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螺蛳粉不当粽子,吃完我TM精神了!
2021-06-15 13:16:46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120 收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年,很多大公司都开始推出传统文化系列的产品或者联名,打着文化的旗号来卖货。

新瓶装旧酒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少都成了网红款,然后在某红书和某字节上被网民打卡,就变成了“国潮”。

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国潮那点事儿。

我TM先骂两句,按理说国潮无非就是“互联网+中国文化”,某些行业发展得真的就是一坨屎。

互联网+ 的时代,文化影视产业本应该是受其直接影响获利最大、成长最快的,谁知道现在除了撕逼就是撕逼。

看部好剧还要靠自来水撕逼,不说别的,就说《觉醒年代》,刚开播的时候就有营销号出来说这部剧哪儿哪儿不好,后来靠网友狂轰滥炸才挽回口碑。

恶心谁呢。

算了,影视行业不说也罢。

作为中国人,还是聊聊吃货的快乐吧,中国人有两项技能,一样是种菜,一样是吃。

不管是哪个时代,流行什么,蹦得最欢的永远是“吃的”。

国潮时代也一样,黄土埋了半截的国货,变成了朋友圈吃货的常客。

我一直觉得,在中国文化这一块,博物馆把文化拿捏的死死的。

我真的怀疑各个省的博物馆之间有群,出啥都全国同步,之前出冰箱贴、胶带这种小女孩儿喜欢的东西。

这两年开始出奇形怪状的雪糕。

陕西出兵马俑的雪糕,武汉出恐龙的雪糕,四川出三星堆的雪糕,江西出滕王阁的雪糕——

可能现在爱看博物馆的人确实不多,需要集全国博物馆的力量才能出一样网红产品。

文化推广的好好的,但一不小心就容易翻车,重庆解放碑之前出了联名雪糕,恩……很像……那个东西……

老色批警告!

这种依附国内建筑的食品,除了能当个网红以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要求都高的离谱,生产者要有权用这些文化符号,消费者真得去博物馆逛逛。

所以更多的人还是选择搭配中国传统节日出食品,毕竟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小吃。

举个例子,就拿端午来说,这两年青团、粽子馅越来越奇葩了,从红枣花生这种传统粽,到奶黄流心紫薯香芋馅这种,年轻人喜欢的新式粽子。

其实说白了,国潮就是年轻人喜欢的国货,年轻人之前觉得土的东西,现在喜欢了。

清明节前吃青团、端午吃粽子,现在很多做食品的企业,也都会按照时令节气、节日推出特色小食。

同样都是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依托自己老祖宗的小吃,比情人节、双11花钱花的爽多了。

就这种日渐崛起的文化自信,和对吃的执念,营造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之前喜茶盒马联手出过青团,我的北方人同事告诉我,那是她这辈子第一次知道青团。

当然,这种粽子还有另一种发展方向,就尼玛离谱。

前几天,我看到盒马出了一款“螺蛳粉粽子”,我吃得惯螺蛳粉,有一种神秘力量让我不受控制的下单。

也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是那种,很少见的那种……

我还快乐地带给了我的同事们吃,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情,我的内心暗爽无比。

然后我同事发我了一张图:

所以说,在地大物博的我国,零食小吃还有另一种野路子,喜欢的人尽情购买,不喜欢的人转发吐槽带成网红。

作为消费者,我只能说,我希望各种企业赶紧卷起来!越卷越好!让海淀的鸡娃都自愧不如的那种卷!!!

上面说的这种时令产品,现在很多家其实都在出,既然创意已经共享,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卷起来。

反正现在互联网什么都能+,创意有了,就只能在供应链里想办法了。

说是内卷,但我真的挺喜欢这种“为了一口吃的不惜花大力气搞事”的企业。

就上面那螺蛳粉粽子,我在app上点的,送到我家还TM是热的。

我当时有点手足无措,你说他们家是搞外卖的,好像不是;搞生鲜超市,好像也不是。

他们家给我一种,非要在吃这件事上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的努力感。

中国人曾经怕什么,现在就TM要搞什么。

以前吃泡面,现在点外卖都是热的,外卖点个虾都是活的。

新鲜的,热乎的,好吃的,热链冷链技术一起上,反正吃个荔枝再也不用跑死马。我敢说我比杨贵妃吃得还要美!

