如你是那种用「演化」而不是「进化」来翻译「evolution」的人(认为事物不必然永远螺旋上升发展,而可能终于中性的寂灭)。毕竟,如果是那样的话,一切的发展也不过是一种自然的进程,我们无需亦无力干预太多,虚拟世界最终接替物理空间、芯片达至大脑的复杂程度终将可期,则我们尽可以由得它去。相反,假如你对于 AI 代替人类(更可能的情况是人类的 AI 化,见《赛博皮囊》)保有怀疑、顾虑或批判,则我们有必要继续尝试唤起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情感连结,并尽可能地为更好、更久地在真实世界中生活做准备。
在数字化生活为我们营造的舒适窝中,我们以失去一定的生存能力作为交换。当然,这里指的更多是狭义的、与肢体和肉身相关的生存能力,如抗寒力、握力、免疫力、寻找可食用野生动植物的能力;而不是像「以全栈工程师身份在全世界的角落远程工作」这样赚取生活费用的生存能力。
当前继续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并变异进入第二季的疫情,从积极方面来看,继续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措手不及,相信更多的普通人和家庭开始从岁月永远静好的幻觉中抬起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比如应该有防疫防灾的用品储备,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会来临(这是为什么它会叫做意外)。城市化确实令普通人受益匪浅,乃至当代意义上的「乡村」亦非可成为避难所的独立机体,其缓冲能力今非昔比。我们会太过习惯于「万物互联」的常态,水电煤网、陆空交通及物流冷链的日常有机运作很棒,但我们为意外做好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了吗?当 Google 或 iCloud 服务器断开几小时,当超市的货架因为各种原因被一抢而空,当寒潮带来的限电和水管爆裂对基本生存都形成了威胁?
可以借鉴饱受地震海啸摧残的日本,与其说政府和民众有先见之明,倒不如说是被真实世界教做人。倒不必做到土豪如瑞士,地下避难空间可以覆盖超过 100% 的人口,但储备一些应急的生存必需品包括粮食、净水、药品,及照明设备和电源等,仍有一定必要。实际上,去年提醒普通民众适当储备粮食的提示也见诸国内地方政府新闻源。
此外,对于健身并非生活标配的朋友来说,增加适度锻炼也值得考虑。KPI、头脑风暴和提报的竞争力,或许仍是当下主流的丈量尺度,难保在下一个十年,强大的肉体和免疫力也能增加肉眼可见的生存机会。
最近我已经连续接待了好几位因为 macOS 升级或 iPhone 升级后找不到电池百分比显示而苦恼的朋友。此时此刻,城市中共享充电宝随处可见,并继续以祛除电量焦虑的诱惑,惯着我们对手里那枚黑镜的执念。「随时在线」是人自己的需求,或是电子消费品厂商的执念,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但人的注意力集中度随着内容消费和学习工作娱乐场景的碎片化,也一起碎了一地。
是的,当「主动忘带手机」或至少是「主动忘带充电宝」这件事已经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时候,你意识到你已经和这个设备如此深度地绑定,乃至也缴交或让渡了你相当程度上的自由、隐私与选择权。你不再相信你可以决定你出现的地点、你看到的信息、你有选择失联的权利。
这个建议听起来有点像因噎废食?也不是。这有点像 iOS 设备内置的「App 时长限制」(App Limits),或「番茄时钟」,或一度被写作者青睐的写作介面「小黑屋」,或张小龙初期对小程序的定位「用完即走」…… 当然,这像是对抗自己的人性、左右手互搏:右手是渴望从几百克的电子牢笼解放的初心,左手是永不失联的安心(我是说或许你的左手腕上还有一只智能手表哦)?
那么,在暂时斩断黑色魔镜的召唤,让注意力重新集中回到周遭的人、事、物,然后呢?
这件事看似并不是我们常常会想到的点,在思索之后,我认为它却能很简单地帮助我们重塑与真实世界的连结。不过当你恰好处于电子设备暂时戒断期的时候,记得带上些许一种叫做现金的东西。
在城镇里短距离通行时,我们有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单车等选项。
地铁很稳定,变数最小,更何况它常运行在漆黑的地底,也因此乘客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书、耳机等,来度过这段乏味而例行公事的时间;出租车和公交车共享着路面的机动车道,但出租车提供的是「隔绝而迅速」的价值,在不堵车的前提下,用更高的溢价换取更舒适、个人化、以及点对点的高效率优先通道;公交车则略有不同,它也提供了类似的目的地服务,但它从服务型态上更具有开放性,在路面上每一个站点(交通节点)上随时上下的灵活性,和与其他不可预测的乘客共享旅程的特性,赋予它某种动态和模糊的「模拟世界」(analog)风格。
于是你可以更真切地在这个局部可控的移动车厢中,和物理世界发生更亲密的接触:与外界流通的空气和气味;从外界渗入的光线和景象;随机上下的陌生人;它从路面传导的颠簸令你无法舒适地阅读,它吵闹的环境音唤起你对周遭事物的注意,它有斑驳的痕迹,过冷或过热的室内温度,以不太快的速度却又匆匆掠过的街边移动风景……都能调动起你各个感官,真实地回应以一颦一笑。
于是,你有理由相信,你跟这个城市,或这一片生活的区域,有了更多的「真实」连结,它们是可触碰的建筑、丑陋的招牌、有生命的动植物,而非只是收藏在两点间的一段推荐导航路径,一条绘制精美的站点图,或脑中蹦出的几个不指代任何实际内容的汉字地名。
至于为什么不是单车?为什么不是电动单车、平衡车或电动滑板?私以为这些设备令使用者具有更多主导性,这样作为通勤来说是好事,对于有意识将注意力彻底放松地置于周遭事物而不是自身来说,或许公交车是更好的选择。
这个建议背后其实站着一个更大的、更有争议的母题,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生活的 2021 年的世界:在虚拟经济逐渐替代实体经济的时候,我们的取态 —— 且慢,这种把实体和虚拟对立起来的两分法是否还适用呢?
