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十张年度书单,我挑选出这 16 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2021-01-20 16:47:51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87 收藏

看了十张年度书单,我挑选出这 16 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2020 年,大家可能都过得不太容易,疫情之下,我们与世界失去联结,与亲密的人走散,经过悲痛和苦忧的那些夜晚,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方舱医院的那名患者给出了最安静而有力量的答案:阅读。

年底时,豆瓣如往常一样给出一沓厚厚的年度书单,但条目之多、分类之细,让我连购物车都加不过来,于是我决定「走出去」逛逛,还有没有别家的书单可以参考呢?于是我找到了包括理想国、界面、社科文学社、上海文艺社、译著联合、方所、多抓鱼等 10 份书单,在其中果然发现了一些好书(详细书单见文末)。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按照「屡次上榜的好书」和「我的私人推荐」这两部分向大家介绍 16 本值得一看的书。

真正的好书值得上榜两次

每年的文学世界,都有一些备受瞩目的作品,在多张榜单中屡被提及(当然也包括豆瓣年度榜单)。正如多抓鱼所说,「真正的好书值得上榜两次」,而接下来就要向大家推荐这样的 6 本书。

小说

上榜次数:4 次

今年一举拿下豆瓣年度中国小说榜首的《夜晚的潜水艇》,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灵感其实就是一种元气充沛的状态,包括身体状态,贵在虚静」,《夜晚的潜水艇》是 30 岁的陈春成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他的「九故事」。他的写作多发生下班后的夜晚和周末,他会去公园散步、发呆,构思故事,故事接近完整了,才开始动笔。快的话,一个下午便能完成一个故事。其中收录的最后一个故事《音乐家》荣获 2019 收获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奖,为了创作这个故事,他翻阅了大量关于前苏联和古典乐的资料,为乐章的排布请教了古典乐行家,确保了细节上的准确性。阅读之后,除了感慨他的天赋和文字技艺的纯熟,你还能感受到一个年轻作家对文学的执着。

上榜次数:4 次

俄罗斯女诗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长篇小说《记忆记忆》,同样达成了上榜 4 次的好成绩。这部作品是一本关于记忆本质的哲思录,一经问世便包揽俄罗斯文坛三大奖。作者玛丽亚十岁或十一岁就在练习本上写下构思好的家族史,从孩提时代开始,写作跨越了三十五年,试图梳理家族史的脉络,还原家族迁徙版图。

这表面上来看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但其能折射的,可以说是整个 20 世纪的俄国史。外祖父母看似琴瑟和鸣、实则暗藏背叛的婚姻,祖父建功立业的执念与报国无门的落寞,姑妈我行我素的执拗与压抑自我的痛苦,在阅读这一切时,我们也难免想到自己的先辈,与那些道听途说的秘密。

学术著作&文学评论

上榜次数:5 次

他的头脑中像是有一堆才子在吵架。

《文化失忆》的作者克莱夫·詹姆斯,是一个常年在 BBC 做节目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他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做了很多节目,同时还是一名诗人。

而这本《文化失忆》被书评人陈以侃在研究生阶段发现时,被他称为「重新布置了自己的星空」。《文化失忆》是克莱夫·詹姆斯花了 37 年准备、用 3 年写就的巨著,八百多页洋洋洒洒汇聚了由加缪、卡夫卡、香奈儿、福楼拜、保罗·策兰等成百上千篇历史人物评论,大都是来自二十世纪的声音。詹姆斯的消遣很高眉,他炫耀博学时那种「正当」的沾沾自喜,总会让人会心一笑。作为一个早熟的后现代主义者,詹姆斯试图以文字使人文主义在新世纪得以存留,使继承者们拥有记忆。

上榜次数:3 次

每次我和父母坐在一张饭桌上,我就会感觉到一种难以捉摸和形容的不适:他说话行事的方式与我重新跻身的这个阶级差异巨大……这种经历对我来说像服苦役,它让人越来越难以忍受,以至于我得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回归故里》是法国思想家迪迪埃·埃里蓬的一部个性化学术著作,父亲去世之后,他下决心重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那个他曾刻意逃离、在他精神里被纳入反面教材的这片空间。开展这次回归之旅,既是他对过去生活环境的回归,也是一种对内心的回归,我们主动保留的以及我们否认的那部分自我,都无法避免地,共同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作者在书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作为那个主动逃离家庭的人,他反思了自身的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以及作为出身工人阶级的穷孩子,如何成为一代著名知识分子的问题。本书短短 182 页,就写就了一部有深度的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诗歌

