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很多购买结论只有实实在在体验过才能得出,比如 618 这段时间除了之前介绍过的 OnePlus 9 Pro,我也一直想买一台能够应对国内日常生活需要的手机 —— 结合这次的最终选择稍微解释下这里的「日常需要」就是:
那最后 Redmi K40 Pro+ 让我满意了吗?
通知推送依然稳定靠谱,但近两年 MiPush 的 富文本推送 有被滥用的倾向。即便应用本身从未被用户启动过、从未发出过任何通知,也仍然可以借助 MiPush 反复向用户推送富文本通知,引导用户启动应用;也正是因为该类通知不走应用本身的通知分类(甚至不需要应用启动),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极难封堵,要么完全关闭该应用的所有通知,要么任由其反复出现占据大面积的通知中心内容区域。
所以推送通知这一块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靠谱的 MiPush 目前反倒成为了一种骚扰用户的存在,希望小米和 MIUI 能够早日意识到并重视这个问题 —— 如果这种操作是被默许的那当我没说。
NFC 是小米系列机型的传统长项。除了支持云端迁移的交通卡之外,这次我所在的小区也正式加入了小米的小区门卡在线发卡行列,无需模拟、生成空白卡等繁琐操作,也不用担心加密门卡无法生成、复制等等问题,在小米钱包应用中直接选择社区门卡、输入小区名称然后等待小区物业申请通过,通过后在应用内直接在线领卡即可。
如此一来出门时不仅可以少带一张公交卡,连小区门卡也可以省了,这也让我心中萌生了再添置一把小米智能门锁的念头 —— 没错我啥都不想带。同时也不得不说小米在本地化的生活便利功能这方面还是遥遥领先的,类似的体验在同为国产厂商的友商机型上就算能够找到,支持范围也相对有限。
其他方面中规中矩:振动马达虽然规格和调教都很一般,也没有 MIUI 12.5 主打的自然触感优化,但不至于像 Z 轴马达那样影响手感和体验;1 亿像素加持的相机依然有着大量经不起细看的粗糙细节和噪点,但有 Pixel 作为主力机它也没必要担此重任;120Hz 高刷新率加上高通骁龙 888 处理器续航着实一般了些,好在丝滑的体验有了,看视频时的 MEMC 动态插帧更是近两年高刷之后,另一项我有些离不开的小功能。
聊完软件体验最后聊些常规的。
虽然前段时间因为 Google 服务框架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我这款 Redmi K40 Pro+ 倒是内置了 Google 服务框架并且支持 Widevine L1 的,在 Play 商店下载 Netflix 看个剧不成问题;不过 Redmi 系列毕竟不是数字系列,出厂自带的贴膜简直跟塑料没区别,这才一周就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划痕,打算抽空去小米之家重新贴个好的。
最后 Redmi K40 Pro 应该也是今年整个小米品牌机型中外观能够让人勉强接受的了,白色机型套个 PP 壳,摄像头区域不至于像数字系列那样无法抢救。
作为一个隐藏索粉,在我的 Xperia 1 III 拿到并且用稳当了之后,我继续出手拿下了索尼旗舰款头戴式降噪耳机 WH-1000XM4。
买这款耳机有冲动消费的成分——我无意中发现京东国际的这款耳机原价只有一千六百多块,在再三确认确实是最新款之后就下了单。付款时系统会自动收取一百五十多块钱的税,到手价一千八,比这款耳机的国行版最便宜的时候还便宜了三五百。
当然,我购买这款耳机的主要原因还是此前的主力降噪耳机 Bose QC 35 已经到了退役边缘,鉴于其 Micro-USB 口过于「先进」,导致我每次充电都得专门跑到路中南那里,因为我连充电线都没有。虽然我手里 TWS 降噪耳机一大把,但头戴式耳机在降噪能力上还是有着先天优势,通勤必不可少。综合考量下来,我最终买了 WH-1000XM4。
作为索尼旗下的当家降噪旗舰耳机,WH-1000XM4 的各项基本功其实无需赘述,不仅佩戴舒适,降噪强力,而且触控操作在习惯之后会非常方便。
WH-1000XM4 的特色都藏在配套的 Headphones 应用中,除了基础设置外,还有一些高阶功能需要依赖它完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降噪自适应模式。Headphones 会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噪音自动改变耳机的降噪等级,还能检测通勤、行走、静止等不同动态。不过,我在用了几次这个功能后就把它关掉了,因为其检测太过灵敏,譬如我戴着耳机出门拍照,停下来取景时耳机就会转入静止模式,走起来又会进入行走模式,导致耳边忽忽悠悠的,降噪模式不停变化。由此倒也能看出这款耳机传感器及算法灵敏度很是强力,但我还是选择大力出奇迹——直接将降噪等级开到最高,无论何时何地,耳边一片清净。
