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尔·卡普尔:嬉皮士黑客拒绝统治世界 | 人物志016
2022-1-7 18:0:0 Author: mp.weixin.qq.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3 收藏

1969年,耶鲁大学附近酒吧内,一位留着一头过耳卷发的年轻人,抱着一把电吉他,正在台上嘶吼。
灯光迷幻闪烁,台下尖叫阵阵。年轻人唱的是“电吉他之神”吉米的《紫雾》。沙哑的嗓音配上浮夸的姿势,像一出喜剧效果拔群的拙劣舞台剧。
年轻人叫米切尔·卡普尔,那年他刚刚19岁,热爱摇滚乐和迪斯科。对未来无忧无虑,对世界无所顾忌。
当时,没人会想到,这名放荡不羁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硅谷黑客理念的代言人,与比尔·盖茨并称为美国软件业的双子星。
卡普尔自己也想不到。他只是感觉空虚又兴奋。走下台,他又请了朋友一轮酒。交杯换盏中,还把威士忌洒在了自己新买的夹克上。

1
我到底是谁?
1951年,卡普尔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中产之家。父亲是纸箱工厂厂长,每天除了督工就是数钱。由于年轻时吃过没文化的亏,父亲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
这愿望在卡普尔就读于耶鲁大学时便早早落空。卡普尔比父亲想象中有主见的多。毕业后,因为喜欢音乐,他去音乐电台做主播,为听众播放那些美国西部民谣。没多久,他又对喜剧产生了兴趣,跑去说了几个月的脱口秀。
坦白讲,卡普尔这些工作做得都不错。说脱口秀时,还得到过姑娘塞过来写着联系方式的小卡片。
可卡普尔无法坚持下去。每过一段时间,一种无处不在的厌倦感就会全天候萦绕他,以前能令他兴奋的东西皆失去吸引力,必须要再找到一些新的刺激。
现在看来,这可能是在宏观叙事下,一个普通人对时代的具象体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滞胀,满地都是旧冲突和新思潮,人人都是嬉皮士。
这种嬉皮士的生活一过就是四年。四年间,卡普尔越自由也越空虚,越不顾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常常不顾一切在旷野开车一整个下午,然后月明星稀时才慢慢回家。
为了改变这种生活状态,他决定前往瑞士,寄希望于“特异功能”——他报名了一个叫做“超觉静坐”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每天14小时的静坐冥想,和能够让人浮到空中的特异功能。
课程的老师是位白须满面的大叔,他最喜欢说的话是“学会建立与世界的连接”。据说他能够自我悬浮三层楼的高度,没人亲眼见过,可人们都非常信服。
很遗憾,可能是由于天赋不足,也可能是由于吃得太多,卡普尔终究没能浮起来。不过,每天14小时的冥想确实让他受益良多——虽然他常常分不清自己冥想和入睡的区别,但他感觉自己确实更平静了。
冥想的另一个益处是,加强了卡普尔在哲学上的思考深度。他常常思考那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带着哲学思考,以及没能学成的特异功能,卡普尔回到美国,读了心理学硕士。毕业后,他顺利获得心理健康顾问的工作。
工作内容轻松,卡普尔只需要每天安慰遭遇丈夫冷遇的新婚妻子,以及被儿女疏远的孤寡老人。老人们很快把他当做知心朋友,常常为他带来自己烘焙的饼干。
但卡普尔很快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自己很快会再次陷入空虚的恶性循环,自己需要一个能够持续下去的、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来为自己持续注入能量。
这时,他想到了计算机。
1978年,苹果将苹果二代计算机降到1500美元左右。卡普尔在各处的跳蚤市场里奔走,用尽浑身解数杀价,终于抱回属于他的第一台计算机。
计算机买回去不久,他意识到这大概是自己这近30年来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一方面是在大学的计算机学科为卡普尔打好了基础,一方面是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和计算机“前世有约”,他在程序和应用上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天赋。
对计算机的痴迷让他丢了工作,他成了一位整天泡在网上的无业游民。房间里是零散的包装盒和随意丢在地板上的衣服,卡普尔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就泡点豆子吃。
这种生活持续了几天。口袋空空如也的卡普尔回到市场上,打算淘换一款计算机元件。偶然间,他听到有推销员费劲力气向一位年轻人推销自己的电脑,但年轻人正因为自己不会操作而犹豫。
卡普尔眼睛蓦然一亮。他大步上前,“你好,我是一位独立计算机咨询顾问,精通所有计算机操作,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吗?”
就这样,卡普尔以每小时5美元的报酬,以“计算机专家”的身份,成功在人群中打开了市场。
在人群中如鱼得水的卡普尔还不知道,对他而言,这仅仅是个开始。

