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全文
2021-07-28 17:41:33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6 收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21〕15号

(2021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41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因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处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生成的人脸信息所引起的民事案件,适用本规定。
  人脸信息的处理包括人脸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本规定所称人脸信息属于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的“生物识别信息”。


  第二条  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属于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
  (一)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
  (二)未公开处理人脸信息的规则或者未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范围;
  (三)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人脸信息的,未征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单独同意,或者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四)违反信息处理者明示或者双方约定的处理人脸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五)未采取应有的技术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人脸信息安全,致使人脸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向他人提供人脸信息;
  (七)违背公序良俗处理人脸信息;
  (八)违反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处理人脸信息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人民法院认定信息处理者承担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民事责任,应当适用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八条的规定,并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受害人是否为未成年人、告知同意情况以及信息处理的必要程度等因素。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信息处理者以已征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信息处理者要求自然人同意处理其人脸信息才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但是处理人脸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二)信息处理者以与其他授权捆绑等方式要求自然人同意处理其人脸信息的;
  (三)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自然人同意处理其人脸信息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信息处理者主张其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一)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而处理人脸信息的;
  (二)为维护公共安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
  (三)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人脸信息的;
  (四)在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处理人脸信息的;
  (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当事人请求信息处理者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第九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确定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信息处理者主张其行为符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就此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信息处理者主张其不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就其行为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情形承担举证责任。


  第七条  多个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该自然人主张多个信息处理者按照过错程度和造成损害结果的大小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符合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条第一款、第一千一百七十条、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条等规定的相应情形,该自然人主张多个信息处理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信息处理者利用网络服务处理人脸信息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适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六条、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等规定。


  第八条  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造成财产损失,该自然人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主张财产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自然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损失。合理开支包括该自然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具体案情,可以将合理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


  第九条  自然人有证据证明信息处理者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隐私权或者其他人格权益的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信息处理者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


  第十条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以人脸识别作为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出入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不同意的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请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存在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请求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一条  信息处理者采用格式条款与自然人订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无期限限制、不可撤销、可任意转授权等处理人脸信息的权利,该自然人依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请求确认格式条款无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条  信息处理者违反约定处理自然人的人脸信息,该自然人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该自然人请求信息处理者承担违约责任时,请求删除人脸信息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信息处理者以双方未对人脸信息的删除作出约定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三条  基于同一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发生的纠纷,多个受害人分别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第十四条  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的行为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七条或者其他法律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五条  自然人死亡后,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处理人脸信息,死者的近亲属依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请求信息处理者承担民事责任的,适用本规定。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信息处理者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处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生成的人脸信息的行为发生在本规定施行前的,不适用本规定。

公告
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个人信息保护专员官方资质证书——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注册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CISP-PIP认证培训8月班即日开放报名。详情如下:
一、CISP-PIP证书的颁发单位是什么?
注册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CISP-PIP)资质证书的颁发单位是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它是中央批准成立的国家权威信息安全测评机构,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安全测试和风险评估。依据中央授权,测评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开展信息安全服务和专业人员的能力评估与资质审核;负责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安全漏洞分析与信息通报;负责党政机关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开展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测试与评估;从事信息安全测试评估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标准研制等。
二、CISP-PIP证书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注册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CISP-PIP)认证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个人信息保护专员官方资质证书。主要适合政府机构、司法机关、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律师会计咨询机构、测评机构、社会组织团体、各级院校以及其他单位中从事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合规风控、信息审计、 应急管理、安全监管等业务的专业人员。
CISP-PIP持证人员具备个人信息保护的高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在人才评定、积分落户、职务晋升、业务开拓等诸多方面脱颖而出,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所在团队及单位的业务实力,提高数据治理合规风控水平及优势。在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颁布施行之际,CISP-PIP认证已成为遴选高级人才和业务伙伴的重要评判指标。
三、CISP-PIP考试需要学习什么内容?
CISP-PIP认证培训时间为4个上下午全天,共计8课。备考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分为通用知识与数据安全知识两部分:
1)通用知识部分,包括国家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管理与工程共计3课。
2)数据安全知识部分,包括数据安全基础、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保护实践、个人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共计5课。
凭借资深名师的精心讲授和学员自身的努力投入,能够取得理想的考试结果。
四、CISP-PIP证书的报考条件是什么?
1、教育与工作经历:
1)硕士研究生以上,具有年工作经历;
2)或本科毕业,具有2年工作经历;
3)或大专毕业,具有年工作经历。
五、CISP-PIP考试的报名手续怎么办?
1、费用总额:12800元人民币/人(含培训、考试与制证持证费用等)。
2、考点安排: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成都、太原、天津等全国各大主要城市。
3、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4、联系微信: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M4MDY3NA==&mid=2651372166&idx=1&sn=b4e058cd7e2ffa0a73b06941f003632c&chksm=801a7eabb76df7bd1de9abb848be2bc11aefe1d21d78f599cf62d0f7e8e4bf68ca50ea952a73#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