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没看选题,几乎一气呵成写下这篇文章。去年盯着目标奖品去了,却发现跑着偏了又偏,带着目的性的写作果然不出自真心。仔细想来,不带目的性地做事,恐怕是做成事的第一前提。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情绪,应该过去一年最常挂在嘴上的词。情绪关乎健康,不论你的身边人是否认可,请一定要正视他。你可以不跟任何人有情绪上的交集(当个宅男),但不可否认我们每天都在跟自己的情绪做各种对抗和妥协。
于我而言,整整一年只留下了面对现实局促而捉襟见肘的情绪。以前,从不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即使偶尔说出来,因为总是伴随着少年的伤感,人前总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索性闭口不提。这一年,极速地成长伴随着意识的突飞猛进。从毕业之后生活就一路飞奔,身体能跟得上,灵魂却没跟得上。偶尔要在公交站、地铁上漫漫出神一会儿,遨游到曾经向往的那个小时候的梦里,看看那个夏天的自己,灵魂里还是小小的身躯,希望他快快长大,与我的身体并肩奋斗。到站,拨开人群,侧身挤出去,包被挤得变了形时嘴里还念叨着借光,下车,习惯性地小跑一段与人群拉开距离。长吁一口浊气的同时深吸一口冷空气,想到家里等我的她,又唤起无限希望,身子也慢慢热了起来。熟悉又遥远的那个梦里的我啊,你还是不要长大了。我要亲手保护你的梦,和我眼前的人。
当你觉得不知所措的时候,可能是还不够了解自己,务必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多一点医学和科学上的认知。
关联阅读:
身体认知上,我知道我的肠胃敏感,但凡熬点夜第二天早上必拉肚子。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个问题,但我是着实有并且每每如此。所以我用一个小笔记记录着自己灵魂的容器的特性,并且少熬夜。看过《盗钥匙的人》或者《人潮汹涌》的都知道,当你失忆后并被误导成新的身份时,你需要找回曾经的自己,此时最简单也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在纸上写下来。
对自己身体的机能有了一些认知后,为了更好地读懂自己的内心,我做过一次人格测试,结果显示为探险家人格,如今再做一次题目估计依然是这个结果。当时看起来不太真切,只记得迈克尔 · 杰克逊恰好也被归类到这种人格,心中有了些莫名的被认同感,原来我也不错嘛。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想法多么幼稚,多读了读里面的文字,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以下以这种人格为例说说我个人的理解,读者根据个人情况可在 这里 自行测试。
探险家这类人格的人通常是生活的艺术家,会运用审美、艺术,甚至选择和行动来打破社会常规,与此同时,他们内心会呼吁「不要控制我!」。这听起来非常符合我的人设,我就很不喜欢被扣上标签或帽子,所以也造成我对什么都有点兴趣,但什么都没精通的现状。仔细一读,原以为夸奖的描述,现在看来是另一种程度的缺点呈现。
第二段描述看起来似乎有点悖论,探险家,顾名思义这类人格本质是具备探险的特质的,比如乐于参加极限运动,但这里又说是「不折不扣的内向型」。原先不理解,总以为人除了外向的就是内向的,殊不知这两种特质就像显隐性基因一样,外向的人在某些时候也会内向,内向的人被某种事物激发时也会呈现出外向的气质,人类从来不是二分法能定义的。
紧接着的描述更有意思,听起来像是星座或占卜说一样。说探险家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措辞委婉的除外,但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则会承认错误,冰释前嫌,既往不咎。这点我倒是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不过我不确定只是探险家这一类人格有这种特性,听起来似乎通情达理的人类都应该如此。这段我姑且跳过,因为真的太有哄骗读者的嫌疑了。
最后这段话比较难理解,我废了半天劲理解起来像是下面的意思,与大家共同探讨。
探险家不太会对未来做计划,原因是他们对金钱和退休不太敏感。他们更习惯做的是体验人生,额,说白了就是玩儿。当然,探险家会做计划和人生目标的展望。如果方向跑偏了,这类人可能是社会的毒瘤,所以要谨慎选择人生目标,同时这类人也需要遇到一些「良师」。总结起来,探险家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建立高尚的人生计划为妙。
了解自己,此时量身定制的目标就像宴会增彩的华服
写到这里,我有些幡然醒悟的感觉,过去的两年,我定了好些可笑的目标。无一例外,每一次制定它们时都兴致勃勃,却也都无法完成。
探险家人格不会做计划是真的,我同意。坚持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也是真的。既然我了解了探险家的大部分性格设定,那么对我而言,大可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做到一些指标型的目标,既然我更愿意享受人生,那就顺势而为,只是要时刻谨记自己的初心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今年我的目标换了个说法,描述的是未来一段时间或几年的我想做的事情或成为的人。他们宏大而渺小,触手可及却又似乎无法完成。我要的从来不是一个执行清单,每年都勾上或不勾上不是我的目的,我要的是真实的改变发生在我身上,内化成我神经元里的一个分叉,凝结成我肌肉里的一个细胞。这些变化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因为哪怕我一辈子只达成一个目标,也注定不会被贴上碌碌无为的标签。只不过要留意的是,目标一定程度上是不切实际的,不然定了干嘛。
上图当然只是一部分,但方法是我从 ElenaLin_青青 那里学到的。你没法确定每年读多少本书是正确,但你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你下个阶段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你大概有点思路。假如让我回到高中,我一定会告诉我自己,你想要做一个会画画的人,就去努力地开始学习,无论结果如何到现在最不济也能画两笔。这当然还启发了我一个思考目标更简单的方式,你现在缺什么(不局限于钱),缺什么就去补什么,比思考下一阶段想成为什么人更简单。
这样定出来的目标至少是符合你自身情况的,接下来就是一步步拆解目标并慢慢实现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没有任何道理可教,所以这方面的付费教程大可不必购买。因为,坑是要自己一个个踩过去才能记得住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定目标的事情说完了,来说说我这一年对关于认知偏差的一些小体悟。
认知偏差,是避免生活偏差的指南针
什么是认知偏差?
