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0
引言
在系列文章《数据透视篇》中我们提到,安全设备每天所产生的告警量非常庞大,常常达到上千万量级,而绝大部分的告警都是由正常流量造成的,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浅谈这些误报的形成原因,并且阐述过滤这些误报的方法,经过一系列过滤方法,90%以上的告警都会被当成正常流量过滤掉,高威胁度告警全部在残留的不到10%的告警当中。告警过滤机制为我们后续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正常流量的组成
我们知道,基本上现行所有网络侧安全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特征的,也就是说只要网络流量里有类似的特征匹配上,就会触发告警,这种工作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在正常流量中产生大量告警,导致误报,本小节,我们将详细分析某次红蓝对抗数据中正常流量的组成要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正常流量”和“误报”做出一定的区分,“误报”指的是安全设备的告警类型与实际payload对不上,即由于安全设备的误判而产生的告警;“正常流量”是一个更大的范围,不仅包含“误报”,还包含各种非误报触发的告警,如错误配置、正常业务、用户正常上网行为等等。
首先是正常业务行为,正常业务往往纷繁复杂,会随着企业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等因素在告警中呈现较大差异,但无论怎样,这部分流量会贡献绝大多数告警,在我们的数据集中,至少90%的告警都是由正常业务触发的,我们举两个例子:
- 与IP:10.5.237.### 相关的告警中,10.5.237.###为威胁情报数据爬取和存储系统,有5个IP(192.168.200.###,192.168.255.###,10.66.250.###,10.82.180.###,192.168.255.###)对10.5.237.###有大量的SSH访问,主要负责数据的交互,另外,10.5.237.### 有大量的对外代理连接,10.5.237.### 会连接大量的代理池IP,利用这些代理IP进行持续的威胁情报信息爬取。这部分告警占总告警量的45%左右;
- 与 IP段:10.51.10.* 相关的告警,该C段IP会对各种来源的恶意样本进行静态和动态沙箱分析,分析结果会写入到集群当中,也会对集群中的数据进行读取,进行下一步分析,所有通信步骤通过python脚本进行交互,会触发大量的“路径穿越 python_scanner”类型告警,这部分告警占总告警量的20%左右。
用户的正常上网行为也会触发大量告警,如在使用微信的通信过程当中(图1),微信使用基于TLS 1.3的微信安全通信协议mmtls 进行通信,微信的短连接为post请求,通信内容加密,由于无法解密,二进制的字节流,如b’ \x19\xf1\x03\x00\xa1\x00\x00\x00\x9d’,会让设备产生误判,以为是在进行命令注入,产生命令注入类告警;同时用户安装的很多应用程序,如金山、微软等,会在后台持续进行通信,进行数据回传、应用更新等一系列操作,这些对用户透明的通信行为也会触发大量的告警。
常规性的漏洞测试行为。大型公司内部往往会对其内部系统做渗透测试,以发现潜在风险,这种内部的测试行为一旦发生就会触发大量设备告警。由于什么渗透测试属于敏感操作,攻击者在内网中往往也会触发类似的告警,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告警需要格外注意。
二、正常流量过滤
在第一篇文章《数据透视篇》中我们提到,告警数据不论从源IP、目的IP、告警类型等任何方面,告警分布均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点,即少量的实体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告警,通过上一小节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某几个正常的业务就能触发大部分告警。这一小节我们主要利用这一规律对正常流量进行过滤。
对于常见的正常业务,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在多种维度体现:访问时间的规律性、告警类型的规律性、源IP和目的IP的规律性、告警载荷的规律性等等,对于这些规律性,不同业务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的目标也是发现这些正常业务在告警中体现的规律并且过滤,在此我们举两个例子:
- 示例一
如图2所示,图中展示了10.200.10.###到192.168.255.##的所有告警类型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纵坐标为每一小时所触发的告警数量,横坐标为时间,其中黄色部分为路径穿越类告警,橙色部分为通用web攻击类型告警。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 告警类型单一。两个IP之间仅触发两种类型的告警,虽然可能存在一定误报的可能,但是单一的告警类型体现出两者之间通信行为的单一,若是攻击者,很难只触发这两种类型告警。
- 告警数量大且持续性高。在5天之内,每小时都触发大约650条告警,数量巨大、持续性强的告警只有正常业务才有可能触发,攻击者很难做到24小时在线,持续大量地触发安全设备告警而不被发现。
- 告警载荷规律性明显。两者之间的所有告警基本全部形如图3所示,仅仅是URL路径存在些许差别,从payload可以看出这些告警都是由正常业务所引发的误报。
经由以上3点,我们基本可以确定10.200.10.##与192.168.255.##之间的告警由正常业务触发。