实际上,以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为前端出口呈现的「互联网经济」背后仍然是「落地」在实体经济上:一次点击、一张电子优惠券,最终仍然以散发着热气、带着外卖员手温或真实的雨滴(无人机送餐和更激进的营养药片可能改变这个观点)的型态,滋养下单者的物理肠胃。
过去一年里,「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或「快递员在双十一前辞职」等话题的发酵,值得庆幸的可能是普通人们依然向善、依然关注人的困境,尝试寻找双赢解法。在此无意站队「互联网经济」是否对实体店是一种釜底抽薪的降维打击(这可能需要另一整篇文章的探讨),仅意在提醒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实体社区对于人来说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验感。
用餐,为解决生理需求,固然是最直观的必然连线。但在餐厅中的用餐,会提供一些额外的体验(无论优劣)。这就是为何星级酒店餐厅为了自救推出外卖服务,却无法收取与堂食相等的溢价;同样是为何传统法餐厅并不设置孩童友好的座位及拒绝打包。
无论是黑暗中进食的餐厅(Dans le noir)给宾客设定一系列规矩比菜单还长的米其林餐厅(龙吟)还是一人食圣殿(一兰),还有一年只营业一个月的餐厅或是不允许带手机的餐厅……这些「折腾」都是餐厅作为人类这种社会动物在果腹之余研究出来的乐趣。三餐是大多数人的一日标配,而整个人类有许多时间不是在吃,就是花在去吃、做吃的和研究吃的路上,这不是一种偶然。
妥善的饮食,加上良好的用餐体验,可以激活脑垂体分泌的真实幸福感和嘴角的口水。加上如果手机刚好在家休假的话,无法让手机先吃,也没有 C 站 D 站来下饭,那么也只好老老实实地重新和食物,或坐在左面的人对话一番。说不定就有新的灵感和收获了。
如果太久没有和活人共进一餐,那么正好,去见见一些久违的朋友,甚至陌生人吧。
有个美国人做过一个有意思的事。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不存在的软件叫「Facebook」,可以实现交友功能。当他发现有太多好友列表里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实际交集,甚至你已不记得加为好友的初衷,他突发奇想去实地拜访他列表中的所有虚拟朋友,收获了许多惊喜(惊吓有没有?应该免不了也有)。(后来 Fb 自己也在测试这样的工具 Meetsup)
还见过好几个例子,都是在城市里或世界范围内寻找跟自己同名的人,有的把过程做成纪录片。这些都是有趣的尝试,让自己和世界的连结不仅只维系在字节的跳动上,而有了温度和实感。
我在 2020 年的疫情爆发期间,也做过类似的事:每天找三个失联太久、甚至从加为好友之后便未曾有交集的微信联络人,并跟他们打招呼,顺利的话聊聊近况。这要比使用「拉黑清理」之类的软件有 guts 得多吧!偶尔,你会收获同等惊喜的热情回馈,另一些时候,可能会是一个红色的感叹号。但是不要紧,去尝试激活与接受下一个惊喜、重新认识、或对失去的确认。
当然,在疫情蔓延的今日,这种活动又具有了一些奢侈品的属性,恐怕有这份心意还不够,还得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在出门面基之前,请确认城市内或城市间的交通管制,并做好防护措施。
这个时候提这个建议是不是不合时宜呢?在疫情蔓延的大时代背景下,宅似乎成为更理直气壮甚至是政治正确的选择。当然,也让假期变得无足轻重(如果有假期的话)。但有些挣扎的方法仍是存在的。
旅行原本是一个发现别处生活,从而产生比照、反思和借鉴的过程。作家毛姆有言在先:我旅行回来,不会依然故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距离并不能成为衡量旅行的参数。如果暂时摈弃既有的路线和惯性,同城也看得到时刻上演著文化冲突,而近处也可以发生一次微型的冒险。重要的是,尝试打破惯例,去一些犹豫一下就不会去的真实的地方(包括上文提到的堂食餐厅),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沉浸到《动森》或《模拟人生》里。并不是后者没有价值(它们甚至能提供现实中无法企及的体验),而是我们在谈论真实里令人着迷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精细的颗粒度。
旅行也可以是更广义的活动,这一点从世界各地航空公司的自救行动可以看出 —— 有一些具有创意精神的尝试,比如台北机场的「假装旅行」活动,或是「随心飞」一类的年度飞行套票,或是网友们的在家一日游。它们起到了很多心灵安慰剂的功能,当意识到「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有了希望,尽管全球旅行迅速恢复常态的概率就确实与中彩票概率相仿,它们提供的这种有限但正向的希望,倒是能实实在在地激励人心。