当我问你 3-5 时,你会脱口而出 -2 ,把时间推回到你的幼儿园时代,看下图:
你还能回答出来吗?当你将试图将 3-5=-2 解释给一个幼儿园学生时,你们之间已经产生了认知的偏差。换句话说,沟通时的分歧就是一种认知偏差的体现。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类大部分的思考和行为是惯性使然,了解了认知偏差后愈加同意。罗翔老师在一次节目中说了一段话我觉得甚好:「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出认知偏差的过程」,行万里路,走出一个地方,是为了让我们摒弃地域性偏见;读万卷书,与古人对话,是为了让我们走出时代性偏见」。
偏见,一定程度上是认知偏差造成的,除了知识的局限,更多的是知识局限后大脑的「应激」反应。
我们被遮蔽了双眼,因为大脑过滤掉的信息中有一些实际上是有用并且重要的。
我们为信息归纳意义的时候,实际在给自己植入幻觉。我们会根据我们的假设臆想出事情的细节,也会因此构造出错误的含义和情节。快速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我们在快速反应下作出的一些决定是不公正、自私自利的,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的记忆会不断放大错误。我们记忆中的错误信息会导致上述的所有机制不断扩大偏差,对我们的思维造成更坏的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认知偏差,上面这段定义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我理解这是人类大脑进化到现在的附属产物,他们不是大脑的核心机制,却在无形中辅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挥效能。
认知偏差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但这柄双刃剑有时候我们要提防。我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与各位分享,其实熟读 认知偏差列表的维基百科 并把自己的行为往认知偏差的内容上归类,就能很容易地避免一些认知偏差了,比如对照下图的几个有意思的认知偏差和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结合,当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形时,先告诉自己如果再是同样的惯性反应,可能就又被自己的偏差带到沟里去了。
好了,有了认知偏差这件利器,你已经能避免当他人跟你意见相左时的面红耳赤了,甚至睡前最后一把王者荣耀输了,你都不在意(也许这个可以赢一把再睡)。
除了认知偏差,为人处事我们需要更多自我化的原则
除了记录自己身体的机能,我们要有一些像人生的警钟或是下限的东西,或者,你有没有人生的座右铭?记下来,写到纸上,如果没有的话,我给你分享几条我的原则的诞生历程。
关联阅读:《原则》这本书带给我了我很多,我从其中获益匪浅。
重视任何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小事和失败。
年初兴冲冲计划的 Ulysses 购买计划应该是这样,用这样的一笔投资来促进自己养成写稿的习惯,结果呢,还不是成了一只鸽子🕊。事实证明,工具从来都不是关键问题。即使是手写,用嘴写,也比买了工具没写出来强太多,在这件事上,我又犯了「做事工具优先」的错误。
让我们回顾这个错误刚开始犯时的心路历程。一天风和日丽,「不知 Bear 美」的我开始打量起觊觎已久的 Ulysses 起来。年终奖刚发了一笔小钱,有财力和底气购置一波软件应用了。碰巧一直很喜欢 Ulysses 的 LOGO(莫名的高级感),以及不知道哪里得来的功能强大的印象(根本没怎么研究),脑子一热就花出去一笔本不该花的钱。怎么说呢?现在我又回到了颜值颇高的 Bear,并且在会用标签后重新体会到标签的威力以及美好。工具虽好,会用、够用就行。
知行合一,是看懂生活本质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大多数人制定好新年计划却不执行,一年又一年毫无长进的根本原因。人类不缺乏合理规划的能力,出行会做攻略,最不济今天明天吃什么外卖也能点个一二三来。
讨论工具,讨论技巧,更要在乎动机和方法论。这说的便是很多人提到的,沉迷于工具忘记最初折腾工具到底是为什么的问题。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连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任天堂的健身环,Nike Running APP,autosleep 等,都是将生活和软件、现实和虚拟世界互为映射的好的范例。工具只是工具,大佬不用生产力工具或者用地很差,为什么生产力却蹭蹭的,这或许能说明很多问题。
国内很多公司会让好的设计师转为管理人员,慢慢丢了自己的核心技能。这就像我去看中医,发现很多中医老先生都是有过行政岗位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的手艺都没丢。中医这个行业或者说医生的行业还保留着带学生治学结合的形态,类似学功夫一个师傅带四五个徒弟。我想说的是,单论这种传承的形态,即使兼顾管理,老师也一直不能放松自己的手艺,恰似普通职场人生的另一个照面。
除此以外,我最近收获的几条也记录了下来。
持续寻找那个让自己觉得对的事业,热情才能持久。
乐于助人是幸福感产生的源泉。
这是在何同学采访库克时,库克回答中的一部分。
与谁同行,是企业第一件考虑的事情,做人也不例外。
最近在读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时,发现两位都提到这一点。大佬说的话都受益匪浅,不怕别人比我们懂得多看的透彻,就怕自己不肯记下来,内化成自己的独一无二。
了解自己,认知我们的身体机能,触达我们的灵魂深处。拷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接着,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建立可靠的原则,发挥大脑的潜力,知行合一,长此以往一定会有质的改变。
好吧,关于人生我也没有太多经验,教授别人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也没有资格。现阶段我仅仅能把我所知所想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各位的人生一二。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