上榜次数:3 次

——这里曾是一条汹涌的河流。 / ——你是说这莽莽的荒原? / ——一夜间渗失了所有的水。 / ——只一夜么? / 嗯,顷刻。 / 突来的沉默涌起芦花的浪……

2020 年年初由雅众引进的《商禽诗全集》是备受垂青的诗集,引入这位台湾诗人的作品并不容易,雅众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譬如出版时依据台湾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于 2009 年的繁体初版,将书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乃至某些用词习惯,例如「的」「地」「底」「做」「作」均做保留,尽可能地将真正的商禽带到内地读者的面前。

这个做过码头临时工、园丁、卡车司机,甚至卖过牛肉面的漂泊者,自 1960 年开始发表诗歌,在少而质精的作品里,往往能在最现实的题材中发挥超出现实的深刻想象力,但他自己却自证是个「快乐想象缺乏症」的患者。在他作品里冷峻的自省和悲悯的同情中,我们试图跟着他追问和辨认自我。

疫情相关

上榜次数:4 次

2020 年,人们在谷歌上对「Why」的搜索量达到了历史之最:为什么会有新冠肺炎、传染病是怎么传播的、口罩该如何选择、为什么要进行隔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么就疏远了……在疫情之中,是文字支撑起了社会需要大众关注的焦点,传播出可以信赖的信息。

与疫情紧密相关的《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由中信·新思文化出版,叙事从 1916 年 7 月 1 日美国新泽西州岛上的「鲨鱼惊人事件」开始,选取了近百年来全球暴发的 9 例特大传染病案例,从病毒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科学哲学、医学史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展开,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与瘟疫相生相杀的历程。

关于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的科学知识不断发展,而这种发现有时也会蒙蔽医学研究人员,使他们忽视了生态学和免疫学见解,或对即将到来的流行病丧失警惕,未能在初期作出正确判断。而媒体在报道资讯的过程中,容易助长不安、恐慌和污名化。但还是有书籍,在这个左手写《柳叶刀》,右手著《人类大瘟疫》的医学史学者和作家笔下,你会深深地感到我们应该对自然、病毒该保有的冷静和敬畏心情。

我想向你推荐这些书

除了口碑和销量明星外,读者对图书还有着自己的期待:是不是有意思、能不能帮自己打开某个领域的大门、能不能在读后产生成就感。在这些书单中,有一些虽然只被提及一两次,但却是我的 2020 宝藏书目,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如有任何参考作用,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访谈和对话

留意到《漫长的星期六》是因为博库网的算法。当时我正在浏览剑桥女教授玛丽•比尔德的吐槽博客集《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后来发现《漫长的星期六》封面的斯坦纳教授的表情很耐人寻味,妥妥的就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学者形象嘛,所以也一并购入了。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与记者阿德勒于 2002年到 2014 年间法国文化电台主持的数次访谈的记录,经两位作者修订和重新编排后出版。

阁楼上的洋娃娃不属于我们,房子里的幽灵看上去甚至穿着租来的衣服。

访谈一共有五次,语气轻松诙谐,但谈论的内容却一点也不轻松,非常耐嚼。斯坦纳谈论了从流亡到研究院生涯的个人成长经历,之后他作为犹太人经历过 1940 年代的巴黎,从而谈到了对犹太问题的思考。第三次谈话中他提到,作为犹太家庭的小孩,要了解尽可能多的语言才能幸存,表达了「每一种语言都是打开新世界的窗子」的看法。他喜欢卡夫卡式的反讽,喜欢上帝开的玩笑,笑称「上帝是卡夫卡的叔叔」,还提到会让人想起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严肃阅读需要的条件。

而在说到人文学科的非人性和 20 世纪使人道德败坏后,斯坦纳仍然鼓励人们期待星期天,鼓起勇气,继续生活。

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是我在方所的每月选书的推文中发现的,它的荐语是「透过艺术家的对话,我们能够窥探到这追求艺术的漫长以及痛苦的过程中,当代艺术究竟是如何在他们的手中成长为一门新的艺术」。当代艺术的诞生需要无数艺术家的塑造和打磨,而这其中的过程,被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记录了下来。

