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保险「共舞」多年悟出的 5 条心得,或许能让你少走弯路
2021-10-03 16:36:50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36 收藏

编注:本篇文章为「年轻人的第一份保险指南」的后记。「保险怎么买,才不花冤枉钱」是许多年轻人共有的困惑。希望用合理的资金投入,构建最佳的保险配置,是我们相同的诉求。通过这份「年轻人的第一份保险指南」,希望能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大家好,我是关哥,感谢你和我一起走进了保险的世界。

年轻人的第一份保险指南》的正文已经全部更新完成了。课程里我们密集地介绍了很多知识点,暂时消化不了也很正常。我希望这套课程,先帮你接触到一个大致的体系,即使对它的概念是模糊的,也没有关系。有些细节,是在我们真正要做决策时,才能体会到的区别。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跟随课程,一路走到这一章节。但如果你看到这里了,我想继续和你分享几条建议,这也是我在和保险多年的「共舞」中,感悟出的道理。

通过提问来学习

其实,我自己的保险入门和精进,本来就是在回答问题中完成的。

我在少数派的播客中,和老麦聊到了我过去的经历。如果你听过这期节目就会知道,我既接触过大量的保险从业人员,也面对面接触了很多银行客户,同时,也一直在做培训。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写公众号、做保险科普的这些年,我也在线回答了有几万条留言。

有人对保险的规则充满疑惑:「为什么医生说我没事,但保险却不保?」「为什么我父亲做了大手术,重疾险也不给赔?」

有人寻求配置保险的具体建议:「我到底要不要选择身负责任?」「别人给我推荐了一个保险,说是收益不错,比存银行划算,是真的吗?」

甚至还有人仍对保险充满负面的看法:「买的没有卖的精!」「我想买,可是觉得理赔太难了。」

我对保险的理解,就是在替别人寻找这些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从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构建起了立体多元的知识体系。同时,也看到了人性和思维模式的多样性。

从一个人的提问中,其实能看出很多东西。对保险的认知在什么程度?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思考问题的逻辑在哪里?

从专业角度看,这些问题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绝大多数问题都体现了大众对保险基础知识的匮乏,这也是保险科普任重而道远的原因。另一方面,一个人对财富的认知,对风险的认知,以及是否能真诚的面对自己的需求,甚至思路是否清晰,都会影响对保险的理解。

所以,当我要理解这些问题时,不仅要立足于保险,更要去理解问题背后体现出来的人性。对于我们买保险、用保险的人来说,则是要在尽可能多了解保险知识的前提下,做出尽量理性、不情绪化、适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决策。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是个非常悲伤的故事。63 岁的老母亲,为了给儿子筹医药费,给自己买了意外险之后跳楼自杀,希望用这种方式得到保险的赔偿款。但自杀并不是意外,不能获得意外险的赔付。如果这位妈妈稍微懂得一点这个简单的概念,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方式。

同时,也要对抗自己的某些人性。

比如,我们喜欢灵活性,但保险却不能随便动用;我们喜欢自己掌控资金,但保险却要束缚我们用钱,我们喜欢马上看到收益,但保险却可能在几十年后才开始体现作用。

可是换一个角度,这不正是保险通过外在力量,从自律转为他律,帮助我们避开人生中一个接一个的风险,帮助我们实现长期的、靠自身能力难以承受的风险么?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顺应人性。

我希望大家在做关于保险的决策时,多思考一些。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来课程当中寻找答案,就会更加有的放矢。如果课程中也没有答案,那就留言给我好了,我会守在这里,长期解答大家的疑问。

真实面对风险,面对自己的能力边界

有很多人把保险理解成和保险公司的对赌。但保险和赌博其实有根本性的区别。赌博不但凭空造出了新的风险,而且一定有人会输,这是典型的零和博弈;而保险,对抗的都是既有风险,并且可以通过运营机制,获得共赢的结果。

也就是说,保险所保障的各类风险,都是原本就存在的。而从保险产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就能倒推出无数种风险。

在《原则》这本书中,瑞•达利欧写道「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总是存在会给你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即使在看起来最安全的押注中也是如此,所以,你最好总是假设自己没有看到全部。」

没有人能够看到所有的风险,但看不到、没有体会过,不代表它不存在。高分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中,一名患者得知自己患有脑肿瘤后,不敢相信,喃喃自语:「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得这个病。」

最好的选择是比其他选择都好的那个

一张保单往往会跟随我们一生,因此,希望它尽善尽美,是可以被理解的期待。

但不知你是否发现,在每一种类型的讲解中,除了它的作用,我都会强调很多产品覆盖不到的地方。而且即便是我们配置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也会因为行业本身的一些原理,导致部分保障的缺失。

以争议比较多的重疾险为例,有人会担心重疾险的的疾病种类不够多,自己可能会得某种重病,刚好不在保障范围里,故而迟迟不能下决心配置重疾险。

这种可能性存在吗?当然。

但是,此时的选择项并不是「理想的产品」和「现实的产品」,因为理想的产品并不存在,没有任何一款重疾险能生称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重疾。

经过学习,我们就会知道,不同产品重大疾病种类范围的区别,非常有限。实际的选择项,是「有重疾险」和「没有重疾险」。如果永远在纠结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最后还是双手空空,连不完美的现实都没有。更何况,受限于个人的预算、健康状况、能接触到多少行业信息这些因素,我们能选择的范围更加有限。

保险不是完美的方案,但它可能是效果最好的方案。

我们只需要30%的信息就可以做决定

保险产品有个特点,所有的条款、投保规则、费率都是公开透明的。按照监管的要求,都是会明确体现在合同或是介绍页面上。因此,保险产品的同质性非常严重。任何一款有创新、市场接受度高的产品面世,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的同款产品。

而保险的条款,也分共同条款和特殊条款。共同条款每个产品几乎一样,只有特殊条款才有所不同。因此,虽然产品千千万,但同类型产品的主体部分都是非常类似的,大部分的区别都体现在细节上。

为了体现营销效果,很多细节被过度包装,并不是因为它多重要,而是更重要的部分,各个产品都一样,因此只能重点突出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些区别,以彰显特色。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为了做出最好的选择,非要把市面上的产品全部过一遍(也不可能),或者把自己变成行业专家,把每个微小的细节都研究透。我们只要能明确 30% 的信息就足够做出决策了,了解那些最重要的,以及最明显的区别。

剩下的 70%,对我们带来的影响,要远小于「不配置」或者「拖延」带来的影响。

如果有人给建议,听他的逻辑,而不是结论。

我曾经给出过这样的建议,做保险决策,要么自己好好做功课,要么交给专业的人。

很多人受限于时间精力,都会选择第二种方式。但是这个人是否专业?是否客观?在缺乏专业认知的前提下,也无法判断。即便是想好好做功课,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观点之间可能也会有区别。究竟哪种是对的?

既然是观点,就一定是主观的,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一个人的背景和偏好都会影响他的观点。怎么办?如果只是看结论,我们就会陷入「让别人的结论在自己的脑子里打架」的状态。

要看逻辑,看得出结论的过程,看考虑的因素,是否跟你的背景相似、是否能说服你。一定要带着自己的思考,代入自己的个性化背景和需求。

欢迎与你再次相遇

在以上所有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参与了、思考了,就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我们要先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是发现核心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出准确、清晰、更接近本质、更具有操作性的问题。

愿我们永远保持提出问题的能力。

感谢你的陪伴,希望能看到你的问题,更希望我们在新的课程里相见。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关哥Emma

关哥Emma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69091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