考虑到城市里的人们离开生活的圈子出远门的阻碍要比实际上更大一些,这个标题本来是「亲近自然」的折衷版(不过看起来更吓人了)。
它当然更多地不是在指代养育下一代,那样的话要讨论的情况会变得极为复杂。只是一个「在房间里种植在一棵小植物」或「喂养一只小动物」那样的建议 —— 我鼓起勇气保留了「小动物」的部分,因为它们确实有能力会带来更多互动的可能性,当然更重的责任也随之而来。小动物未必是人生赢家的标配,猫猫狗狗,也可以是更容易相处的鱼、乌龟或昆虫。
当空间中有了生机和活力,或许会带来更多的对生命意义、对环境、对自己的检视与思索。而你在给它时不时地浇水和换水或喂水的过程,就像小王子在玫瑰身上花费的时间那样,会有新的回报,也会改变你对它的观感。
当然,就算这些建议全都令你为难,这最后一条或许更友好些。
你也发现了,我们似乎离休息有点远。这不是说我们没有在午休、摸鱼或睡眠,而是将「高效」或「最大化时间利用」作为了默认选项(糟糕的是我们意识不到这个默认选项也可以被关闭,或有太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去关闭它)。
上一次我意识到这件事,是在一个洗漱的瞬间。我将一个播客软件打开,这当然是播客主播和平台都喜闻乐见的事:因为我证实了他们其中一个「使用场景」,即当眼睛和手并不方便操作屏幕的时候(它们都沾满了水),我放下了它,而适时地启用了耳朵来继续汲取资讯。是的,这样的无缝切换体验是有用的,它创造和哺育着一个不停业的世界。
这件事在纽约、伦敦、东京的证交所覆盖了全球 24 小时交易时段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更早一些时候,在白炽灯或 LED 灯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当夜晚被人类征服的时候 —— 这个不夜城的梦想在 2021 年的最新版本叫做夜间经济;24/7 工作可能性的缔造者,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装置,贴心地提供了 continuity 等在设备之间随时切换的功能,令人找不出不工作的借口;飞机上的 Wifi 终于开放使用了,它又剥夺了一块原本可以无奈而侥幸地逃避「连续性」追杀的空间,若干年后人们将不再理解「刚下飞机」的梗……
有些时候我看着熟人,待着一动不动几小时,或是周末睡上一整天,或是沉迷于大屏小屏前,我也会替他们感到焦虑。似乎他们就是在浪费生命,看着大好的光阴这样奢侈逝去。继而免不了又记起乔布斯的演讲云云(每天要自问如果今天将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见《防火防盗防焦虑》)……
可转念一想:奢侈不正是人们很多时候追求的生活状态吗?只不过如何界定奢侈也是有些微妙之处。休息是为更好地发力 —— 或许即使这样讲也已经带上了鸡汤的味道,那么好吧,休息就是休息。人的躯体、心和大脑会累,天生设定如此。放空、发呆、睡眠,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事。
剥夺这种权利,把人当作牲口来奴役才是。
以上就是这 8 个关于尝试重建与真实世界关系的建议,我们回顾一下:
你可能也会怀疑,这些「回归真实荒漠」的建议像不像是矫揉造作的「第一世界问题」?或许有一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24/7 被电子设备「所困」,正如不是所有人都已经解决温饱,不过,与此同时,三高和肥胖也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他们的问题就不值得解决。
正相反,我提议不要走上犬儒之路,而继续做一些对当下有帮助的有用小事。正如旅行杂志里略匪夷所思的策划,比如《N 种露营派对的打开方式》一类 —— 虽然编辑之意不在酒,而我们也都明白作为没有房车和管家随行的普通人,去远足也不太会真的带上那么多的香氛、电子设备、华丽但性价比极低的电子灯笼。那些漂亮的构图和摆拍,就像某红书里风靡一时的跟风野餐大戏,闪耀在私影老炮的光圈里,老凡尔赛的票圈里,但一定不是发生在真实的自然里。
真实的世界很糟糕。会口渴,会出汗,会受凉,会腹饥……许多人会说,走了一圈回来,家是最好的。有人形容旅行的劳顿说,最需要休假的人就是刚刚休假回来的人。
但是真实的世界还有它无法取代的魅力。也是我们被孕育出来的地方。不要轻言放弃它。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参加年度征文活动,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