XM4 和 Xperia 1 III 搭配使用还有合体技,那就是索尼的「黑科技」之一——360 度立体声。不过,想要激活耳机的这个模式并不容易,需要使用 Headphones 对着耳朵拍照,系统识别耳朵轮廓后会匹配相应的算法。这个过程对于我这种长发人士来说相当不友好,连扒拉头发带转脑袋,折腾半天才能搞定。一旦搞定了就会进入新世界,进入 Tidal 的 360 Reality Audio 专区随便挑首曲子,即使我这种一只耳朵不管用的人都能听出明显的空间感,很是神奇。
总体来说,SONY WH-1000XM4 就是那种「只要有需求,你就闭眼买」的产品,各方面都没什么短板,买一个就能踏实用上三五年。降噪耳机是我觉得人人都应该有一个的产品,噪音是潜藏在现代社会的健康杀手之一,但很少人会重视听力保护。无论 TWS 还是头戴式降噪耳机,务必能搞就搞。
家中虽然有指纹锁,空调什么的也都装上了空调伴侣,唯独灯具方面还没接入智能化,除了更换灯泡,另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买个智能开关了,考虑到之前已经购入了不少米家生态产品,选开关品牌也没什么悬念了。
相比换灯泡,换开关涉及到拆装电线稍微复杂了点,好在单开单控足够简单,只需要接入灯具和火线,原模原样更换即可,官方也提供了详细的 说明 来辅助你安装,常见的问题在其中都有解释。
在更换完了之后,开关变为了像按钮一样的固定状态,而不是传统开关的开启 / 关闭两种。既然叫智能开关,那么能联动才可以叫智能,米家智能开关采用了蓝牙连接的方式,你需要拥有对应的蓝牙网关才能够正常使用,我使用的是 小爱触屏音箱,理论上支持蓝牙 Mesh 网关的设备都可以使用。通过米家 App 配对之后,除了通过 App 远程开 / 关,还实现了指纹锁开门 - 自动开灯的场景,设置生效时间就可以避免白天也会自动开灯。不过蓝牙的反应速度还是慢了点,指纹开锁后大约两秒多灯才会亮起,经过询问工友 @广陵止息 ,他表示 ZigBee 协议相比蓝牙反应速度和稳定性都略胜一筹,目前这个延迟对我来说倒是可以接受,之后有需要了再考虑更换其他设备。
阴差阳错下收到了这台手机,碰巧一年前的 618 也是以相似的价格购入 Redmi K30。当时体验过后给 MIUI 12 下的定义就是「需要旗舰芯片才能流畅运行」。也许是我对 765G 的期待过高,但一年后 Redmi 给出的解决办法就简单粗暴:直接把 旗舰级别的芯片下放 到这个价位。
流畅,可能是这台手机相比去年同定位手机提升最大之处,天玑 1100 加成下,就算是入门配置 6GB RAM 开 3GB 的虚拟内存,也能顺畅地在数个「国民应用」之间切换。更让我流泪满面的是相机的打开、切换以及取景画面的帧率终于上来了,放在之前打开相机可是必卡的环节。上述这些流畅性的提升,在关掉高刷后依旧成立。
一直以来我以为像 MIUI 这样功能全面的定制系统,对于手机配置的要求会高一个台阶;但随后当我使用三星 M51 时却发现 One UI 在 730G 这样中端芯片上依旧跑得欢快又流畅。回首再看这台变得流畅的千元 MIUI,一切都变得更香了,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贴心:设置里搜索「广告」就能找到广告开关并一键关闭、相册上划分享时可直接选择一键美化和隐私保护、顺应潮流的隐私照明弹和模糊定位功能、跨端联动的 MIUI+ Beta 版……
Note 10 Pro 另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点在于机身背部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使用时大多数时间我都选择背部朝上放置。类似「光栅」的工艺可以呈现出多彩的视觉效果,同一个灯光环境下稍微变换一下观察角度,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渐变。我手上这台白色版本会呈现出白/青、白/粉两种搭配,无论哪种我都挺喜欢的。竖条纹的手感不错,不滑不涩不愧是我的好塑料。需要注意的是,机身背部还是会残留指纹什么的,只不过不对着光看不太明显。
不过把这台手机翻到正面,我对它的好感就丧失殆尽了:相比早前在海外发布的非 5G 版本,大陆特供的10 Pro 5G 将屏幕从 AMOLED 换成了 LCD 屏幕,后者的观感可谓一言难尽。 宣传页面中描述的「旗舰级 LCD 材质」让我感到迷惑:不仅居中的摄像头打孔会呈现出严重的暗影,屏幕边缘四周也有这些暗影/暗边,强迫症应该很难忍受,有一种屏幕脏脏的感觉,相比下 OLED 屏幕则显得干净通透许多。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变速」「高刷新率」「广色域」之类的卖点我觉得都不重要了──点亮屏幕的一瞬间我就已经想关上屏幕放下手机。
