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有价,数据无价:聊聊我的影像文件存储思路
2021-07-24 11:51:05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72 收藏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人说,最重要的东西那台超高动态范围、拥有几百个对焦点的相机,有人说可能是是那支有着几十片特殊镜片的镜头。但是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其实是机身里面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储存卡。

我一直是个很懒的人,平时一直对储存卡的备份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流程,基本上就是每次都次拍好,然后把图片存到电脑上就完事了。但是上周发生的意外,让我对储存和备份的流程不得不进行一次复盘以及反思。

要从一张神秘坏掉的SD卡说起

我平时会把 SD 卡都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平时要用的时候才把储存卡插到相机上、拍完后,我回到家就会把卡里面的图片拷到电脑上,然后再放回盒子里。有时候如果长途旅行,需要使用超过两张卡,我就会把一张卡放到书包里的一个格子里。因为之前也没出现过什么问题,所以我也没觉得这样有啥问题。

最近因为在换相机,打算拿一张卡去相机店试试看,拿出来的时候发现储存卡一旁的锁定开关断了。本身我的书包并没有放什么硬物,锁定开关也没有突出的部分,按照道理来说没有什么坏掉的机会,但是就是坏掉了。这张卡里面的数据在一拍完就被我导出来了,所以数据倒是没有太大的损失。不过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也让我思考了一下现在自己的储存方式存在的问题。

它裂开了

数据存储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我主要分成存储流程和存储地点两部分进行分析。储存流程关注整个储存流程的效率,存储地点关注数据归宿的安全性。

在调整前,我的数据储存习惯是这样的:

存储流程:

  1. 每次拍摄结束后马上把照片拷贝到本地硬盘
  2. 拷贝到电脑后,我不会马上删除掉存储卡内的照片,等到存储卡满了以后才会删掉
  3. 数据拷贝完成以后,把储存卡放到固定的地方,一个存储流程结束

存储地点:

  1. 电脑本地的硬盘里存一份
  2. 移动硬盘里存一份

采用这种存储方式确实足以应付平时的使用了,毕竟之前也还没发生过什么问题。但是仔细想想,确实在一些意外情况下对数据缺乏足够的保护。比如说,我没有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收纳储存卡,晃晃荡荡,在运输的时候容易导致意外发生。又比如说,现在我都是把照片储存在物理硬盘上,储存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经过思考,我对储存数据的方式进行了一点修改。

我的数据储存宗旨——冗余备份

冗余备份的意思就是同一份数据多保存几个地方,即使一个地方的数据丢失了,依然可以有另一个地方的数据作为备份使用。同时,尽量不要一次性购买多个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存储卡和硬盘。总之就是,尽可能通过多样化的存储方式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硬件部分

存储卡保护:为了保证存储卡在运输时候的安全,在物理层面上保护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我在网上买了一个存储卡的收纳盒。这个盒子摸上去还是挺坚固的,里面也有比较坚固的材质固定 SD 卡,不至于四处乱晃。我买的这个盒子除了提供 4 个 SD 卡卡槽以外,还提供了 4 个 TF 卡卡槽以及一个钥匙扣,收纳能力不错,还能防止丢失。用了一段时间,还是挺好用的。

除了可以放 SD 卡,还能放 TF 卡,一盒多用

本地硬盘:我通常完成每次拍照都会先把数据传到电脑上。但是我的新电脑本地硬盘的位置不多(大概只有 200 多 g 的可用空间),所以只能作为一个数据的中转站。

移动硬盘:趁着 618 促销,我又购入了一个移动硬盘。上一个移动硬盘已经是三四年前购买的了,已经放满东西了。在购买之前,我对自己即将产生的数据量进行了一点计算:我拍摄的每张图片的 raw 文件大概是 80MB 左右,一年大概会按下 1 万次快门,但是有 20% 的照片会因为糊片、没对准焦的原因被删掉。按照这么计算,一年大概会产生 600G 的数据,考虑到自己最近一年的视频拍摄素材有所增加,大概是按照7:3的使用频率,加上调色后导出的图片数据(大概 5MB 一张,出片率按照 50% 来算),一年的数据量就是 1T 左右。购买的这个新硬盘打算是用 2 年左右,所以最终就购买了一个 2T 容量大小的硬盘。

我对 NAS 的看法:当然还有现在比较时髦的数据保存方法是自己组装一个 NAS,然后把文件传到 NAS 里面。我一开始也有考虑这种存储方式。NAS 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搭配软件对电脑和手机的媒体信息进行实时同步。同时,对于那些有组建家庭影院库网络的用户来说更有优势。