这本书是奥布里斯特与 19 位当代主要艺术家的对话集。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他便有意识地接触艺术家,并把跟他们的谈话记录下来,积累了约 2000 小时的录音素材,本书共十九章,一位艺术家一个章节。谈话一旦开始,就没有终点,也不会停歇,奥布里斯特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他重视艺术家们的想法,在各个学科的联系中激发灵感,用对话的文字给读者带来新的探索空间。

小说

作者在写完作品后或许就该死去,以免妨碍文本自身的进展。

他来了,擅长躲在面具后面讲故事的人——翁贝托·埃科带着他的第六本小说作品《布拉格公墓》来了。埃科常说「文本就在那里,它产生自己的语义效果」。如他所说,2016 年他与世长辞之后,他作品的魅力丝毫不曾减损。这次出版的《布拉格公墓》则被誉为继《玫瑰的名字》之后,埃科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小说。

埃科的书非常挑读者,因为他博闻广识,又心思缜密。你可能会读不懂他笔下的符号、不经意间玩起来的文字游戏、天马行空的反讽、暗藏汹涌的神秘主义。这本书同样,他熟练地铺开知识的巨网,大量的知识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摧残你阅读的意志,向你的知识储备发起挑战,最后,你只能标记「已读」,而无力再编辑关于自己感受的话语了。

《布拉格公墓》相较于发生在中世纪的《玫瑰的名字》,它离我们更近,讲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失忆后精神分裂的上尉西莫尼尼和修道院院长达拉·皮克两者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找寻记忆的故事,中间交杂着信仰、种族矛盾、性别认同等冲突,亦真亦假地还原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

《七个疯子》是阿根廷作家罗伯特·阿尔特的西语小说,书中描绘七个疯子因为贫穷和不公,被逼到了绝望崩溃的境地,于是他们就想通过破坏和犯罪,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本书的作者阿尔特成长在形形色色的思想交融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父亲的极度暴力下成长,16 岁便离家出走。阿尔特曾出版过不下三本图书,也试图通过实验和发明获取名声和财富,但都没有成功,因此这本小说中不乏关于身体和心灵痛苦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迷失的灵魂怎样试图在最堕落的生活中寻找不可能存在的伟大和崇高,让这部拉美现代小说的笔触是如此危险,而又精彩。

《我们骑鲸而去》是上海文艺社年度书单的入选书籍,也是以上十份书单只入选了一次的一本,但我个人非常喜欢。本书的故事设定很吸引人,书里说的是在一个没有四季、阳光永远凶猛异常、几乎没有时间更替痕迹的小岛上,曾当过导演的老周、落魄潦倒的诗人「我」、经历过失婚丧子弑夫的王阿姨,仨人欲在岛上安放自身,却变得敏感而感到孤独、恐惧和害怕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洞穴奇案」,人与世隔绝,自成一个社会,那么文明世界的律条还适用在他们身上吗?

作者孙频自述为一个有避世感的人,《我们骑鲸而去》中主人公被忽然倒退的文明所震撼,巨大的虚无感让小岛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上演的剧场。而有「隔离」之意的设定,在经过这一年之后再去读,更耐人寻味。

漫画和绘本

我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居住过,我很喜欢一线城市便捷的交通,数不完的美食店,和凌晨三点还有人在吃夜宵的烟火气息,但我也觉得二三线城市清新的空气、总是有位子坐的公共汽车,和它独有的安宁让人难以割舍。

《不方便,但很幸福》的意思其实是「在山里生活不如(在城市)方便,但更幸福了」,是韩国漫画家洪渊植出道二十几年来首部自传体作品,记录着作者与妻子婚后告别城市,带着三只猫和一只狗在山里开始新婚生活的故事。

「本来只是想像写日记一样,用漫画的形式记录这段生活,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集结成书」。山里有适合散步的小路,路边有清澈见底的溪水,房子很大,杂活儿很多,但在那里,他们有着朴素而自得其乐的生活。作者的第二部自传体漫画《马当家的饭桌》也延续了这种以家庭之间的爱为核心元素的形式,加上画笔更加细腻,让书的文字内容打动人,视觉观感也得到了提升,看起来会更舒服。