想到一千多的价格和那颗天玑 1100 芯片,好像这屏幕又不是不能用?这里我给出的购买建议是如果非 Redmi 不可,加点钱上 K40 系列。Note 10 Pro 系列我觉得更适合长辈──LCD 可没有屏闪,况且 5000mAh 的电池与 67W 的快充更能满足老一辈人对手机续航的要求;Victus 大猩猩玻璃抗摔耐刮;立体声双扬声器,音量大就是好。自然触感也是挺有意思的。
习惯带着胶片相机出门的我,在胶卷价格水涨船高的今天,已经难以像刚开始玩那样随心地按下快门,因此我便开始寻找一款替代胶片机的便携式相机。近期莫名火起来的CCD小相机(老数码相机),成了我选购的对象。而我选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看过我文章的朋友会知道我用的主力相机是富士 X-T3,出于对 fujifilm 的喜爱,在挑选 CCD 时我也一眼相中发布于2005年的 finepix F10。除了品牌好感度,F10小巧的机身、长在我审美上的外观、相对较高的像素,都是我选择它的理由。
F10 使用的内存卡并不是现在主流的 SD卡,而是我从未听过的 XD卡,因此在买入相机后我又另外购置了内存卡和读卡器。值得一提的是,选购 XD卡时才发现其最大容量只有 2G,最小的是 512m。我选择了 1G 的卡,实际拍摄只能拍摄 15 分钟的视频。2G 的储存卡是一个放在今天不敢相信的容量。不过想到我第一台手机 iPhone4 也只有 16G 的容量,不经感慨信息爆炸时代对「存储」带来的变化。
使用了两周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方便。虽然手机很方便,但是相机的硬件和手感还是手机软件难以模拟的。而且比起大而全的东西,近几年我对于小而美也开始感冒起来。拿起手机拍照,总是容易被其他社交类软件分神,甚至忘了自己最初拿起手机的目的。但拿起相机时,其单一的功能让我只会专注于「摄影」这一件事情 。
提起玩摄影,总会有人将其和氪金相联系。诚然,玩摄影确实可以很烧钱,追求高端的设备永无上限。但是,玩摄影也可以很简单。如果你也想尝试一下手机摄影以外的拍照体验,或许百元级别的ccd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充电宝我是用过不少了,各种新奇酷炫的品牌和种类,但 SuperMini 始终是一直带着的那一个,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是足够小巧,官方宣传用信用卡对比尺寸,我们觉得用小包纸巾对比更贴切,携带起来就是一包纸巾的感觉,没有任何压力,这么小的体积,同时又有一万毫安的电力储备,就有点极客范了。
通常小体积电源都是应急,充个一次差不多了,但 SuperMini 用起来能量特别足,看着手机快速满血,但电源端的电量指示灯没有快速减少,心里面就感觉很踏实。我用来充 iPhone 12,断断续续,两次以上是没问题的,可能跟用了特斯拉同款的动力电池有关系吧,技术上的东西不太懂,但实际感受就是这样的。
后来有次出门的时候,只带了 C to Lighting 的数据线,电量用完之后,想给 SuperMini 补电备用,发现没有带 C to C 的充电线,就突然冒出过想法,要是只用一根线就能充能放该多好啊,结果厂家真的这么干了,把 A 口直接换成 Lightning 口,一根线搞定充电和放电。说实话这做法挺狠的,增加成本不说(给 Apple 交认证费),产品受众也变窄了,但确实能让苹果用户少带了一根线。
Lighting 版虽然只有一款绿色,但质感还是没的说,做工精良,忍不住在手上把玩。官方非要叫抹茶绿,我个人觉得牛油果绿更合适,也更有调调。其实我们曾经计划做一款少数派红的定制款,可惜芯片+疫情等因素取消了计划,挺可惜的。
如果你是一个极致完美主义,可以考虑一下这款更新的产品。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很多读者表示自己也有一些希望分享的有趣产品。为了能让更多读者参与,我们决定在「新玩意」栏目最后添加一个新的版块,邀请大家来 Matrix 社区发表文章分享你的「新玩意」,你只需要:
成功入选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抚恤金」🧧。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