2
嬉皮士的黑客之路
计算机专家的生意终非长久之计。卡普尔尝试进入MIT的管理学院考取MBA学位,但没几天就放弃了。此时他已而立之年,大学校友大多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相比起来,他如同一个“流浪的吉普赛人”。
几经周折,硅谷的一家创业公司为卡普尔提供了工作机会。他们看中卡普尔的并非是计算机能力,而是那份能说会道的口才和敢想敢做的灵性。
卡普尔看中这家公司的也不是别的原因——事实上他压根没看中这家公司,他只是想来到硅谷。这里天才云集,自己也许会交到好运。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几个月后,他遇到了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的发明人。简单攀谈,卡普尔脑中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能不能也开发这样一款软件呢?
想法敲定,他联合一位伙伴,共同开发了一款叫做“VisiPlot”的软件。“VisiPlot”的功能更加完善,不但能够计算电子表格,还能将电子表格画成图表。
“VisiPlot”一炮而红。一年时间不到,卡普尔与伙伴便赚到1200万美元。
在当时的硅谷,每天都有破产者失魂落魄,也有暴富者欣喜若狂。在更高的维度,卡普尔的财富累积仅仅是时代样本中的个体。但对于他自己而言,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一家属于自己的、可以改变时代的公司。
靠着这1200万,卡普尔与人合伙,创建了一家公司。想起自己在瑞典,每天半梦半醒的冥想时光,宛如虔诚僧人般日日打坐,卡普尔将公司命名为“Lotus”,翻译过来就是“莲花”。
1983年,公司发布第一款产品Lotus1-2-3,这套电子表格软件的部分功能在当时闻所未闻——帮助用户屏蔽帮助内容,并在磁盘上附着使用指南。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了客户支持部门,专为那些操作上有困难的用户提供帮助。
这些来自于5美元1小时“计算机顾问”的灵感,都化作了暴涨的用户口碑。仅仅第一年,公司的实际收入就达到了5300万美元,比卡普尔预计中翻了20倍。
公司成功上市,财富源源不断。当初的电子表格霸主VisiCalc早已无人问津,一年后便停止了销售。1985年,Lotus员工达到近千人,全年营收高达2.58亿元,是当时最大的独立软件公司,没有之一。
卡普尔进入了一个自己未曾想过的崭新世界。他在布鲁克莱恩突然多了一栋带有停机坪、游泳池、价值600万美元的豪宅,私人飞机每天载着他飞向美国各地。在当时,人们定义成功和伟大不会用“苹果的乔布斯”或者“微软的比尔盖茨”,而是“Lotus的卡普尔”。
但卡普尔与前两位名宿有两个最大区别,一是卡普尔毫无征服世界的野心,二是他对安稳的生活完全没有忍受的能力。
公司成立四年后,在一切最顺遂之际,卡普尔卸掉官职,又冲入草莽江湖。
经历了短暂的MIT教授生涯和一次不那么成功的创业后,不安稳的卡普尔又搞出了大动静——1990年,他联合一位作家兼黑客,成立了电子前线基金会(EFF),一个非赢利的公共利益机构,专为黑客权利而战。
彼时,网络尚不发达,但卡普尔高瞻远瞩,意识到法律与计算机之间密不可分的纠葛。
在某个公告牌上,卡普尔听说了一个名为“末日军团”的黑客团伙。团伙成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由于私自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系统,FBI盯上了他们。
当时的FBI可谓惊弓之鸟。凯文·米特尼克“珠玉在前”(详情可查看:凯文·米特尼克:地狱黑客游戏人间),黑客们每双放在键盘上的手都成了FBI的催命符。精神重压下,FBI对这群孩子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常常在半夜持枪闯入他们的家中,视线之内,只要是电子设备,一律没收。
这令卡普尔出离愤怒。在此后的三年,EFF为这群少年黑客打了数十场官司,赢得了多项关于保护黑客公民权利的重要判决。
但卡普尔并不满意。
“如果你想把网络空间比作电视,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到《蜜月伴侣》和《我爱露茜》。”
“在这个媒介形成的初级阶段,我们有机会决定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必须为此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卡普尔并未食言而肥。后来,EFF在计算机和通信立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4年,卡普尔进入美国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他的称号又多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的导师。
有记者曾前往卡普尔位于麻省理工校园附近的办公室交谈。办公室宽敞明亮,配有一台老式可乐机和一张光滑的黑色乒乓球桌。引人注意的是墙角那把电吉他,红木纹路清晰,边缘光滑明亮,看起来有人精心照料。
采访完,记者和卡普尔合照,卡普尔抱起吉他,两人盘腿坐下。嬉皮士黑客终于有了几分僧侣味道。这“僧侣”反主流,不安稳,布衣出世,此道不孤。

文章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YxNzc1OA==&mid=2247497624&idx=1&sn=8b832bcdfc8fc932d24e8421bf211de1&chksm=9b3ad129ac4d583f607c29aef90446df2c3d34b6826fba05e4715939360eddeb24b83f1720eb#rd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