我们都知道,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避免的,比如死亡,我们习惯选择用开玩笑的方式面对。今天,我们公开地谈论死亡,这样等到不得不独自面对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我离开之后》是美国妈妈苏西‧霍普金斯给女儿的一本绘本,但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笔记,记述着将来有一天,如果妈妈真的离开了女儿,女儿要如何独自生活的指南。其中包括怎么做鸡肉卷;怎么享受朋友的拥抱和递上前的纸巾;怎么在失去至亲的时候,找到活下去的理由。还有要记得,在妈妈离开后的第一个节日别再去做曾经一起做的事,不然你的心会空落落的。

书中简短的话语中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让书变得沉甸甸的,给人动容、也给人以巨大的力量。

其他

一直对埃及很感兴趣的我,自从 19 年在广东省博看过远从都灵博物馆运送文物来办的特展后,热情愈发高涨,购入了冯象教授关于埃及历史翻译的事件和理论的专栏文字集《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汗青堂的大部头《埃及、希腊与罗马》等书,但凡书目有「埃及」二字的,都能将我吸引。

《埃及古珠考》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位埃及学专家夏鼐先生的英国伦敦大学博士论文汉译本。夏鼐先生 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后公费出国留学,1935 年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就读,他深感「中国将来之考古学,必须以埃及考古学之规模为先范」,于是迎难而上,坚持获得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其后还曾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本书除详实的考据外,还收录了 300 多幅伦敦大学学院独家授权的埃及古珠照片,以全彩印刷,尽可能地从视觉上、文字内容上填补这段古老文明中璀璨的珠宝历史,价值巨大,是一本对于埃及珠饰研究史的入门书。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

你小时候看过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就是以其人物形象作为书中的人物去讲的故事,獾、河鼠、鼹鼠,决定帮助他们「感到整个人都不太好」的好朋友蛤蟆先生。

全书十六个章节,从蛤蟆先生生病开始,到最后蛤蟆先生决定加入戏剧社,不再把虚幻和现实搅和起来,欢天喜地做了结尾,将「心理咨询」这个现在仍有不少人对它谈虎色变的词,简单地说给那些犹豫不决的潜在患者听,有疑问就去做咨询,问题总能得到解决的,这本身不是多大的事儿。

德国作家塞巴尔德的游记,新民说这两年来一共引进了三本,这本《土星之环》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我喜欢的 99 读书人编辑渡边的十月新书推荐之一。

「这本书看似一本游记,记录了作者在英国东海岸萨福克郡地区的徒步旅程和感悟;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在时空中来回穿梭,在典故中往返游走。」译者闵志荣曾这样「抱怨」过。分为十个章节的《土星之环》,有作者对历史名人的回忆,有对往事的解读,比如他每经过一处庄园或者名人故居,就会讲述与之相关的一段历史故事。日常生活的中的任意一个点,塞巴尔德都能以雄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而这些,共同构成了萨福克这一地区自然变迁和文化兴衰。在让人又爱又恨的德式长句中,向人们展示「历史」与「废墟」之间演变的沧海桑田。

结语

书业作为非基本生活必需之行业,在这次疫情中更是受到重创,许多出版社都难以为继,诚品书店深圳店也在 2020 年的最后一天关上了大门。一本书的面世,背后有着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等一整套的出版流程,而新书的寿命只有三个月,没卖出去就再难见天日,书店上架两星期,不动销就下架,现在正是读者扫一眼、翻一下,就决定是否购买的快消时代。

正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各种标点各种难。垂死病中惊坐起,千万不要做编辑」,出版业的工资水平偏低,而且也不会成名,只是为他人做嫁衣。有时候图书的宣传还要帮着办办读书会、开开直播,让读者认识、了解新书。所谓鞍前马后,也就大概这个意思了吧。

所以感谢这些站在一线的出版人,感谢那些坚守到最后的实体书店工作者,还要感谢一直与书作伴的「你们」,是大家的努力,是这一小撮人的喜爱和热忱,让世界再乱、环境再难,我们仍可以说出那句「但是还有书籍」。

拓展阅读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4664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