NAS 示意

但是我思考了一下后,并没有选择这个方案。首先,我并没有多个移动端访问内网的需求,除去了这个需求,其实 NAS 对我来说就是装在铁盒子里的硬盘,通过手动对资源进行同步也没差。最关键的是,我穷——比较基本的两盘位 NAS 已经在 2000 元以上了。由此也可以看到, NAS 的价值比较多体现在它的软件生态上。大家在挑选自己采用的存储方案时,对于不同存储方案要记得分析一下存储方案的优势所在,看看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软件部分

云储存:以前的保存方式保存还是在硬盘(本地硬盘以及移动硬盘)里,感觉不够保险,于是我打算另外把数据上传到云盘作为线上的数据储存途径。

云储存相对于硬盘存储的优势是(理论上)不用担心资源找不到,存储空间往往较大且不占物理空间。现在市面上有挺多提供云存储服务的商家,大家按照自己的个人偏好进行选择就好。一般来说,主要是出于对通用性的考虑,我还是选择了百度网盘(我也知道它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如果大家有什么推荐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云盘,个人觉得主要从下面的几个点进行分析:

  1. 花费(一般与云盘容量,上传下载速度的指标等挂钩)
  2. 兼容性(如果操作流中涉及到多平台切换,那么就需要考虑多平台上云端的兼容性)
  3. 稳定性(毕竟云盘是存储我们数据的地方,需要了解一下软件的稳定性)
  4. 隐私及风评(一些云盘有上传一些数据有可能过几个月就会出现资源被替换掉的情况)
  5. 普及度(如果需要与其他用户进行数据分享,需要考虑身边人群对软件的接受程度)

于是我总结了一下几个常用的存储工具的区别:

存储介质NAS移动硬盘网盘
优点

有软件支持,附加功能较多

一般自带冗余备份功能,安全性有保障

价格比较便宜

携带方便

容量一般较大

不占空间

长期来看支出比较有性价比

缺点

价格相对较高

对于无经验人士来说部署有一定的难度

携带不方便

如果移动硬盘越来越多,比较难整理

机械硬盘在某些存储环境下稳定性会下降

重新下载比较浪费时间

下载和上传速度看给了多少钱,易影响心情

关于资源的命名方法

每次拍摄结束后,我一般会对照片进行整理,我的方法是尽可能把一个个的照片文件整合进一个套一个的文件夹里。文件的收纳最终目的还是要方便查找,那么,明晰的层级关系就非常重要。把文件规整进一个个的文件夹里,通过一级一级的文件夹关系能够让每次搜索的内容数目大量减少,从而提高检索效率。我个人认为能够代表一个明晰的层级关系分别是:

  1. 不让不同格式的文件出现在同一个文件夹里;
  2. 不让文件夹和文件同时出现在同一级里。

我一般会按照以下层级进行分类:

  1. 第一层:文件属性:照片或视频(此时我选择照片)
  2. 第二层:照片属性:数码或胶片(此时我选择胶片)
  3. 第三层:每一次胶片项目的属性:地点+ 拍摄器材+胶片型号+扫描仪(如:东山口+佳能 AUTOBOY+PORTRA160+SP3000),这一层如果数量积累到一定数目,就会按照时间进行进一步区分,精细到月份

一般我会给自己确定一下书写的规范,如名称完全不加空格,使用+间隔,英文全部大写,良好统一的书写习惯方便在后期跟据名称进行查找。

不过其实这样手动进行命名当然也有弊端,比如说,手动输入很难完全避免没有输入错误;有时候输入的顺序错了,一眼看过去很影响心情,只能够重新改正,效率又比较低;虽然层级是我按照自己的习惯定下来的,但是有时候我也希望可以按照年份或者器材进行筛选,这个时候也比较麻烦,使用文件夹自带的搜索功能总觉得步骤有点古老。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文件管理方式,欢迎多多交流。

操作流程的一些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内容和我的使用经验,总结了一些自认为可以降低数据丢失可能性的方式。

  1. 一定要给存储卡找个家,不要让他们放在袋子里随便晃荡
  2. 善于使用相机内部或者电脑软件的标签功能,给相册里的照片分好类,能够给自己提示的同时,也方便检索
  3. 趁自己还记得,拍摄完成马上进行备份。请选择复制-粘贴的方式,而不是剪切-粘贴(不要问我为什么要强调一遍)
  4. 如果自己有多个硬盘,记得编好号(如我自己通常会把硬盘编号成备份 1、备份 2 等,方便日后查找)
  5. 如果时间允许,每隔一段时间同步一下各个存储空间(各个硬盘&云盘)上的数据,看看有没有同步漏掉的,应当尽快补上。

器材有价,数据无价,最后祝大家的数据都能好好的~


封面图片来自 Unsplash

Hermanchannn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743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