将上述规律编写相应代码对告警进行过滤,可以发现70%~80%左右的告警符合以上规律,可以作为正常告警滤除。由于数据集为红蓝对抗期间的数据,所有攻击行为对应的告警我们都有真实标签,经验证,滤除的正常告警中不包含攻击告警,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的适用性。
- 示例二
虽然大部分正常告警能被示例一中的规律所捕获,但是依然有大量告警不满足上述规律,在此,我们举一个与示例一差别较大的例子,如图4所示,10.8.##.203 与 10.51.##.60 之间在每天6:30左右会触发大约1000条左右的路径穿越类告警,根据其payload内容(图5)可知,目标为获取某恶意样本的分析报告,因此不难得出结论:该告警由定时爬虫获取恶意样本的分析报告触发。为了过滤类似告警,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 告警类型单一、呈突发性、数量较大。由于一般正常服务器仅提供较为单一的服务,因此正常流量触发的告警类型一般较为单一,而定时任务一般就呈现突发性的特点;
- 告警触发时间固定。定时任务一般在特定时间触发;
- 告警呈现出集群特性。在该例子中,源IP “10.8.##.203”不仅向目的IP“10.51.##.60” 发起了突发请求,还在6:30附近向同网段内的 IP“10.51.##.79”发送了大量 Post 请求,上传了大量数据,同时,同网段内的 IP“10.8.##.202”也表现出与源IP “10.8.##.203”类似的通信行为。
经由以上3点,我们基本可以断定 10.8.##.203、10.8.##.202 与 10.51.##.60、10.51.##.79之间的路径穿越类告警为正常告警,为了找出符合上述模式的告警集合,可以先采用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找出所有符合突发性特征的告警集合,然后通过查看周期性、通过聚类查看集群特性的方法,找出所有符合上述通信模式的告警集合。通过编写代码,我们发现内网中有大量告警呈现出类似的模式,其中并不包含任何已知的攻击告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往往也呈现出突发性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周期性、告警数量、集群特性等特征将攻击告警排除在外。
由于正常告警的模式颇多,我们不在此枚举,总之,在我们的数据中,至少有90%的告警是由正常流量所触发的。
三、灰色流量过滤
在这里,我们将“展现出一定的攻击性,但是与攻击方无关的告警”称为灰色告警,灰色告警一般包含如下类型:1. 外部的僵尸网络、蠕虫等发起的攻击行为,2. 内部测试人员对外部服务器的测试行为,3. 企业内部测试行为。
对于第一类攻击行为,僵尸网络和蠕虫在网络通信模式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僵尸网络一般会在短时间发送多个数据包,分别进行不同漏洞的探测,且攻击目标范围较小,如图6所示,122.70.128.168在1分钟之内向10.18.250.###发起了“Apache php文件后缀解析漏洞,PHPUnit 远程代码执行漏洞(CVE-2017-9841),PHP代码执行漏洞,ThinkPHP framework 任意代码执行漏洞”等10几种漏洞的相关探测行为,且在安全设备的监控范围内,122.70.128.168仅仅只攻击了10.18.250.###一台服务器。与僵尸网络不同,蠕虫往往只利用少量漏洞,但是攻击范围较广,在告警中表现为同一源IP向大量不同目的IP触发大量相同类型的告警,且这些告警内容和时间上都比较相似。
上述行为虽然都属于漏洞扫描,但是僵尸网络倾向于“深度优先搜索”的方式,蠕虫倾向于“广度优先搜索”的方式,对于僵尸网络触发的告警,可以以源IP为单位进行告警聚合,统计告警类型数量、告警之间的时间差进行过滤,对于蠕虫触发的告警,可以以源IP为单位进行聚合,统计目的IP的数量、告警类型数量、告警之间的时间差进行过滤。编写相关代码后进行过滤发现,每天可以新增几十个IP用于补充威胁情报。
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攻击行为,检测方法与第一类类似,只是在网络流量的流向上有所不同,第二类为“内到外”的流量,第三类为“内到内”的流量。其中第三类攻击行为需要立刻进行排查,判定是内部人员正常测试还是攻击队的内部扫描行为。
灰色流量触发的告警虽然仅占总告警量的5%左右,但是告警总量依然庞大,尤其是第三种攻击行为更需要引起重视,对于企业内部正常漏洞测试行为要做到及时备案。
四、总结
本文介绍了对海量告警进行过滤的方法,依据不同告警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过滤方法,这些过滤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经过一系列过滤步骤,红蓝对抗期间平均每天1000万的告警数据量,可以最后被压缩到每天5万以内,而攻击告警全部包含其中,告警压缩比例达到99%以上,这些过滤步骤可以作为各种分析引擎的前置模块,不仅能够减轻分析引擎的压力,更可以尽可能的减少误报,优化告警分析引擎的整体效果。
版权声明
本站“技术博客”所有内容的版权持有者为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盟科技”)。作为分享技术资讯的平台,绿盟科技期待与广大用户互动交流,并欢迎在标明出处(绿盟科技-技术博客)及网址的情形下,全文转发。
上述情形之外的任何使用形式,均需提前向绿盟科技(010-68438880-5462)申请版权授权。如擅自使用,绿盟科技保留追责权利。同时,如因擅自使用博客内容引发法律纠纷,由使用者自行承担全部法律责任,与绿盟科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