比比谁新鲜嘛,现在不卷,何时卷?

卷的从来不止单方面,上面说了创意,说了速度,说了互联网+,其实科技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之前有一波热潮,就是各个科研团队都在研发低脂健康的零食嘛,然后一下就给卖断货了。

湖南农大之前出了个没有香精的辣条,扬州大学出茉莉花酸奶,刚刚提到的盒马,他们家自己研发的果酱不加蔗糖、培根不加亚硝酸盐……

对于我这种每天跑步的人来说,得吃点健康新鲜的才行,手机下单送来的东西,是真尼玛的新鲜。

我有一次在盒马上买虾,他们家仿佛在和虾的生命在赛跑,一定要跑赢虾那短暂又好吃的一生。

虾送来活蹦乱跳的,我甚至不知道怎么下手处理。

大人,时代变了。

什么噱头都不打紧,本质还是从消费者口袋里掏钱。

只是这个钱要掏的心满意足才行。

做网红产品,要先搞清楚受众,对症下药。

营销是不可能不做的,国货也得搞营销,现在这个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

本质就是卖货。

之前看过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采访,他说故宫现在需要的费用,一部分是国家拨款,但是其余的需要自己搞创收。

搞创收?怎么搞?

现在早就不是靠洗脑让消费者买单的年代了,都是成年人,大家都诚实点。

我想挣钱,所以出好产品,你知道我想挣钱,但你就是想为我掏钱。

无论是博物馆的雪糕,还是某马鲜生的螺蛳粉粽子,都是产品本身能吸引人。

哦对了,忘说了,这个螺蛳粉粽子,还有情侣款,叫做折耳根粽子,出品人还是同一家。

折耳根粽子是四川特供,盒马只在微博发了个抽奖,奖品是抽折耳根粽子。

几千转发告诉我,还是有人喜爱折耳根肉粽的。

地域特色食品,这个想法也不错,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嘛!

从产品本身出发,形成互联网的自来水热度,比买水军,堵嘴,删帖爽多了。

我说的可不止一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以前的经历对号入座。

搞创收需要一个名头,所以有了“国潮”这个概念,但让大家愿意买单的原因,还是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本土的东西也不差嘛!

小时候吃一顿米国白胡子老爷爷家的汉堡薯条能高兴好几天,对奶奶做的青团、粽子避之不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汉堡套餐成了最实惠的打工人套餐,而买一只网红青团、奇葩粽子,却要高兴得发一条朋友圈:真香!

说回这些年愈发引人侧目的国货小吃复兴,用更受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设计、内容去延续世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我奶奶也忍不住给盒马点个赞。

所谓双赢,就是如此:企业有基于传统的创新,文化有传承。

之前有人说我不支持国货,放屁。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我不可能因为“国货”的噱头就下单,也不要用国货绑架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国货真的做的好,和进口的东西比起来,我当然愿意先选择国产。

想绑架我的购买欲,纯属想多了;但产品真的优秀,谁也别拦着我花钱。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惜挺多企业不太明白。

从温饱到精致到健康,我们对于吃的追求是一步步提升的,也是被盒马这样的企业一步步宠出来的。

在某红书上被潮人们种草的一粒青团、一只粽子、一根雪糕,都是文化、科技、互联网三重作用的结果,也承载了许多文化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国潮国潮,既要国,又要潮。

老黑。
 
早年做过技术,也做过自由调查记者,之所以写【一本黑】公众号,是想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魔鬼,不然你没法理解人性。
为防止失联,你可以加我私人微信ofcourse9520
推荐阅读:
“我在法拍网7万块买了个假表。”
高考甲亢演讲,究竟感动了谁?
“自从迷上钓鱼,我连色都戒了。”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AwNzUwMQ==&mid=2247500689&idx=1&sn=1b64de47578f3c8acd4eb7866ca5ded6&chksm=fde1d2b3ca965ba53df8b983a7c91948aca1fd9871a5cb683f0540de3fce031e920007039e22#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